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與作用:a)指導思想,園林是時代的產物,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古典園林講究“雖是人造,卻是自然”,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園林風格。隨著社會的發展,西方園林逐漸進入中國園林。西方園林講究幾何圖形的組織,在明確的軸線指導下進行對稱布置,甚至將花草樹木修剪成自己的規則幾何形狀,在形式上均衡對稱。壹切都表現為人工創造,強調人工美或幾何美。顯然,西方園林認為人工美高於自然美。現代哲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思維科學、管理科學逐漸滲透到先賢們的思想中,融合了中外園林藝術的優秀風格,催生了中國現代園林科學新體系的發展。由此可見,中國現代園林是在延續中國古典園林精髓的基礎上,融入了壹些西方造園藝術,並綜合涉及自然社會和現代科學、藝術、倫理,形成了園林風格交融、園林文化豐富、園林形式多樣、園林特色眾多的新格局。
b)功能性本質,無論是古典園林還是現代園林,其基本功能定位都是觀賞性。唯壹不同的是服務對象。古典園林只為以宮廷或貴族為代表的極少數人服務,園林的功能都是圍繞著他們的日常生活或心理需求。這實際上是脫離了大眾導向的功能導向,也反映了等級社會中中國園林功能的局限性和單壹性。古代園林最初的設計只是從景觀的意境出發,沒有商業目的。然而,部分被視為盈利場所的現代園林充滿了商業競爭,扭曲了園林本身的生態本質。隨著現代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更加開放的生活方式激發了人們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為了順應這壹趨勢,現代園林設計從心理和行為的角度分析大眾的多樣化要求,研究開放空間中的各種行為現象,重新定位現代園林設計,如獲得合理流暢的流線類型(捷徑、左轉、認路等。)根據人的行為跡象;通過對人的不同行為趨勢和狀態模式的定點研究,確定不同戶外設施的選擇和設置。總之,現代園林的功能定位不再局限於古典園林的單壹模式,而是在微觀上深化細化,在宏觀上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2.園林建築:園林建築是壹種獨特的園林元素,強調人與生活的關系。簡約,貼近日常生活的內部空間組合,以院落為單位構成民族建築。它壹般采用木質材料,給人以明確的使用情調。園林建築的美學精神可以用柏華先生的壹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在有限中見無限,在有限中歸有限”。園林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地域決定了不同的建築風格、空間細分形式和色彩。比如皇家園林建築,規模宏大,裝飾豪華,色彩絢麗,給人壹種富麗堂皇的皇家氣派。江南私家園林建築輕盈靈動通透,古樸典雅,呈現出壹種清麗雅致的風格。在古典園林中,建築起次要作用,表現出自然化的特點,但在局部,往往成為構圖的中心。現代園林中的建築是整個園林的有機組成部分,力求突出自然美,達到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統壹。建築材料多樣化,風格各異。很多新型建材不僅性能耐候,而且使用壽命長。在建築色彩方面,古典園林以暖色為主,現代園林則根據用地功能不同,設置各種色彩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3.植物造林:
a)選材的變化,總的來說,植物選擇的變化主要是從單壹到多樣。據調查,蘇州八大園林(拙政園、留園、師園林、獅子林、環秀山莊、滄浪亭等)中,),各院重復種植的植物有11種。重復率在50%以上的植物約有70種。可見,在植物材料的選擇上,古典園林的特點是種類少,局限性強,比如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私家園林,北方氣候條件限制的皇家園林。中國有豐富的植物種質資源。高等植物3萬多種,其中木本植物8000多種,而古典園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園林不超過200種,僅占2.5%。相比之下,現代園林設計由於植物功能的拓展,生態、保護和生產功能的增加,對植物多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現代園林不再拘泥於少數具有觀賞意義和詩意的植物,而開始註意在植物配置上堅持生物多樣性和地方性原則。
b)配置形式的變化。在配置形式上,現代園林打破了古典園林的規則性,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古典園林中植物的種植風格是自然的。通常與園藝風格壹致。但受“山石片似有野趣”或“近山近林”思想的影響,古典園林中的植物配置形式受到了限制。雖然它起到了讓人想象自然美的作用,但它並不能反映自然的“真實”存在。古典園林除了孤植、對植、行植、叢植之外,還有壹些常規的做法,如山中植松、岸邊植柳、山中掛藤、水上放荷花、修枝竹竿、相映成趣、移竹為窗、屋旁植盆等等。同時,古典園林中也常見花壇、盆景、盆栽等形式,如室內室外、廳堂前後、玄關壹側、山腳下的池畔等。如今,盆景、盆栽進入了家家戶戶的庭院、陽臺空間,花臺也演變成了現代的花壇、花境。現代園林設計手法的更新和植物配置多功能化的要求,使得植物配置的情況多樣化。植物選材的多樣化發展為多樣化形式提供了必要條件。在平面和內部空間層面上,喬木、灌木和草本、常綠和落葉植物的搭配更符合科學比例配置的實際需要。此外,垂直綠化、屋頂綠化和特色園林、濕地、森林公園、防護林帶等綠化形式的發展,賦予了植物更多的載體和功能。
c)配置原則的改變,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使現代園林植物造景成為現代園林的亮點。古典園林是文人精神生活的壹部分。因此,古典園林中常見利用不同植物的文化意蘊來豐富植物的觀賞內容,並寄托其思想感情的輔助。比如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揮之不去而不妖”,被認為是脫離庸俗的理想象征;竹子被認為是剛正不阿的君子,為人正直。植物配置與詩意的結合,如蘇州拙政園中的“聽雨亭”“聽雨亭”,通過芭蕉、殘荷在風雨條件下產生的音響效果,給人壹種藝術感受;承德宮的“萬和宋風”景點也受到松林沙沙聲的感染。古典園林中的植物造景強調藝術原則,受造園者和園丁的文化背景和審美情趣影響很大。對於現代景觀設計師來說,結合時代特征發掘其藝術文化內涵,並運用到現代景觀設計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由於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壹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人們在認識到植物的美化和觀賞功能的同時,也看到了其環境資源價值,如改善小氣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分解汙染物等生態功能。植物配置形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可以極大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野生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地。因此,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長規律,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現代植物配置設計必須遵循的準則。
4.園林素描
a)在山上設置石頭,因為古人出行不便,產生了“壹滾代山”的想法,比如蘇州獅子林的山上設置石頭。雖然現代園林中沒有像古典園林那樣系統化、程式化的置石理論,但本文結合新時代園林建設的歷史背景,探索適應現代人親近自然的心理特征,以生態效益為目的,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的置石作品,同時與其他物質元素緊密結合,以期營造出優美而富有活力的自然景觀,營造出清新寧靜的生態環境。
b)園林雕塑在古典園林中應用廣泛。隨著西方造園藝術的滲透,西方園林中廣泛使用的現代雕塑也被我國吸收。從造型上看,有人物、靜物等;從材料的使用來看,有不銹鋼、陶瓷、木材、銅、骨等多種,具有裝飾美化的作用。在現代園林中,各種材質的園林雕塑被布置在園林作品中,以豐富園林的文化內涵。
c)花園照明。“開燈夜遊”曾經是古典園林中非常有趣的活動。同樣,現代園林中的照明更為重要。它並不是簡單地照亮花園,而是利用昏暗的夜晚和燈光的變化,使花園呈現出與白天不同的情趣,造型優美的圓燈在白天也有特殊的裝飾作用。
d)現代機械,由於園林範圍的擴大和使用者的增加,園林建設和維護的問題迫在眉睫。所以相對於古典園林,現代園林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大量的現代機械在園林工程中投入使用,如工程機械、種植養護機械、苗圃機械等。
5.結論:古典園林代表了那個時代的面貌、精神和文化,在當時並沒有感覺到什麽缺陷。如果現代人走進典雅緊湊的古典園林,可能會感嘆庭院中的“絕洞”,但也會惋惜古典園林的“小”與“遠”。由於時代和時空的限制,傳統園林習慣於慢慢執行刑場的景觀,細細品味,推敲強化,強調詩情畫意,講究換景。古典園林雖然層次豐富,意境深遠,但過於封閉,不夠開放,壹味追求曲徑通幽,無法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城市生活的快節奏是人們更願意接受明快的園林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當前,面對各種思潮的沖擊,我們應該結合傳統造園手法、空間布局、審美文化、西方經驗、姓氏造園理論和現代造園手法,創造出更符合中國劇情的中國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