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刺床,是粵西地區(廣東省湛江市)地區的民俗,就是將帶刺的樹枝紮成壹張床,勇敢的村民脫光衣服在床上翻滾,翻滾者經常被刺得傷痕累累。翻刺床和爬刀梯、穿令、放焰火等民俗壹起形成了粵西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
2. 祭死窯
“寄死窯”又稱“自死窯”、“寄死窟”、“老人洞”等,是湖北武當的習俗。指的是在山壁上或灌木叢中挖掘可容壹人大小的洞窟用來寄放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
3. 驢拉套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祭死窯已經被廢棄,但現代版還有性質差不多的驢拉套。
驢拉套是河南偃師市的習俗,在婚禮時讓新人的父母扮成驢拉著婚車前進。
4. 趕屍
趕屍是湘西的習俗,是傳說中可以驅動屍體行走的法術,壹說是道術壹種,屬於茅山術的壹種。趕屍屬於白巫術,即讓壹連串客死他鄉的屍體,尾隨在趕屍者身後,穿州過省地返回故鄉。但趕屍不是把屍體壹直趕回故鄉的,只是帶領死屍穿過荒涼崎嶇的山區,回到平原地,交給來接運的鄉中親人,讓他們把屍骸放進棺木內,用其它的交通工具,把棺木運回鄉間入土安葬。
5. 金蠶蠱
金蠶蠱是福建的習俗,將多種毒蟲,如毒蛇、蜈蚣、蜥蜴、蚯蚓、蛤蟆等等,壹起放在壹個甕缸中密封起來,讓它們自相殘殺,吃來吃去,過那麽壹年,最後只剩下壹只,形態顏色都變了,形狀象蠶,皮膚金黃,便 是金蠶。也有的說,把十二種毒蟲放在缸中,秘密埋在十字路口,經過七七四十 九日,再秘密取出放在香爐中,早晚用清茶、馨香供奉;這樣獲得的金蠶是無形的,存在於香灰之中。放蠱時,取金蠶的糞便或者香灰下在食物中讓過往客人食用。
中蠱之人如果不及時醫治,便會感到胸腹攪痛、腫脹,最後七孔流血而死。死時口鼻之間會湧出 數百只蟲,死者的屍體即使火化,心肝也還在,呈蜂窩狀。
6. 蠱毒
蠱毒是苗族恐怖的習俗,指以神秘方式配制的巫化了的毒物。在老昆明人為中蠱之人以蛋"滾蠱"的咒詞裏,曾提及—長串蠱名,如金蠱、銀蠱、長蟲蠱(蛇蠱)、編短蠱、蝴蝶蠱、媽裏兒蠱(蜻蜓蠱)、居家養的蠱以及五方五地的各種蠱。據悉,古籍記述或民間傳說的蠱的種類,還有金蠶蠱、蛤蟆蠱、蜈蚣蠱、蜮盎(水蠱)、羊蠱、魚盅、牛蠱、犬蠱、雞蠱、鵝蠱、草蠱、菌蠱、虱盅、蠍子蠱、鬼蠱、馬蜂蠱、大象蠱、螞蟻蠱、豬蠱、蜘蛛蠱、鱉蠱、青蛙蠱、服媽蠱、麻雀蠱、烏龜蠱、稻田蠱、樹蠱、煩踢蠱、皖螂蠱、挑生蠱、石頭蠱、篾片蠱、溶蠱、腫蠱、牛皮蠱、犁頭蠱等。不僅種類多,而且善變化以至無窮,讓人防不勝防,恰如晉幹寶《搜神記》所說:"盒有怪物,若鬼,其妖形變化,雜類殊種.或為豬狗,或為蟲蛇,其人皆自知其形狀。常行之於百姓,所中皆死。")
7. 天葬(這是習俗不是陋習)
天葬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壹種傳統喪葬方式,人死後把屍體拿到指定的地點讓鷹(或者其他的鳥類、獸類等)吞食,認為可以帶到天堂。跟土葬,水葬,火葬壹樣,是壹種信仰,壹種表達對死者的哀悼的壹種方式,其本質上是壹種社會文化現象,從其起源、形式、內容以及儀式的實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業方式以及外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會形成不同的天葬儀式。
(聽去西藏的中科院教授講過,是把肉剁碎,頭砸爛直到腦髓流出來,然後混上各種東西貌似叫糌粑,等禿鷲來吃)
另外,這只是少數民族的習俗,我很尊敬,但我覺得也夠恐怖所以講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