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古為光國。《光州誌·點校本》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為姓壹十有二,其結姓分國,見之於古籍者,壹曰光。”《國名紀》雲:“《春秋圖》有光國,今光州是也。”《禹貢》載:“為揚州之域,三代因之,春秋時為黃國。”
春秋時為黃國。是中華黃姓發源地;戰國四公子之壹,楚相春申君黃歇故裏。魯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楚滅黃,黃地入楚。 黃國雖立國久長,但在歷史上不過是壹個勢力不大的彈丸小邦。兩周之際,隨著楚國日益強大,不斷向四周擴張勢力,黃國與隨國(在今隨州)結成同盟,***同抵抗楚國的威脅和侵略。“《十三州誌》雲:黃不事楚,曰:自郢及我九百裏,焉能害我?”正是黃國的大意以及黃、隨的抵制惹惱了楚國,最終導致“魯僖公十二年,楚滅之。”因而今潢川在戰國時期屬楚。
秦並諸侯,分全國為36郡,今潢川地屬九江郡。
西漢初(公元前206年)置弋陽縣,隸汝南郡。 東漢初(公元26年)改弋陽為弋陽侯國,仍隸汝南郡。
三國時黃國故城期,魏文帝黃初元年置弋陽郡,弋陽縣為郡治。
南北朝時期: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弋陽郡轄弋陽、期思、安豐3縣;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年)以蠻民居地立茹由、樂安、光城、雩婁、邊城、史水、開化7縣,均隸弋陽郡;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分弋陽郡立光城左郡,八年(464年)省光城左郡為縣,仍隸弋陽郡;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弋陽郡領弋陽、期思、南新息、上蔡、平輿5縣;武帝永明十三年(495年)弋陽郡屬北魏,只領弋陽1縣;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在南光城郡置光州,治光城縣(今河南省光山縣);簡文帝大寶元年(550年)弋陽縣歸屬北齊;北齊武平元年(570年)省北弋陽入南弋陽,更名定城縣,治今潢川南城;陳宣帝十壹年(579年)北周攻占定城,改弋陽郡為淮南郡,省定城為郡治。 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較多時期內以淮河為界,北朝占據淮北,南朝占據淮南(光州位於淮南)。各朝或為安置流亡人口而僑置州縣,或為招納士族而虛設官銜,州郡越變越小,縣越來越多,甚至有名無實,直至隋朝才漸趨穩定。值得壹提的是,南朝梁設置的光州,盡管後來名稱多變,卻是唐至清代都比較穩定的地方政權。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廢淮南郡,復置定城縣,仍隸弋陽郡。
唐代光州屬淮南道。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弋陽郡為光州,以定城為弦州,領定城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廢弦州復光州,屬淮南道,領定城、殷城(今商城)、光山、樂安、固始5縣。 唐睿宗太極元年(712年)光州州治由光山遷至定城,州轄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5縣,隸淮南道;弦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光州為弋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光州,隸淮南道。
五代十國期間:五代十國時期,光州轄縣仍舊與唐相同。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年)光州歸後梁,乾化二年(912年)屬吳國;後晉高祖天福二年(937年)隸南唐;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歸後周。
兩宋時期光州均隸屬淮南西路。 太宗至道二年(997年)領定城、固始、仙居(南宋時省入光山縣)、光山4縣,原殷城縣先改稱商城縣,後廢縣改為商城鎮,並入固始縣。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光州隸淮南西路;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光州升為光山軍,不久又屬光州;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宋高宗為避金太子光瑛諱,改光州為蔣州,定城均為州郡治;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兵亂,光州徙治金剛臺。
元代,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置光州招討司,十二年光州屬黃蘄州宣慰司,二十三年劃歸淮西道宣慰司,三十年光州改為汝寧府,領定城、光山、固始3縣。
明代,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省定城為光州治,四年光州改屬中部臨濠府(治今安徽省鳳陽縣),十三年仍屬汝寧府,原定城縣省去,由光州管實土;光州管轄範圍擴大到息縣。州領三縣:固始、光山、息縣;憲宗成化十壹年(1475年)析固始置商城,隸光州,光州轄光山縣、固始縣、息縣、商城縣。
清代,初期光州領屬沿襲明治,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為直隸州,直隸河南布政使司,仍領光山、固始、息縣、商城4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州設道,光州改為豫南道(民國三年改為汝陽道),州治更名潢川。光州下轄光山縣(今光山縣、新縣),固始縣(今固始縣、淮濱縣南部),商城縣,息縣(今息縣、淮濱縣西部)。民國十七年,為第三行政區治所,轄潢川、光山、固始、息縣、商城、信陽、羅山、正陽八縣;民國二十壹年,為河南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潢川、光山、固始、息縣、商城、信陽、羅山、經扶縣(今新縣)八縣。
1949年1月31日 潢川解放,設潢川專區,轄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息縣、淮濱、新縣七縣。1952年,潢川及其轄縣並入信陽地區。2005年,列為省擴權縣。2009年,列為第三批省直管縣(財政直管,完全享受省轄市的經濟和部分社會權限)。2010年6月12日,信陽市成立了常務副市長領銜的“潢光壹體化”領導小組,指導兩縣壹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