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姓有名,此外還有字。姓、名、字三者結合,構成我國古代姓名的結構體系。舊說古嬰兒出生三個月或百日後由父親或祖輩、師長、親友當中的長者命名。按周制,貴族子弟男二十、女十五為成年,可以正式參加社交活動。據《禮記》載,周人“始生三月而加名,故雲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結發加冠)時,由尊長代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結發加笄)時取字,以表業已成人,可以作為父母,故古籍中常有“待字閨中”,“尚未字人”的說法。這樣古時男子成年後,就有名有字,但二者又有較為明確的分工和不同的使用場合。《顏氏家訓風操》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古人命名用以自稱,表示謙虛,命字是用來給朋友呼喚的,表示客氣,名除自己、尊長稱呼外,神聖不可侵犯,凡尊親、君上、聖人之名都要諱言。字是由名孳乳而來,是用以表德的,不用諱言。對晚輩及地位卑賤的人只稱名不稱字,謙稱自己時用名不用字,尊稱別人時用字不用名,這大概是“字以表德”的緣故。這種稱字、稱名表現尊卑關系的辦法壹直沿用到後代。假若我們不明了何為古人之名,何為古人之字,則必然會出尊卑顛倒、上下不分的差錯。
字是名的增衍和延伸。《說文》:“字,孳也。”《白虎通義》:“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說明古人字與名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那麽,古人取字有哪些特點呢?
壹、“字”“名”意義相聯
這種命字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幾種情形:
1、同義互訓。如顏回字淵,《說文》:“淵,回水也。回,淵水也。”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諸葛亮,字孔明,明、亮同義。孟郊字東野,野、郊同義。韋莊,字端已,端、莊同義。白樸,字太素,樸、素同義。再如杜甫字子美,班固字孟堅,張衡字平子,陶元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曹操字孟德,孫楚字子荊,文天祥字宋瑞,高啟字季迪,方東樹字植之。
2、反義相對。如楚公子黑肱,字子皙,“皙,人色白也”,黑與白相對。曾黠,字皙,《說文》:“黠,小黑也”;“皙,人色白也。”再如,韓愈字退之,王績字無功,晏殊字同叔,朱熹字元晦,王念孫字懷祖,今人洪深字淺哉。
3、連義推想。秦百裏視字孟明,視者,察也,由此推想到明了。鮑照字明遠,由光照推想到遠方。張九齡字子壽,由九齡想到長壽。李煜字重光,由煜想到重光照耀。秦觀字少遊,陸遊字務觀,由觀賞想到遊玩。周密字公謹,由周密想到嚴謹。張炎字叔夏,由炎熱推想到夏天。唐寅字伯虎,因地支寅與生肖虎相應。再如關羽字雲長,是由羽毛而推想到雲的。趙雲字子龍,陸雲字士龍,由雲而聯想到雲中的龍。蘇軾字子瞻,軾,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扶軾可向前看,相應。蘇轍字子由,轍,車輪壓出的痕跡,與“由”義聯。
4、辨物統類。如宋公子段字子石,段讀為碫,為磨刀石,屬石類。李璟字伯玉,璟為玉的光彩,屬玉類。範泰衡字宗山,泰山、衡山都屬於山類。蔡琬字季玉,琬為沒有棱角的圭,而圭是古代帝王、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壹種上圓下方玉器,因此琬屬玉類。周鼎字伯器,鼎是古行烹煮用的三足兩耳器物,屬器類。孟子名軻字子輿,軻、輿同屬車類。蕭君圭字君玉,圭屬玉類。
5、成語貫串。如魏哲字知人,本“知人則哲”。錢謙益字受之,本“滿招損,謙受益”。孔尚任字季重,本“任重而道遠”。杜審言字必簡,本“審言必簡”。晏殊字同叔,本“殊途同歸”。鄭板橋名燮字克柔,“克柔”為“以柔克剛”的反串。
二、“字”“名”字形相關
這種方式的特點是取字時盡量使字與名因漢字的字形結構特點而聯系起來。途徑有四:
1、字為名的分解。如謝翺字臯羽,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宋玫字文玉,尤侗字同人,姚椿字春木,王曄字日華。
2、字為名的省寫。葉湜字子是,秦檜字會之,顧媚字眉生,王士禛字子真,吳敬梓字文木,陰鏗字子堅,孔子的兒子鯉,字伯魚,李巘字獻之,何汝霖字雨人,黃渺字水心。
3、字為名的加辭。如謝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元恭字顯恭,李白字太白,宋濂字景濂,李玉字玄玉,金聖嘆名采字若采,曾樸字孟樸。
4、字與名完全相同。如庚仲容字仲容,田承嗣字承嗣,崔載字載,孟浩然字浩然,楊礪字礪,王僧孺字僧孺,今人楊振武字振武。
三、“字”有明顯標誌
1、字前加“伯(孟)、仲、叔、季”或字後加“父(甫)”。
周代貴族男子字的前面常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長子稱伯(庶長子另稱為孟),次子稱仲,以下稱叔,幼子稱季。字的後面有時加“父”或“甫”表示美稱。用這種辦法構成的男子字的全稱***三個字,形式為“伯某父”。例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叔興父。比較常見的情況是省去“父(甫)”字。例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有時也可以省去排行,如禽父、尼父、羽父等。
秦漢以後用這種方式取字漸變為字前加排行和字後加“父(甫)”兩種形式。分別舉例如下:
伯+字。如: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蔡邕字伯喈,孫策字伯符,陳子昂字伯玉,張旭字伯高,李璟字伯玉,劉基字伯溫,唐寅字伯虎,李開先字伯華,梁辰魚字伯龍,沈璟字伯英,袁宗道字伯修,鐘惺字伯敬,劉熙載字伯簡,李寶嘉字伯元,王守仁字伯安,王引之字伯申,楊樞字伯機。
孟+字。班固字孟堅,曹操字孟德,張載字孟陽,曾樸字孟樸,楊基字孟載,王紱字孟端。庶長子加“孟”,嫡長子加“伯”。
仲+字。孔子名丘字仲尼,王充字仲任,孫權字仲謀,王粲字仲宣,何遜字仲言,鐘嶸字仲偉,高適字仲武,錢起字仲文,王建字仲初,張元斡字仲宗,袁宏道字仲郎。
叔+字。嵇康字叔夜,晏幾道字叔原,張炎字叔夏,楊銳字叔嶠,李芾字叔章,王修字叔治,王珪字叔玠,王蒙字叔明,王逸字叔師。
季+字。賀知章字季真,王之渙字季陵,高啟字季迪,孔尚任字季重,李純字季山,王鴻緒字季友。
字+父(甫)。王安石字介甫,王回字深父,王安國字平父,王安上字純父,陳亮字同甫,歸有光字熙甫,茅坤字順甫,劉大櫆字才甫,王昶字德甫,王恂字敬甫,王衍字夷甫,李濂字川父。
漢以後還出現了壹些新興的表排行的字。如元、長、大、次、幼、稚、少、小等,它們壹般也用在字前。如:陶淵明字元亮,王昌齡字少伯,元結字次山,李賀字長吉,王禹偁字元之,楊億字大年,秦觀字少遊,朱熹字元晦,辛棄疾字幼安,戴叔倫字幼公,陳鴻字大亮,王世貞字元美,胡應麟字元端,袁中道字小修,葛洪字稚川,洪亮吉字稚存。
2、字前加美辭。
這些美辭主要有表尊老的,表稱謂的,表身份的,表形象的,表德性的,表行為的,表贊嘆的等等。
常用的美辭有公、君、卿、美、景、令、文、玄、彥、德等。如郭璞字景純,幹寶字令升,鮑照字明遠,江淹字文通,謝眺字玄暉,薛道衡字玄卿,劉備字玄德,淩蒙初字玄房,丘遲字希範,劉勰字彥和,劉長卿字文房,張籍字文昌,羅隱字昭諫,杜荀鶴字彥之,林逋字君復,柳永字耆卿,蘇洵字明公,司馬光字君實,張耒字文潛,周邦彥字美成,吳文英字君特,周密字公謹,吳敬梓字文木,吳承恩字汝忠,李珣字德潤,李恒字德卿,楊泉字德淵,楊修字德祖。
3、字前(或後)加助詞。
常用的助詞有可、以、之、如、若、斯、也、又、哉、猶等。如毛奇齡字大可,鄭黨民字以道,元稹字微之,王若虛字從之,元和問字裕之,李東陽字賓之,徐弘祖字振之,方東樹字植之,韓愈字退之,聶夷中字坦之,梁啟超字卓如,洪深字淺哉,馮夢友字猶龍,王淵字若水,李衛字又玠,李在字以政。
4、字前(或後)加“子”。
春秋時男子取字最普遍的方式之壹是字前加“子”,這是因為“子”是男子的美稱。如端木賜字子貢,冉求字子有,顏回字子淵,仲由字子路,司馬耕字子牛,公孫喬字子產,狐偃字子犯,伍員字子胥。
漢以後男子取名仍相沿襲這種習慣。如劉向字子政,司馬遷字子長,楊雄字子雲,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陰鏗字子堅,庾信字子山,王勃字子安,張九齡字子壽,杜甫字子美,張誌和字子同,柳宗元字子厚,蔣防字子征,張先字子野,宋祁字子京,曾鞏字子因,蘇軾字子瞻,蘇轍字子由,王士禛字子真,袁枚字子才。以上為字前加“子”。字後加“子”較為少見,如張衡字平子,張岱字宗子,孫子龍字臥子,王佐字宣子,王濟字武子。
四、“字”的字數固定,以二言為常
古人取名常用單字,古人取字卻很少用單字。因此,字是單字的較為少見。如屈原名平字原,管夷吾字仲,枚乘字叔,顏之推字介。古人取字常用二言,大概是怕用單字容易造成重字,且二言容易表達自己的倫理態度和理想追求,正所謂“字以表德”。上面所列古人的字均為二言,且幾乎沒有重字現象。
以上所說是古人取字的特點,掌握這些特點後,有助於我們及時、準確地辨明古人的名與字,並能通過對古人名、字關系的探討,加深對古人稱謂的理解,避免出現劉備自稱“玄德”曹操自稱“孟德”的現象,從而有助於我們對古人修身養德、敬人正已的認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