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至五期7,399名畢業生中,湖南2,189人,占30%,廣東1,036人,占14%;四川636人,占8.6%;浙江584人,占7.9%;湖北504人,占6.8%;江西476人,占6.4%;江蘇265人,占3.6%;陜西246人,占3.3%;廣西218人,占2.9%;安徽207人,占3.0%;河南205人,占2.8%;貴州163人,占2.2%;福建144人,占1.9%;山西138人,占1.9%;山東118人,占1.6%;雲南108人,占1.5%;直隸68人,占0.9%;綏遠(25)、遼寧(11)、甘肅(6)、蒙古(6)、吉林(3)、察哈爾(2)、熱河(2)、黑龍江(1),***56人,占0.8%;朝鮮(34)、臺灣(2)、新加坡(1)、越南(1),***38人,占0.5% 。第六、七期學生,未見有籍貫統計數字。
就學生的來源而論,第壹期報名壹千二百多人,多由出席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介紹而來,省籍以湖南、廣東、陜西、江西、浙江等省為多,由於對各省都有配額,籍貫分布於二十壹省區。報名學生中,三分之壹為中學或專科畢業的程度。經兩次考試斟選,另有軍政部講武堂學生並入。第二期學生是由各地考取而來,分批入校,籍貫分布於十七省區,以廣東、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省為多。第三期以後先招入伍生,入伍生結業後,始升為本科生。報考入伍生的資格是:1.中學畢業,2.十八歲以上、二十四歲以下。第三期學生多在上海、廣州等地招考,籍貫分布於十八省區(另有朝鮮4人),以廣東、湖南、浙江、江蘇、江西等省為多。第四期學生由各地招考而來,***招考七次,分批入校,籍貫分布於二十四省區(另有臺灣1人,新加坡24人),以湖南、廣東、四川、湖北、河南、陜西、浙江、江西、山西等省為多。第五期學生亦由各地分批招考而來,籍貫分布於二十二省區(另有臺灣1人,朝鮮6人,新加坡1人,越南1人),以湖南、廣東、四川、湖北、浙江、江西等省為多,第壹至五期***分布於二十五省區(另有臺灣2人,朝鮮34人,新加坡1人,越南1人),以湖南、廣東、四川、浙江、湖北、江西等省為多。
蔣中正在準備北伐的過程中,除了依恃以黃埔軍校教職員和其畢業生為基礎所編的革命軍以外,並運用在校的學生。北伐戰爭於民國十五年七月開始,當時黃埔軍校壹、二、三期學生已畢業,分發到各軍中。北伐開始時,黃埔學生在校者有第四期,他們於民國十五年三月八日入學,到是年十月四日畢業2,314人,當時北伐軍已進抵武漢,並自武漢向長江下遊進兵,目標指向九江、南昌。第五期於民國十五年十壹月十五日入學,到十六年八月十五日畢業1,481人,當時北伐陣營正因國民黨清***陷於分裂,南京方面的革命軍大體自南京北上,進出於蘇北、魯南;武漢方面的勢力未繼續北進,壹度東征抵九江。第六期於民國十六年十月三日入學,到十八年壹月二十四日畢業718人,當時北伐戰爭已結束;第七期於民國十八年壹月十四日入學,到十九年九月二十六日畢業612人。第七期學生未及參加北伐戰爭。
事實上,替代並承襲黃埔軍事教育工作的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民國十七年三月六日才開學,作為軍校第六期。原在黃埔受教育的第六期學生,此時亦轉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受教育。第七期學生在黃埔軍校受教育時,當時廣東與中央政府關系不睦,故在民國十九年九月七日第七期畢業後,黃埔軍校即奉令停辦。
黃埔校軍及學生,據有姓名可考者,參加兩次東征陣亡的官兵***237人,在沙基慘案中罹難者27人。在北伐戰爭中,壹至五期畢業生或學生戰死者,第壹期25人,第二期8人,第三期38人,第四期17人,第五期10人,潮州分校12人,軍補班1人,軍官班2人 ,***113人。實際恐不只此數。據王肇宏研究,黃埔壹、二、三期,畢業人數***2,327人,第壹次東征之役,陣亡156人、傷182人;平定滇桂軍之役,陣亡91人、傷103人;第二次東征之役,陣亡284人、傷123人。以上***陣亡531人、傷408人。合計傷亡939人,占畢業總人數將近40%。據史全生研究,在北伐戰爭中黃埔學生犧牲者303人。據黎顯衡等研究,在北伐戰爭中陣亡的黃埔學生3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