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民國,壹個全民學武術的時代,壹個武術名家湧現的時代

民國,壹個全民學武術的時代,壹個武術名家湧現的時代

民國是壹個中西文化碰撞的時代,武術是壹個充滿神秘的東西,當武術遇到民國又會發生什麽樣的事情呢?

說到武術,我們總能想到少林、武當等門派,說到 武術我們也總會想起師傅徒弟,傳男不傳女的蓋世神功。但是,民國改變了以往的印象,讓武術不在是宗門的特色,也不在是壹對壹的師徒制。

朝廷為了防止民間武裝力量對統治者的反抗,各個朝代對於武術的態度可能不壹樣,但是大部分時代對於民間武術是禁止和否定的。

而像宋朝這樣重文輕武的朝代更是多次頒布“禁武令”,元朝為了防止漢人的反抗,也是嚴令禁止漢人習武。

從秦朝時候的禁武令到清朝滅亡,雖然有些朝代對於武術十分重視,比如唐朝創立武舉制度。整個歷史上舉行了500多次的武舉考試,但是這些都是我為了給國家招賢納士。

但是,民國不壹樣,在民國不管是民間還是國家對武術都表現出十分重視的態度,民國改變了幾千來國家和民間對於武術的眾多習慣。民國時期的武術名家不僅研究武術的技法,更加對武術的學術、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還吸收了西方的壹些內容,將中西方的文化進行融合。

民國歷時38年,時局動蕩,內憂外患,當時形成了“恥文弱,多想慕於武俠”的思想。

梁啟超說:“ 尚武者國民之元氣, 國家所恃之成立, 而文明所賴以維持者也”

國家和民間都覺得,要練好武術才能保家衛國,民國政府也開始重視武術。1927年,蔡元培等人以增強國人體質,弘揚中華武術為宗旨,建立了中央國術館,張之江任館長。為了中央國術館的發展,每年都會召開會議為之後的發展出謀劃策。國術館壹***分三個體系,分別從中央、省市到縣,都開設國術館。

中央國術館之後,政府變開始下令各個縣級城市都要開設國術館,可見當時國民政府對於武術的重視。特別是中央國術館,更是由中央統壹管理,經費由政府承擔。

政府對武術重視,改變了以往朝廷禁止民間練習武術的局面,壹大堆的民間武術團體開始湧現。特別是廣東地區武館也是層出不窮,各大武術名家也在那個時期出現。比如眾所周知的葉問也是那個時期湧現的武術名家。南京也是如此,根據史料記載,街上大把都是身懷絕技的武術高手,普通百姓中也是個個身手不凡。很多拍攝的電影都是和那時候的武術有關,比如《壹代宗師》和《精武門》、《葉問》。

除了,政府、武館,就連學校也開始紛紛開設武術課,而且也正是學校武術課的開設讓武術才可以在更多人中傳播。

不過,武術壹開始在學校並不是主流,壹開始學校並不熱衷開設武術課。武術從1915年開始進入學校,但是學校只是將武術課當做選修課。要不是那些提倡武術的精英們的努力,武術就不會成為學校的正式課。

比如張之江在1928年的時候提出了《請令全國學校定國術為體育主課案》要求將武術成為學校的正式課,在1931年時候,張之江又兩次提出類似的提案。就是經過這些國術提倡者的不懈努力,終於將國術變成了學校體育課的中心。終於在20世紀中期時候,政府以行政命令規定武術為必修課。而且對於拳術的種類和機械的種類不斷增加,武術的教學也更加的系統化和正規化。1936年時候,規定了大專院校開設了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拳、刀劍棍棒術等多種武術類別。

從政府、民間到學校,整個社會都在學習武術,最重要的是不管男女都在學習。這些改變了武術傳男不傳女的傳統,也改變了傳統武術壹對壹師徒教學的模式,變成了壹對多的團體教學。

武術在學校的發展經歷了從邊緣到主流。那麽學校的武術教師又是從何而來呢?

武術剛進入學校的時候,學校大多是聘請民間的拳師作為學校的教師,這些是民國初年時比較常見的聘請教師的渠道。就算到了民國後期,有些學校依舊會聘請民間拳師。比如北洋政法學校和清華學校就聘請了形意拳家劉奇蘭之子劉殿琛作為學校的武術教師。這些民間的武術大師對武術在學校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會聘請民間武術大師作為教師外,學校也會聘請武術社團的成員作為教師。比如上海精武會、國術館等武術組織都是學校尋找教師的場所。除了以上兩種方式外,專門的武術學校畢業的學生也是學校聘請教師的人選。而且學校對於武術教師的要求是除了會教武術外,還要會將其他的體育科目,類似現在的體育教師會教授多門體育科目。所以專門培養會武術的體育教師的專科學校就出現了。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雖然有著專門的體育專科學校,但是實際上這些學校開設武術課程也並不多,專科學校畢業的學生對於國術的研究並不深。當時的專科學校,壹周33課時中只有1課時是武術課程,所以這些教師的實際質量也是堪憂。

而對於當時國術的上課教材也是比較亂,沒有壹個統壹的標準。壹方面政府沒有成立專門編寫武術教材的部門,另壹方面就算編了學校也沒有很好的利用。1919年的時候,北京體育研究社建議北洋政府統壹規定武術教材,當時的北洋政府通過這個提案,要求各個省要學校去辦理。1934年的時候,政府也曾拜托中央國術館編寫教材,當時也初定第壹期教材,小學高年級學太極拳,初中學習五行拳、彈退和劈掛刀、三才劍,而高中則學習八極拳、八卦掌、梅花刀和昆吾劍。不過總體上教材還是比較亂。

民國時期對於武術的另壹個貢獻是將武術提高到了學術研究的高度,精武會是大家所熟知的。精武會對於武術的學術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精武會本著“無文不能行遠”的原則,出版了眾多的武術書籍,比如《達摩劍》、《五虎槍》等。為了更好的宣傳武術,精武館還在成立十周年之際創立了《精武本紀》會刊,而且由孫中山親自題詞。

之後精武會還建立了諸如《精武特刊》和《精武雜誌》等多種刊物。雖然壹開始時他們只是刊登了壹些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壹些和武術相關的書籍,這些書籍的只是介紹武術的技法和套路,這些介紹不能算是對武術學術的研究。但是到了30 年代之後,他們開始刊登壹些武術名家的言論、精武消息、隨筆和對武術的考證,慢慢的與學術靠近。

除了精武會之外,國術館也開始對武術進行學術研究,中央國術館從創立之初就有編輯部門,他們對武術圖書進行整理和出版,到1935年的時候他們已經出版了比如《形意拳摘要》在內的22種圖書。而且在1929年的時候,也創立了《國術旬刊》,中央武術館刊物的也帶動了省市和縣級國術館創辦刊物的激情。越來越多的名家關於武術的看法和言論發表在了《國術旬刊》的“論文”欄目中。

武術家們也開始紛紛寫書要闡述自己對於武術的看法,也有人開始寫書介紹武術套路的圖示和套路練習方法。甚至也有人開始將武術與自然科學聯系起來,比如在《形意拳抉微》中開始講述形意拳的肌肉運行過程,也有人將太極拳和心理學聯系起來。這些著作的出現都讓武術走進了學術圈子。

雖然,民國時期的學術研究、學校推廣和武術教材並沒有像現在這麽專業,但是正是民國時期這樣的壹個過渡轉折時期的出現,才有了現在武術的發展。那時候的武術研究興起,也是民國時期武術的發展才讓中國的武術走向了國際。

參考文獻:

[1] 張修昌; 唐守彥. 民國時期武術學術研究及其啟示[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8-02-25?.

[2] 白銀龍; 趙興武; 普春旺. 民國時期習武之風盛行的歷史動因與影響[J]. 商丘師範學院學報?, 2017-06-15.

[3] 韓冰; 路彩紅. 民國時期學校武術課程發展研究[J]. 北方文學(下半月)?, 2011-10-25.

[4] 姜丙剛; 馬文國.民國時期武術學術研究及其啟示[J]. 搏擊(武術科學), 2013-04-28?.

[5]呂思泓. 民國時期學校武術考論[J]. 中國體育科技?,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