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最差的壹部是《元史》。
二十四史中,有好幾本史書因質量不佳而出了新版。分別是《後漢書》《晉書》《唐書》《五代史》和《元史》。《後漢書》主要是因為流傳方面的問題,才被迫壹直重修;南北朝之時,已出現過幾十種《晉書》,其中臧榮緒版本的《晉書》質量最高。
唐朝之後,官方主導了修史的工作,房玄齡等人對臧榮緒版的《晉書》進行改造,使其從私人著述變成官方“禦撰”性質的正史,這是第壹部由官方主持重修的正史。之後,五代人編纂了《唐書》,宋朝人嫌棄這本書“文辭卑弱”,又編了《新唐書》。
宋朝官方已有壹本薛居正主編的《五代史》,歐陽修又私自撰寫了壹本《五代史記》,被稱為《新五代史》,導致唐朝與五代***有四本正史。
宋朝以後的史書質量參差不齊,《遼史》失之簡略,《宋史》失之繁蕪,《元史》質量極低,唯《金史》與《明史》簡凈可觀。其中《元史》是公認的質量最差的壹本史書,它是政治過度幹擾修史工作的奇葩產物。
《元史》是怎麽編寫出來的?
龔自珍在《古史鉤沈二》中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世人皆知順治初入關就宣布要編修《明史》,以便宣告明朝已經滅亡,要由清朝政治來書寫明朝人的歷史;但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也是這麽對付元朝的,清朝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已。
朱元璋於洪武元年出師北伐,將元順帝驅逐出北京城,獲得元朝人編纂的十三朝《實錄》。第二年,元順帝又棄上都而奔應昌,準備逃回蒙古高原。為了提前宣布元朝滅亡,朱元璋下令於當年二月開局,在十三朝《實錄》的基礎上編壹本《元史》。
僅用了半年時間,史官們就於八月份炮制出壹本初稿,***計三十二卷,只是還缺漏元順帝壹朝三十多年的歷史。雖然當時元順帝還活著,但朱元璋覺得如果沒有寫上元順帝壹朝的歷史,就無法達到宣布元朝提前滅亡的目的,於是他下令儒臣到北京去查訪舊事,收集資料。
到了洪武三年二月,朱元璋宣布重新開局,史官們花了四個月時間,又匆忙拼湊出三十二卷以後的內容,由於皇帝急著要,所以史官們都忙於交差,還來不及統稿就呈上去了。《元史》兩次開館,前後耗時僅10個月而已。這部史書卷帙浩瀚,***計260萬余字,篇幅僅次於兩《唐書》《宋史》和《明史》。
在10個月內完成這樣壹部大著作,可見其成書過程之倉促與草率。朱元璋要讓歷史來服務於政治,他以勝利者的姿態來編修《元史》,導致編出來的史書質量奇差,刷了新低。《元史》非但沒有普及開來,而且還成為二十四史中被翻閱最少的那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