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古籍裏繁體字怎麽解決

中醫古籍裏繁體字怎麽解決

把繁體字轉換為現在簡化字。

在中醫古籍整理出版的工作當中,為方便閱讀,出版單位往往采用簡體排印的方式,即把繁體字版本整理轉換為現代簡化字版本出版。然而此項轉換工作,始終存在著壹些問題與爭議。本文就該不該轉換,如何轉換,轉換之益與弊等幾個問題作了初步探討。

在諸多學科中,沒有哪個學科比中醫學更加強調繼承。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文獻有上億冊,其中中醫古籍汗牛充棟,僅2007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中就收錄了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醫圖書達13455種,尚不包括民間的手抄本、中醫診籍等,且經挖掘古代文獻還在不斷增多。

經國家整理發掘,使得壹部分重要典籍按照現行簡體字重新校勘出版,雖然這對於推動中醫學術的普及和繼承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壹些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壹點是中醫古籍經簡體處理後,不能準確表達含義。如五臟的“臟”,繁體應為“臟”或“藏”(有藏精氣的含義,四聲),與繁體的“臟”(骯臟之意,壹聲)簡化之後字形相同,很容易造成歧義;再如頭發的“發”和發展的“發”,二者簡體字都是“發”,在簡體版本《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有“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這段話中有兩個“發”,字同意不同,前者是說機的微妙,連壹根頭發絲的誤差都是不允許的,後者是說沒有掌握針刺的要領,即便下針也是無法激發經氣針感,發出療效的。這些差別在繁體版本中壹目了然,在簡體本中則十分難解了。另外,簡化校勘的古籍相較於整個中醫文獻總量來說不過是冰山壹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