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心源(1834—1894),清末藏書家。字剛甫(壹作剛夫),壹字潛園,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清末四大藏書家之壹。歸安(今浙江吳興)人。鹹豐舉人,官至福建鹽運使。
陸心源生平嗜書,購書於大江南北,家富於資,先購有上海郁松年宜稼堂藏書,又獲周星貽等諸家余書,近抄遠訪,十余年得書15萬卷。因讀《亭林遺書》,遂名其書堂曰“儀顧堂”。又建皕宋樓,專貯宋元舊槧及名人精抄、手校本,自稱有宋本200種。另建十萬卷樓,貯藏明以後秘刻及精抄精校。又於潛園中建守先閣,貯藏尋常普通本。又奏請歸安太守,將“守先閣”藏書公開借閱。著有《金石學補錄》、《穰梨館過眼錄》、《儀顧堂集》、《潛園總集》。
陸心源的藏書樓——皕宋樓,以皕宋為樓名,意謂內藏宋刻本有 200種之多。但實際不及此數。“皕宋樓”與瞿紹基“鐵琴銅劍樓”、楊以增“海源閣”、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樓”合稱清末四大藏書樓。刊有《十萬卷樓叢書》,分壹、二、三編,以四部排列,***書52種,匯輯了流傳較少的唐、宋、元人著作,以醫書、筆記較多,所據均以家藏宋元善本和舊抄。仿張金吾《藏書誌》體例,撰《皕宋樓藏書誌》120卷,40冊4函,為其藏書目錄,著錄罕見的宋元刻本及舊抄民書,普通書不錄。凡《四庫提要》和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所未著錄之書,各撰解題壹篇,敘其流別。另有《儀顧堂題跋》16卷、《續跋》16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陸心源的藏書尤其以宋、元版本數量之眾、價值之高,在海內無與倫比,為世人所矚目。陸心源去世後,其子陸樹藩因經商失敗,在1907年將其家中最精華的大部分藏書10萬元全部售售予日本巖崎氏靜嘉堂文庫。消息傳出,國內學子及藏書界極為感慨和震動,全國學術界為之震驚。著作《書舶庸譚》的董康說:“古芬未墜,異域長歸,反不如臺城之炬、絳雲之燼,魂魄猶長守故都”,稱“皕宋樓事件”,靜嘉堂文庫則因之成為國際漢學重鎮。該文庫***有十八種古籍被列為日本“重要文化財”,而陸心源之宋元版藏書就占十六部之多,由此可見皕宋樓藏書的文獻價值。島田彥楨作有《皕宋樓藏書源流考並購獲本末》壹文。
後陸樹藩將守先閣剩余之書捐贈給剛辦的海島圖書館,計壹千余部壹萬四千多冊(事見《陸氏守先閣捐助書目》);後陸樹藩又曾在蘇州辦孤兒院並任院長,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過世,享年五十九歲。皕宋樓藏書東渡後,杭州丁氏“八千卷樓”,經張之洞、端方、繆荃孫及丁氏後人努力,端方代官方購下,建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收藏;次年,湖州姚氏、揚州徐氏藏書,先後購至京師廣化寺收藏(《張文襄公年譜》);又次年,建立京師圖書館(今北京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