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日本歷史上和中國的淵源

日本歷史上和中國的淵源

日本島最近也是在三萬年前就已經有人類生活的遺跡了。當時處於石器時代。日本學者把舊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繩紋文化”或“無土器文化”。日本舊石器文化分為前期和後期,大約3萬年以前的為前期,占多數;3萬年至1萬年前的為後期,數較少。前期舊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為代表。後期舊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為主,其變遷次序為刀形器在前,尖狀器在後。此外還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日本的遠古人類,會打擊制造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狩獵和采集。當時人們居住在洞穴裏。至中石器時代後期,住在豎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們利用。在靜岡縣休場遺址和上野遺址中,發現了列石成圓形的遺址。有人推定為爐址。那麽,這些人是從哪兒來的呢?壹些日本學者認為是遠古時代從中國、朝鮮半島等壹些地區過去的,因為日本語在語法結構、音韻組織方面具有蒙古語和朝鮮語的壹些***同特點。

從文字方面來看,最起碼在公元3世紀的邪馬臺國時代,日本就已經有懂漢字、甚至能寫表文的人了。但正式把文字和儒學傳到日本的則是在應神天皇時期,這位文化使者就是傳說中百濟國的王仁。王仁是百濟國派去的,他隨身帶了《論語》十卷和《千字文》壹卷,這十壹卷書籍均為中國典籍。現在學術界對是否有王仁其人尚存爭議,但在王仁之前很早的時候,朝鮮半島的樂浪郡就居住著王姓漢人豪族,百濟國建立後,人們用中國漢人擔任文化教育方面的職務是完全可能的。而當時,日本對百濟在政治上處於優勢地位,把這些有文化的漢人從百濟接到日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我想,就算‘王仁’這個人不壹定真的存在,但他這樣的文化傳播者應該還是有其很多的。

說到邪馬臺國,就不得不說說卑彌呼女王和壹與女王。邪馬臺國出現在日本九州北部,其領土約以博多灣為中心的100公裏之內,是當時日本島上的眾多國家之壹。公元238年6月卑彌呼女王派遣大夫難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員攜帶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為供品,從北九州海濱乘船前往中國。

大化改新效仿中國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的。其內容主要有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內容。在經濟方面,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天皇制封建國家。這次改革雖然不是很徹底,但是其為日本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誌。

說到東渡,我想中國人知道最多的應該是徐福渡日吧!據說徐福東帶去了3000(這個數字不壹,也有些地方記載不是三千人)童男童女,按此說法再加上百工以及船夫,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3000。按照壹條戈船能載3百人計算,至少需要十余艘,按照壹條大翼船載1百人計算,則需要三十余艘。這些船在海上不可能連在壹起,隨著對馬暖流、風向等的影響,應該有些船被打翻沈入海底,有些漂到了其他地方,有些則到了日本。就像蒲公英壹樣,這些人應該最終在好幾個地方登陸了,而不可能只是到了日本。

有關秦人東渡日本的記錄在日本的古籍中略有記載,比如《日本書紀》欽明元年載“八月,······召集秦人、漢人等諸蕃投化者,安置國郡,編貫戶籍。秦人戶數總七千五十三戶”。這些人中應該包括了在日本出生的秦人後裔。

除了直接到日本的中國人,還有人是從朝鮮半島渡日的,尤其是公元前108年,漢朝在朝鮮設立了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後,漢人遷居朝鮮半島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工匠通過半島南端前往日本,而日本也有意識地派人到半島去招收漢工匠。《日本書紀》雄略紀中就記載:雄略大王派歡因知利與弟君等,壹同前往新羅、百濟等國,讓半島諸國貢獻‘巧者’(即工匠)。最後從百濟帶回‘手末才伎’。百濟所貢的這些工匠,很多都是漢工匠及其子孫,其中不乏中國和百濟混血後的後代。

LZ如果有時間希望妳能找壹本名叫《漢唐文化與古代日本文化》的書來看看,裏面對日本奈良時代以及之前的中日交流史有很詳盡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