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
漢代司馬遷《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譯:於是丹寫信說:“陳勝稱王”
2、記錄。
清代方苞《獄中雜記》:“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訊之,眾言同,於是乎書。”
譯:我被感動了,以杜君說泛審問的,大家說的都壹樣,於是在記錄。
3、文字。
漢代司馬遷《陳涉世家》:“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
譯:士兵買了魚煮了吃,吃到魚肚子中的字條。
4、書法。
北宋曾鞏《墨池記》:“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譯:王羲之曾經仰慕草聖張芝池邊學書法,洗硯洗筆,把池水都染黑了。
5、信。
唐代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譯: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訊難得,壹信抵值萬金。
6、文書;公文。
北朝民歌《木蘭詩》:“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譯:征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壹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7、書籍。
宋代朱熹《熟讀精思》:“大抵觀書先須熟讀。”
譯:壹般說來讀書首先必須熟讀。
8、指《尚書》。
9、曲藝的壹類。
清代黃宗羲《柳敬亭傳》:“之盱眙市中,為人說書。”
譯:的盱眙城裏,為人說書。
擴展資料
書的今義:
1、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2、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3、文件:證書。說明書。
4、寫字或寫的字:書法。書寫。書桌。書案。書畫。
5、寫文章:大書特書。罄竹難書。
6、字體:草書。隸書。楷書。
7、古書名,《尚書》的簡稱(亦稱“書經”)。
8、某些曲藝形式的通稱:說書。聽書。
2. 關於讀書的文言文5篇,翻譯原文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宋學士文集》)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
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
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壹書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壹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
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壹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
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壹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譯文 讀書把看壹遍便能背誦作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實是最於事無補的。
眼裏看的清楚,心裏匆匆而過,其實留在心中的並不多,因為來來往往頻繁而應付不過來,好像看著歌舞場裏的美女,看上壹眼就過去了,和我又有什麽關系呢?自古以來過目成誦的人,有誰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讀《周易》到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不知他翻閱過幾千幾百遍了,從而對《周易》精微的語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鉆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盡頭。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聖人,也不會停止刻苦勤奮的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
蘇東坡讀書不需要讀第兩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讀《阿房宮賦》時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覺得他讀得辛苦,可蘇東坡卻十分暢快,毫無倦意。怎能因為看壹遍就能記誦。
便丟下書本,草草結束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等人,壹生讀書從不讀第二遍,因此始終也沒有寫出好文章。 況且過目就能成誦,還會產生什麽都記誦的壞處,就像《史記》130篇中,數《項羽本紀》寫得最好,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和垓下之會幾個片段寫得最好。
反復誦讀觀賞,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這幾個片段罷了。如果壹篇《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鈍之人!還有小說、各種戲曲及打油詩。
也都過目不忘的話,那就像破爛的廚房櫃子,發臭的油、腐壞的醬全都貯藏其中,這品味的低俗實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黃生借書說 黃生允修借書。
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
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壹說,使與書俱。翻譯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
我把書借給他,並告訴他說:“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去讀啊。妳沒有聽說過藏書的人不讀書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但是天子讀書的有幾個呢?書多得搬運時使牛馬累得出汗,堆滿屋子,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人讀書的有幾個呢?其余像祖父和父親積藏,而兒子和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
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不是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來的,必定會擔心人家催著要,就憂懼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撫摸不止,說:‘今天存放在我這裏,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
’如果已經被我所擁有,壹定把它捆起來放在高處,擱起來藏著,說‘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家裏窮。
3. 文言文翻譯39篇1.荀巨伯以德退敵 荀巨伯到遠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
友人對巨伯說:“我是快死的人了,妳趕快走吧!”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探望妳,妳卻要我離開;這種為了貪生怕死而敗壞道義的行徑,難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來的嗎?” 等到賊兵來了,問荀巨伯說:“大軍壹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妳是什麽人,竟敢獨自停留在這裏?”荀巨伯回答說:“友人有病,不忍心拋下他,寧願用我的身體來換取朋友的生命!”賊兵聽了相互說道:“我們這些無義的人,竟然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國家!”於是整個軍隊撤離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2.蔡洪赴洛 蔡洪來到洛陽,洛陽當地的人對他說:“官署剛剛成立,百官都在招募下屬,在出身卑微中求英才,於山野隱士中征俊傑。
妳是吳楚之地的讀書人,亡國之人,有什麽特殊才華來參加征召呢?”蔡洪回答:“ 夜明珠不壹定出產在孟津河裏;滿握的壁玉也不壹定非要采自昆侖山中。大禹生在東夷,文王生在西羌。
聖賢的誕生地,不必是壹個固定的地方。從前武王討伐紂王,,把商朝愚頑的百姓遷到了洛陽,難道諸位就是那些百姓的後代嗎?”3.石崇與王愷爭豪 石崇和王愷爭比闊綽,兩人都用盡最鮮艷華麗的東西來裝飾車馬、服裝。
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常常幫助王愷。他曾經把壹棵二尺來高的珊瑚樹送給王愷,這棵珊瑚樹枝條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當的。
王愷拿來給石崇看,石崇看後,拿鐵如意敲它,隨手就打碎了。王愷既惋惜,又認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寶物,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非常嚴厲。
石崇說:“不值得遺憾,現在就賠給妳。”於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裏的珊瑚樹全都拿出來,有三尺、四尺高的,樹幹、枝條舉世無雙而且光彩奪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愷那樣的就更多了。
王愷看了,惘然若失。4.王羲之機智 王羲之十歲的時候,大將軍十分喜愛他。
常讓他在帳中睡覺。王敦曾經先起身出帳,王羲之還沒有起來。
壹會兒,錢鳳進來了,商量大事,都忘了王羲之還在帳中,就談背叛朝廷的計劃。王羲之醒來後,聽到他們談話的內容,驚駭之余,知道自己沒有性命了,於是吐口水汙穢自己頭臉和被褥,假裝睡著。
王敦他們剛剛密謀到壹半,才想起了王羲之還沒有起,兩人十分驚慌,生怕小孩泄露出去,都說:“不得不除掉他 !”等到揭開帳子,卻見王羲之吐的唾沫滿臉,相信他確實是睡著,於是得以保全。在當時稱贊他聰明。
5.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縣縣令班彪的兒子。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壹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壹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6.陸績懷橘 陸績,是三國時期吳國人。他的父親名叫陸康,曾經做過廬江地方的知府,和袁術關系很好。
陸績六歲那年,在九江見到袁術,袁術叫人拿了橘子給他吃。陸績偷藏三只,臨走告辭袁術,橘子掉在地上。
袁術笑著說:“陸郎做客卻帶著橘子,為什麽呢?”陸績跪著回答說:“是橘子甜,想拿回去給母親吃!”袁術說:“陸郎這麽小就知道孝順,長大後必然成大才!”袁術感到驚奇,後來常常稱道此事。 現在有人在席間在懷裏藏果,想逗弄小孩。
同樣藏到懷裏回去,為什麽不把愛孩子的心轉化愛父母的愛心呢。奇才呀陸郎,可以作為典範了。
7.蘇武牧羊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於。單於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裏面,不給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壹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
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 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
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8.楚襄王問於宋玉 楚襄王問宋玉說:“先生也許有不檢點的行為吧?為什麽士人百姓都那麽不稱贊妳呢?” 宋玉回答說:“是的,是這樣,有這種情況。
希望大王寬恕我的罪過,允許我把話說完。” “有個客人在都城裏唱歌,起初他唱《下裏》、《巴人》,都城裏跟著他唱的有幾千人;後來唱《陽阿》、《薤露》,都城裏跟著他唱的有幾百人;等到唱《陽春》、《白雪》的時候,都城裏跟著他唱的不過幾十人;最後引用商聲,刻畫羽聲,夾雜運用流動的徵聲時,都城裏跟著他應和的不過幾個人罷了。
這樣看來,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9.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兩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
他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
4. 羽沖得古兵書文言文翻譯劉羽沖,他的名字遺失了,他是滄州人。他去世的高祖劉厚道士,大多時間跟人以詩互相贈答。他性情孤僻,喜歡講古代規章制度,實在是迂腐,行不同通。劉羽沖曾經請董天士作畫,請劉厚道士題詩。他屋內有壹幅畫《秋林讀書》,上面題詩是:“兀坐(獨自靜坐)秋樹根,塊然(孤寂)無與伍。不知讀何書,但見須眉古(面目)。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譜。”大概是規勸他的。
有壹回,他偶然得到壹部古代的兵書,伏案讀了整整壹年,自己認為可以統領十萬人馬。這時,恰逢有土匪強盜出沒,他自己訓練鄉兵跟土匪強盜較量,結果全隊潰敗覆沒,鄉兵差不多被擒獲。有壹次,劉羽沖又找到壹部古代有關水利建設的書,伏案讀了整整壹年,自認為可以使千裏之地變成沃土。他繪了水利圖依次向州官遊說,州官也喜歡多事,就派人在壹個村子試行。溝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順著溝渠灌入村子,村民幾乎都被淹死了.
由於這樣,他抑郁寡歡,很不自在,他常常獨自在庭院散步,搖頭自言自語說:“古人難道會欺騙我嗎!”像這樣壹天就說千百遍,只說這六個字。不久,他得重病死了。後來,每逢風清月白的傍晚,常常看見他的魂魄遊蕩在墓前松柏下,搖著頭獨自漫步。側耳細聽,他述說的仍然是這六個字。有人笑他,他就忽然隱沒了。第二天探察他,又是這樣。拘泥於古代成規或古人說法者是愚蠢,可怎麽愚蠢到這種地步啊!
阿文勤先生曾經教導我說:“滿腹都是書會妨害做事,腹中竟然沒有壹卷書,也會妨害做事。國手不會廢棄舊的棋譜,而不偏執於舊的棋譜;國醫不會拘泥於古代的藥方,卻不背離古代的藥方。所以說:‘要真正明白某壹事物的奧妙,在於各人的領會。。’又說:‘(木工)能把制作的準則傳授給別人,但不壹定能使別人技巧高超。’”
5. 文言文翻譯譯文:
紹聖元年十月十二日,我與小兒子蘇過遊白水佛跡院,在湯泉中沐浴,水很熱,其源頭估計能把東西煮熟。沿著山向東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壹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個彎道,每個彎道就有譚。潭水深的地方,用繩子系石墜入五丈,還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飛濺,聲音如雷鳴般轟響,令人既喜又驚。水邊有幾十個巨大的腳印,大概就是所謂佛的痕跡吧。傍晚時我們順來路返回,在夕陽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燒,十分的壯觀。或彎腰或擡頭看這些山谷。到了江邊,此時月亮出來,江水擊打著,用雙手捧著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時分,我與蘇過再次飲酒。吃著橄欖菜,有種蕭索感,再也睡不著了。寫下這些文字交給過兒,東坡記。
字詞:
紹聖元年十月十二日[2],與幼子過遊白水佛跡院[3],浴於湯池[4],熱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東,少北[6],有懸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處輒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10],可喜可畏。水際有巨人跡數十[11],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12],觀山燒火,甚俛仰[13],度數谷。至江上月出,擊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復與過飲酒,食餘甘煮菜[17],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
註釋
[1]白水:山名,在今廣東博羅縣東北。《輿地紀勝》說:“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壇,佛跡甚異。”可與本文所記參看。
[2]紹聖元年:即1094年。紹聖,北宋哲宗的年號。
[3]幼子過:蘇軾的第三子蘇過。
[4]湯池:即湯泉。據宋人記載,佛跡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東為湯泉,水熱,西為雪如泉,水涼。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懸水:瀑布。百仞:這是誇張的說法;蘇軾《答陳季常書》說此山“布水三十仞”,則是據實估量。仞:古時以八尺或七尺為壹仞。
[8]折:這裏是彎轉的意思。
[9]“深者”二句:謂潭水深的地方,用繩子系石墜入五丈,還到不了底。磓(zhuì):當作“縋”,音同字誤。縋,用繩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濺雷怒:形容瀑布墜入深潭,濺起雪白的水花,發出轟鳴的聲音。
[11]水際:水邊。
[12]倒(dào)行:順來路往回去。
[13]甚:厲害。俛仰:即俯仰,指彎身擡頭,形容壹上壹下時的樣子。
[14]擊汰(dāi):擊水。汰,水波。
[15]掬(jū):用雙手捧取。璧:平圓形的玉,這裏用來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擊鼓報時。
[17]餘甘:即橄欖。
6. 古人勤學的古文 要原文推薦韓愈的勸學篇《師說》推薦韓愈的勸學篇《師說》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知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壹生下來就懂得道理和知識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卻不向老師請教,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並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凡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壹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壹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認為向老師學習是羞恥的。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
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眾人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對於他自己,卻認為跟從老師學習是羞恥的,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不能解決的疑惑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1]。
我沒有看到他的明智之處。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士大夫這壹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這說法的人,就聚在壹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於諂媚。”哎!從師學習的風氣不能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與他們並列的,現在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可真值得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
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所以學生不壹定不如老師,老師不壹定比學生賢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記他都普遍地研習了,沒有被時代的風氣所影響[2],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正道,寫《師說》送給他。
註解:〔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
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3〕受:通“授”。
傳授。 〔4〕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 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
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壹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 〔7〕聞道:語本《論語?裏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
道:這裏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
師之,即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
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1〕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 〔12〕出人:超出(壹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