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曲阜的歷史有多長?

曲阜的歷史有多長?

早在五六千年前,華夏、東夷兩族的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早期的文明。炎帝、黃帝、少昊徙都於此。曲阜,商為奄國都,周為魯國都,公元前249年楚滅魯始設魯縣,公元584年定縣名為汶陽,公元596 年初定縣名為曲阜。因“魯城中有阜,逶曲長七八裏”而得名。627年並入泗水,634年恢復曲阜建制,1012年更名為仙源,1129年又恢復曲阜縣名。1945年底曲阜與泗水並稱曲泗縣,1946年春曲、泗分治。1958年將滋陽並入曲阜,1962年初仍按兩縣原行政區域分治。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曲阜縣,設立曲阜市。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中華民族始祖先皇古帝的發祥地,殷商故都,周、漢魯國都城,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她以其悠久的歷史文明和燦爛的東方古文化而蜚聲中外,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壹直是人們心中的聖地名城,被西方人士譽為“東方耶路撒冷”

“曲阜”二字,始見於《禮記.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勛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爾雅》釋名說:“大陸曰阜。”東漢應劭詮釋說:“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裏。”這就是“曲阜”名稱的由來。

早在上古時代,人類祖先就在曲阜壹帶生息勞作,開拓了早期的物質文明,文物發掘中發現大量公元前4300--前2400年間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跡。據古籍記載,在四、五千年前,這裏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杜預註釋中說:“大庭氏,古國名,在魯城內,魯於其上作庫。”.....《帝王世紀》記載:“神農氏,姜姓也,...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今淮陽),復徙魯。”

大約公元前二十七世紀末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壽丘。《帝王世紀》說:“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晉書.地理誌》又說:“黃帝生於壽丘,而都於涿鹿”。繼黃帝之後,少昊曾在曲阜營建都城。相傳少昊在位84歲,壽百歲,崩葬曲阜城東北壽丘雲陽山,與二帝三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並稱萬世享祀。公元前二十壹世紀前後,曲阜屬上古堯舜時代九大部洲之壹的徐州域。公元前十六世紀後的商代,曲阜為奄國國都,並壹度成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紂滅商,武王將其胞弟、王國宰輔周公旦封於故奄地曲阜,立國為“魯”。

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是當時除周王朝首都鎬京外全國文化最發達的城市。特別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魯國聚徒講學,魯國儼然成了全國的教育中心。魯國文化高度發達,所以,人們至今仍用“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魯縣入於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壹中國,始實行郡縣制,魯薛郡,郡治設在曲阜,隸徐州部。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劉啟改封皇子、淮南王劉余為魯王,以魯縣為國都。魯王在魯南宮泮水以北周魯故宮廢址上興建規模龐大、雄偉豪華的魯王宮建築群,為在擴大王宮的面積,在拆除闕裏孔子舊宅中發現孔鮒所藏《尚書》、《論語》、《詩經》《儀禮》等古文經書竹簡,得以使孔子思想流傳推廣。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詔改魯縣為“汶陽”,自魯國滅亡改為魯縣,至是年止,曲阜以“魯”為縣名,歷時長達833年。開皇十六年,詔改縣名為“曲阜”,“曲阜”壹名,作為地理名詞歷數千年,壹直沿用至今。

隋唐五代之時,曲阜雖不再是魯南的行政中心,但因其為“聖人”孔子故裏而依然受到重視。通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曲阜的文化、經濟也空前發達。晚唐之際,僅孔家就出了六位狀元和十四名進士。

宋仙源縣城是曲阜有史以來繼周、漢魯城之後的第三座古城。由於宋王朝崇儒重道,致使朝拜黃帝、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學者絡繹不絕,文化氣氛十分醇濃。期間賜孔廟文宣王殿名為“大成殿”,於孔子墓前造立石儀。大修少昊陵,立“萬人愁”石碑。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入侵,將北宋王朝在曲阜建造的仙源縣治及宮觀、廟宇等建築群及大批珍貴書籍化為灰燼,仙源縣淪入金人統治之下,並恢復曲阜縣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