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史書記載並非孔子門生子路,而是《春秋左傳》中所載,魯桓公的母親宋仲子。
魯惠公元妃孟子早卒且無子,繼室聲子生息,又娶宋仲子,生允。
據《左傳 隱公》記載:“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左傳記載太過粗俗,仲子出生手上怎麽會有壹個字,這是不科學的。同樣的,季友手掌中生成壹“友”字文,遂叫友。足以說明左傳愛攀援附會,突出神秘感。
據太史公《史記 魯周公世家》記載:初,惠公適夫人無子,公賤妾聲子生子息。息長,為娶於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為夫人,以允為太子。若按左傳所記載,既然仲子生來就註定當嫁於魯,那麽自當嫁於魯惠公,因為當時是惠公在位,又怎麽會可能會嫁於息,並且還演繹出壹幕惠公搶自己兒媳婦的故事。《史記》當有誤,司馬遷恐怕是閱讀當時世面上流傳的書籍才有此壹說。
《春秋》記載:隱公元年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左傳》和《公羊傳》解釋說:“仲子者何?桓之母也。”
《谷梁傳》則認為仲子是孝公之妾,惠公之母。
由於先秦古籍的缺失,我們已經無法找到任何有確切證據的文物或文字資料來論證仲子到底是誰,有望出土證據。關於仲子是誰的爭論,可見於幾千年關於《春秋》的很多著作,如《春秋經解》《春秋辨疑》《春秋集傳辯疑》《公羊義疏》《谷梁補註》等等著作。左傳及公羊學派支持仲子是桓公之母,谷梁派則支持仲子是孝公之妾,惠公之母,並通過各種史實及春秋書法的理由來交替論證,言者皆有其道理。少數人,如傅隸樸的《春秋三傳比義》,則持存疑態度。學術之嚴謹,學派之傳承,能夠有學者和大家解決此疑問,當為後世貢獻之大以及學問之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