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後較長壹段時期,本草學沒有大的發展。這是因為《本草綱目》出版後不久,腐朽的明王朝就土崩瓦解。代之而起入主中華的是滿族奴隸主。他們壹時還不能完全適應先進的漢文化,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們在政治上閉關鎖國,在文化上大興文字獄,桎梏了學者的思想,窒息了學術的發展。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許多學者為了不招至殺身之禍,不得不鉆故紙堆,從事古籍的考據註釋工作。本草學也壹樣,很多學者對以前的本草著作進行註釋、輯復、刪繁、改編等工作,但很少有創造性的作品出現。至到18世紀下半葉,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這壹著作的出現,才稍稍改變了這壹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