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佘正松的教學科研成果

佘正松的教學科研成果

先後教授《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史》《古代邊塞詩研究》等主幹課程,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邊塞詩研究。先後在《文學遺產》《文史哲》《文獻》《文史》《戲曲藝術》等權威核心及省級刊物上發表各類學術論文40余篇,獨著、合著專著10部。

其主要代表論著有:

《九曲之戰與高適詩歌的愛國主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遺產》1981年第1期);

《辯高適自薊北歸宋中及再到薊北的年代》(1984年中華書局《文史》第十九輯);

《哥舒翰河西諸役芻議》(《天府新論》1986年第2期);

《論初唐邊塞詩的發展和陳子昂的貢獻》(中國文聯出版公司《陳子昂研究論集》(壹)1989年12月版);

《‘詩經’的接受與影響》(專著,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版);

《邊塞詩研究中若幹問題芻議》(中國社科院《文學遺產》2006年第4期);

《清代南部縣衙檔案及其價值》(《文獻》2008年第1期);

《高適評傳》(蕭滌非、佘正松合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高適研究》(專著,巴蜀書社1992年版)。

在中國邊塞詩研究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論文《九曲之戰與高適詩歌的愛國主義》、專著《高適研究》等被學術界認為“有突出的創造性和較高的學術價值”,先後被《中國文學研究年鑒》(1982年)、《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4年)、《建國以來史學理論問題討論舉要》(《歷史研究》編輯部編,齊魯書社1983年10月版)、《建國以來古代文學問題討論舉要》(盧興基主編,齊魯書社1987年4月版)、《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隋唐五代卷,名譽主編季羨林,主編張燕瑾、呂薇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版)、人大復印資料等十余種報刊雜誌轉摘介紹,產生了較廣泛的社會影響,幾乎後來編寫的《中國文學史》或研究綜述中有關高適研究的問題大多采用其中觀點。其他如《論盛唐邊塞詩的雄渾美》《李益生平及詩歌研究辨正》等也都通過轉載和轉引,在學術界產生較大影響。

佘正松教授科研的另壹個突出特點是教學管理與研究,先後在《中國高等教育》《教育發展研究》《光明日報》《中國研究生》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除了有比較系統的理論闡述外,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並多次獲得國家和省政府的表彰。

其主要論著有:

《多功能實習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四川師範學院》1996年第3期);

《論高等學校分層次辦學的政策取向》(《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 年第5期);

《論研究生學位授予的德才兼備原則》(《中國研究生》2004年12月);

《主動服務西部 積極改革教師教育》(《中國高等教育》2004年22期);

《高等教育品牌經營的戰略選擇》(《教育發展研究》2005年第11期);

《質量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光明日報》2005年 9月21日第6版);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

《面向21世紀的高師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創新體系改革研究》(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8月第1版)。

主持和參加國家和省級各類科研項目近10項,主要有《中國邊塞詩史》獲2006年11月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06FZW001);《新編全唐五代文》為國家重點項目;《<蜀中廣記>整理》為國家高校古委會項目;《中國古代軍旅文學研究》為四川省社科十五規劃項目;《西部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為2003年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資助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