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指《漢書·藝文誌·方技略》所記載“醫經、經方、神仙、房中”的經方十壹家,但經方十壹家,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癉十二 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黃帝扁鵲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傷中十壹病方》三十壹卷、《客疾五藏狂顛病方》十七卷、《金瘡疭瘛方》三十卷、《婦女嬰兒方》十九卷、《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神農黃帝食禁》七卷,原書今俱已失傳。梁代·陶弘景曾經親眼見過《湯液經法》,從中摘抄部分方劑,寫成《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壹卷。據說1907年,法國人伯希和從敦煌莫高窟盜取古書卷,委由莫高窟道士王圓箓裝箱時,王道士受人所托,隨意抽出壹卷醫書暗藏,此卷即《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1915年為河北威縣張渥南所購,傳於嫡孫張大昌,但原書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所幸當時有人已將全書默記,而有傳抄件存世。中國中醫研究院馬繼興根據傳抄件整理成書,附於《敦煌古醫籍考釋》壹書中,公諸於世。
“經方”來自於殷商時代伊尹所著的《湯液經法》,其上而又源於《神農本草經》及《桐君采藥錄》。據梁·陶弘景說:“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尚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避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範,蒼生護命之大寶也。”
所以“經方”最初的含義是這經方十壹家,即十壹部古籍中所記載的方劑。 中醫學界最為普遍的說法,是指中國漢朝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後世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所記載之方劑。乃是相對於宋、元以後出現的時方而言的。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05首,除去重復的38方,***計280方。《傷寒論》載藥90味,《金匱要略》載藥192味,除去重復的76味,***計206味。經方是“醫方之祖”,後世中醫學家稱《傷寒雜病論》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贊譽張仲景為“醫聖”。古今中外的中醫學家常以經方作為母方,依辨證論治的原則而化裁出壹系列的方劑。經方的特點可概括為“普、簡、廉、效”。所以後世所公認的”經方“是指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所記載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