山水喜相逢,發源於秦嶺的嘉陵江壹路向南,進入四川境內後蜿蜒前行,突然轉了壹個180°的彎,將壹塊U型沖積州環抱於胸,而源自“華夏祖脈”昆侖山的大巴山余脈蟠龍山系自北蜿蜒匍匐而至,又恰好停在這塊土地的北方,壹座城池臨水靠山建於州上歷經千年滄桑,有情有義的秀麗山水賦予了這個城市延續千年的地名,也成就了它“閬苑仙葩”的美譽——這個城市,叫做閬中。
閬中古城全景
閬中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北宋《太平寰宇記》中載:“閬中,其山四合於郡,故曰閬中。”《資治通鑒》中形容閬中:“閬水迂曲,經其三面,縣居其中,取以名之。”正如古籍中對其地名來歷所述,閬中古城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山水呈蟠龍蜿蜒之勢,活靈活現、騰挪欲飛,城市則藏風聚氣、得水為安。
“大笑古城·2018閬中曲藝葩”之“大鬧古城”星樂遊,邀請著名網絡作家青子打卡風水好運路線。在幾日體驗行程中,青子實地走訪了白塔、天宮院、大佛寺、五龍、狀元洞、中天樓、世界風水文化博覽城等景區:登高俯瞰閬中山水城宏闊器局、探秘閬中風水人物誌、信步閬中古城感受“天心十道”城市街巷格局、走進閬中世界風水文化博覽城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科技傳承,體驗到了閬中得天獨厚的風水文化。
青子俯瞰閬中古城
第壹日?登高縱覽
觀寶地器局宏闊氣象非凡
驅車攀上位於閬中城東嘉陵江對岸的東山之巔,站在白塔觀景臺邊登臨遠眺,整個閬中城山川形勢收入眼底:“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這個時候才能理解閬中何以能堪“閬苑仙境”、“風水寶地”的美譽。
“昆侖圃閬風苑,有玉樓十二,玄室九層,右瑤池,左翠水,環以弱水九重。洪濤萬丈,非飆車羽輪不可到,王母所居也。”這段話出自東晉時著名道教學者、煉丹家、醫學家葛洪所著《神仙傳》,其中描述的地方,叫做“閬風苑”,亦稱“閬苑”,是傳說中昆侖山之巔,西王母的宮闕居所。
在中國古人心中,這“閬苑”二字,非尋常地界能擔得起,那是玉樓星峙、縹緲蓬萊、神仙居住的地方。普通人肉眼凡胎,只能遙想,若是人間也有這樣的鐘靈福地,那必是星辰璀璨、山川殊秀之地。
青子在白塔觀景臺邊遠眺
在青子的書中,寫過不少引人入勝的仙靈異境,其中瓦石樓臺山川草木,盡管在歷史地理間也是有跡可循,卻畢竟虛空幻地,需要靠作者構思編排壹番。然而這閬中城,對於他而言,卻仿佛天造地設壹般。
站在東山之巔俯瞰閬中,近山蒼翠、遠山層疊,嘉陵江水如玉帶環腰,閬中城建在江畔的U型沖積州上,樓房街衢密密排布,臨江壹隅那片鱗次櫛比的古老民居便是閬中古城所在,見此青子由衷感嘆,如同仙人對弈棋盤落子,閬中山水城各自安放於靈心獨運之處,恰成壹盤天然的風水棋局。
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
為了小說取材,青子亦曾涉獵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地理學說,所謂“龍、穴、砂、水、向”的“地理五訣”,在閬中天然完美齊備。
具體說來,源自“華夏祖脈”昆侖山的大巴山余脈蟠龍山系為閬中之“來龍”,於城北形成天然屏障,為靠山;嘉陵江南岸的錦屏山,與城對景,為案山;加之東西左右幾側的白塔山、大像山等“砂山”(環繞的群山)衛護,形成了後接“來龍”、前照“案山”、左中右三面“砂山”環拱護衛,黃華山“朝山”(遠山)蒼翠層疊的——“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伏”的宏闊器局。
更難得的是,洶湧的嘉陵江在城北玉臺山沙溪場數條支流匯聚,群山護衛之下,偎城抱廓,繞古城三面,形成了巨大的“U”型環帶,天然形成了“麗水成垣”和“金城環抱”的風水絕勝之地,令人不禁感嘆,神仙住所也不過如此吧!
麗水成垣,金城環抱
人有不世出的奇才,自然山水中亦有世間難逢的寶地,所謂藏風聚氣、得水為上,若非親眼得見,哪知還有此等靈秀勝地,站在東山山頂,風吹過時耳邊送來山巔屹立白塔檐上的風鈴聲,仿佛雲中傳來的仙家輕語,“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此刻,李太白詩中的逍遙幻境如在目前。
第二日?訪幽窺秘
探古城山水有靈奇人奇事
相傳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天象突現奇異,有人密奏長安西南出現“王氣”,唐太宗李世民憂懼江山不穩,遂命當時的火山令(唐代負責預測吉兇、勘察風水地脈之官)袁天罡前去“步王氣”、“斷龍脈”。袁天罡奉命前往,行至廣元朝天驛,登高南望,遠遠望見閬中方向瑞氣繚繞,祥雲升騰,似有“王氣”之象,於是風塵仆仆趕至閬中古城,登臨錦屏山,只見閬中城北蟠龍山,山頂瑞氣盤旋,彩霞滿天,山上山下綠樹成蔭,生機盎然,不禁驚詫“王氣”原來在此!於是,袁天罡向閬州知府傳達聖意,閬州各縣派遣民役,於蟠龍山開山鑿石,斬斷“龍頸”,斷了“龍脈”。
這是閬中流傳已久袁天罡“斷龍脈”的故事,“龍脈”所斷之處叫鋸山埡,在閬中至今仍有遺跡處。“斷龍脈”的故事極富神秘色彩,在青子看來,這也是閬中獨具魅力的地方,“對於寫故事的人來說,閬中文化底蘊深厚,有良多的有趣有料的傳聞逸事,這裏就像壹個尚未開采的寶礦,甚至不用多虛構什麽,將采編的素材寫進書中便很是精彩了!”
青子在閬中采編素材
閬中城向南29公裏,坐落有壹處幽秘古跡,叫做天宮院,是袁天罡、李淳風奉旨到閬中“步王氣”、“斷龍脈”後,為閬中神奇的山川、神秘的風水所吸引、定居閬中從事天象、風水地理研究時所建。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千年時光彈指壹揮間,如今的天宮院,已經成了每個來到閬中的遊人,了解此地深厚風水地理文化的必到景區之壹。
青子在閬中采編素材
清晨,朝日東升,天宮院外的羅盤廣場六十四卦象鼓沐浴在晨光之中,幾名小童繞著廣場中心那把可以轉動的龍鳳轉天椅嬉戲打鬧,銀鈴般咯咯的笑聲更顯出天宮院院落古樸寧靜。
青子壹行步入天宮院院門,青苔映階綠,只見李淳風和袁天罡的塑像供奉在院落正殿,殿上匾額書“天人合壹”,顯示出此地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和道家淵源,壹陣風過,庭中古槐落英撲撲簌簌,令人頓生悠遠愜意之感,也許是感受到了大師氣場吧,呼吸也變得均勻綿長。
青子步入天宮院
天宮院的東西兩廂房,分別是介紹中國傳統風水地理文化、八卦易經學說,以及袁天罡、李淳風兩位風水傳奇人物生平經歷的展廳,在這裏,有壹份關於袁天罡的出生來歷資料。
袁天罡、李淳風塑像
據傳,袁天罡原名袁天綱,原是隋文帝楊堅的兒子,因皇後獨孤氏殺其母,被抱給了袁家扶養,後來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天文歷算學家、風水相術大師,後成為唐朝開國軍師之壹。貞觀初年奉旨入蜀後,袁天罡隱居閬中,在古城原有的基礎之上進行的重新規劃,現存閬中古城城址即保持了當時規劃中九橫九縱的格局。
第三日?信步閑談
嘆人生氣運浮沈壹心之間
相比於如今動輒酒吧商鋪、鼓樂喧天的其它古城景區,走在閬中古城街巷,難得能覓到壹份真稱得上古城遺風的樸素和安穩,路口參天蔽日猶如壹柄巨傘的黃桷樹、腳下厚重滄桑的青石板道、空氣中飄蕩著千年前就有的保寧醋香,城中街巷與遠山相對、放眼望去有青山作對景,古城格局仍是千年前的樣子,城中如今仍有數萬原住民在此安居樂業。
靜謐的古城街道
閬中古城現有格局是定於唐代,唐武德及貞觀年間,高祖李淵的公子魯王李靈夔和騰王李元嬰先後被分封閬州,二王仿造長安城,兼以袁天罡和李淳風的風水理論為指導,造宮苑、建五城十二樓,譽之“閬苑”。
中國古代“崇方”、“尚中”,所以城中心位置的建造和安排是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在閬中古城幾何中心、城中東西南北主幹道的交會處有壹座“中天樓”,乃閬中城正穴,城內街巷以此為軸心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開,所謂“城中飛閣連危亭,處處軒窗對錦屏”,中天樓選址時的考究還在於,它是閬中古城四圍東西走向山脈和南北走向山脈最高點在天空中交匯處映射到地面的位置,登上樓頂,視野開闊,古城的風水格局盡收眼底。
唐宋格局,明清風貌
得益於古人造城時對風水地理的考量,閬中古城中現有90余條古街巷和上百座古宅院,都是背山面水。東西街道多而長,南北街道少而短,既滿足了良好的朝向,又使建築高低錯落,層次豐富,視野開闊,通風良好。
也許城市的氣韻和人的氣韻相通,鐘靈毓秀之地必出人傑,西漢著名天文學家落下閎、宋代兄弟狀元陳堯咨、陳堯叟等都出自閬中,風水大師袁天罡、李淳風更是對閬中情有獨鐘,不僅隱居於此研習風水,二人死後,分別葬在了今閬中市天宮鄉的觀稼山和五裏臺。
山水格局,寶地天成
“逛過千年古城閬中,遍訪過閬中風水人物誌,對人生運勢也會有所感悟。”坐在城中茶室內,青子感嘆,人的壹生氣運沈浮無非在壹心之間:人生於世天賦才能受賜於天各有不同,就看能不能被發現遇知音同時自己努力把握。正如閬中古城山水格局寶地天成,但是也需要遇到懂它的知音,將這些自然優勢發揮殆盡,才終成千年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