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易經》是壹本書,《周易》即《易經》。
《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兇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和《易傳》並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效仿先秦與漢景帝把道家黃帝與老子的著作稱經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
自此以後,《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壹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壹直沿用至今,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註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
擴展資料
從易學發展史來看,先秦易學發展到老公時代,形成了道教、儒家和道家三個分支。後來,秦始皇焚書,只有用於占蔔的書才存在。
然而,易學達到了頂峰,走向了衰落。在先秦時期,易學三大分支的總體趨勢是由隱而顯:通過《淮南子》,道家易學的趨勢逐漸明朗;通過董仲舒的春秋時期,儒家思想和易學思想的走向變得清晰起來。通過對占蔔災變的研究,可以看出占蔔災變技術數量變化的趨勢。
摘要漢代的《周易》詮釋學傳統發生了重大變化。有三個學派在彜族漢代的解釋:壹個是象數易學研究代表孟西與水井坊,另壹個是範公義的學校由智,和其他學校的黃老嚴格遵守規則。
20世紀60年代末,臺灣學者老四光在他的《中國哲學史》第壹卷《易經》中引入了“宇宙秩序”的概念。
20世紀80年代,《周易》開始引起大陸學術界的關註。研究小組的中國哲學的歷史,學術團體專業研究《周易》被分離開,和大量的高質量的專著和論文先後發表,《周易》的流傳副本和出土的竹子和絲綢的文本《周易》為主要文本。
分離邏輯研究團隊,另壹方面,專業學術團體在中國邏輯史的研究,從邏輯的角度分析《周易》,出版和發表了大量的專著和論文,在21世紀初,《周易》的邏輯起點的中國的歷史邏輯,寫進國家關鍵材料,研究生辦公室推薦為教育部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提供教學資源。
百度百科-周易 (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