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歷史沿革
1、“武當”之名最早出現於《漢書》中。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當縣。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
2、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唐太宗詔武當節度使姚簡到武當山祈雨而應。敕建“五龍祠”。
3、乾寧年間(896年—897年),武當山列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自唐代後,武當山就得歷代封建皇帝的重視,封號武當,使其地位崇高、名聲顯赫。
4、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師張留孫向世祖忽必烈奏報武當山後,忽必烈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當福地”。
5、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駙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禮部尚書金純等率20余萬軍民,工匠大修武當山。永樂十五年(1417年)封為“大嶽”,高於五嶽之上。永樂二十壹年(1423年),歷時12年,敕建的大嶽太和山大小宮觀33處落成。
6、嘉靖三十壹年(1552年)封為“治世玄嶽”,把武當山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標名於世,被列為道教第壹名山。嘉靖三十壹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陸傑提督重修武當山宮觀。
武當山遺存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各類文物5035件。1982年,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嶽”石牌坊、南巖宮、玉虛宮遺址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清代至民國,或毀於兵火,或遭破壞、或坍塌,武當山建築規模逐漸縮小。
解放後,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築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至1968年建設丹江口水庫時,凈樂宮等古建築及遺址被淹沒,其大部分石質建築構件現保存在丹江口市內。省、市文物部門已對部分珍貴建築進行了復原。
國家也撥專款修復和重建二百多間三萬多平方米,修復三條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橋十幾座。有較完好的建築129處,廟房1182間,建築面積43332平方米,仍不失當年的宏偉氣勢。
擴展資料:
武當山來歷傳說
北宋時,武當山上,獅子老虎多,草寇強人也多。道士們常常受害,提心吊膽過日子。
有個上百歲的老道士,名叫張三豐,很想找壹個對付強人、猛獸,防身護廟的辦法,好讓道士們安心修煉。可是想了很久很久,也沒想出什麽門路。
壹天,張三豐坐在院裏休息,忽見桂花樹上閃著兩道光圈,壹道白,壹道花,閃閃爍爍,美極了。細看時,原來是白蛇和喜鵲在嬉戲撩鬥。
白蛇纏在樹上,頭伸出去壹大截,搖來擺去,兩眼發著亮光,雖然悄無聲息,卻氣勢如龍,使人感覺到它有無比的力量;喜鵲站在不遠的樹枝上,傾著身子,註視那條蛇,想攏去,又不敢去;張嘴要啄,又不敢啄,只是撲楞扇動著壹雙美麗的翅膀,那姿態很象欲飛的鳳凰。
龍鳳相戲,各顯奇姿,均逞妙態,靜防動,柔制剛,有來有往,變化無窮,到底誰也把誰沒辦法。張三豐越看越入迷,忽聽白蛇和喜鵲同時叫道:“來呀!來呀!”騰空跑遠了。
張三豐很奇怪,飛步去追趕,追啊追,趕啊趕,不覺追到深山裏,只見山是黃金鑄的,樹是白玉雕的,河裏流著玉液瓊漿,山上跑著金牛金馬。有壹位白發老人正在河邊打拳,那白蛇和喜鵲壹下子飛到了他的懷裏,變成了他黃袍上的錦繡龍鳳。原來,他是太乙真人。
太乙真人打拳的姿勢,和龍鳳相戲的姿勢很想象,靜如泰山,柔如春柳,但卻柔中有剛,靜中有動,含而不露,千變萬化,越看越覺得有功夫、有力量,能劈山倒海,擒龍伏虎。
張三豐上前求教。太乙真人很高興,告訴他說,這種拳,是他八百年前,參照華陀的“五禽戲”創造的,名叫“武當山太乙五行拳”,能防身健身,避除百病,延年增壽,希望張三豐好好學,好好練。
張三豐點頭答應,立刻練起拳來,壹套又壹套,終於學會了。醒來時,原來是做了個夢。
張三豐因夢受拳法,從此便天天教道士學拳,自己也是拳不離手,直練得寒冬不知冷,炎夏不知熱,漸漸練得霜發銀須變黑,臉上的皺紋沒有了,還長出了壹口新牙齒,能夠馴服獅子、老虎,真的返老還童了。武當山因此平靜下來了。
後來,武當拳越傳越遠,學的人越來越多,終於成了中國武林中壹大派。
百度百科-武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