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驚厥怎麽解釋?其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具體是什麽?

驚厥怎麽解釋?其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具體是什麽?

驚風(infantile convulsion)又稱驚厥,是小兒常見的危急重癥,可發生於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臨床以抽搐,並伴有神誌障礙為特征。其發病突然,變化迅速,證情兇險,列為中醫兒科四大證之壹。好發於1—5歲小兒,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根據其臨床表現分為急驚風與慢驚風兩類,急驚風發病急暴,臨床表現多為實證。慢驚風多由久病而來,也可由急驚風轉變而來,臨床多表現為虛證。

西醫學中因高熱、腦膜炎、腦炎、血鈣過低、大腦發育不全、癲癇等所致的抽搐屬此範疇。

兒科常見病證。唐以前將本病歸入癇證,至宋《太平聖惠方》始定名驚風。即驚厥。臨床以四肢抽搐或意識不清為主要特征。引起驚風的原因較多,壹般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兩大類。以熱性、急性病引起的急驚風尤為多見,如小兒肺炎、中毒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病,如持續高燒不退,均可出現驚風。這與有些慢性病在後期因虛損而出現的慢驚風,有虛實之分。古代有的醫書如《寓意草》、《溫病條辨·解兒難》、《幼幼集成》等則稱痙病。近代習慣上將痙厥出現於成人的稱痙病,出現於幼兒的稱驚風。治療以鎮驚化痰、安神定誌為大法。

[編輯本段]病因病機

急驚風的主要病因是外感時邪、內蘊痰熱積滯、暴受驚恐。外感時邪,從熱化火,熱極生風;飲食不節,食滯痰郁,化火動風;暴受驚恐,氣機逆亂,而發驚厥。其主要病機為熱閉心竅、熱盛動風、痰盛發搐。熱、痰、風、驚四證是急驚風的主要病理表現。病變部位在於心臟、肝臟。

慢驚風由於稟賦不足、久病正虛而致,以脾腎陽虛,或肝腎陰虛為其主要發病原因。由於暴吐暴瀉、久吐久瀉,或溫熱病後正氣虧損,脾腎虧虛,化源不足;或肝腎陰虛,虛風內動。其病變部位在脾、腎、肝三臟。

[編輯本段]辨癥

主癥 全身肌肉強直性或陣發性痙攣,可有神誌不清。

來勢急驟,為急驚風,初起常有壯熱面赤,煩躁不寧,搖頭弄舌,咬牙蚧齒,睡中驚醒,繼則神昏,牙關緊閉,兩目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四肢抽搐、顫動,呼吸急促,苔微黃,脈浮數或弦滑,為痰熱生風。(痰火閉癥)

起病緩慢為慢驚風,常見面黃肌瘦,形神疲憊,四肢不溫,呼吸微弱,囟門低陷,昏睡露睛,時有抽搐。兼見大便稀薄,色青帶綠,足跗及面部浮腫,舌淡苔薄,脈沈遲無力,為脾陽虛;神倦虛煩,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光少苔或無苔,脈沈細而數,為肝腎陰虧。 (木悔土癥)

[編輯本段]治療

1.基本治療

(1)急驚風

治法 醒腦開竅,熄風鎮驚。以督脈及足厥陰經穴為主。

主穴 水溝 印堂 合谷 太沖

配穴 熱盛者,加大椎、十宣;痰多者,加豐隆;驚恐者,加神門;口噤者,加頰車。

操作 毫針瀉法。大椎、十宣點刺出血。

方義 水溝、印堂能醒腦開竅。合谷、太沖相配,謂開四關,擅長熄風鎮驚。

湯藥治療使用貝母瓜樓散合清膈煎加減: 辰砂1克(用手沾辰砂,再點於舌頭上) 九節菖蒲4.5克 竹茹6克 膽南星4.5克 天竺黃3克 陳皮4.5克 木通3克 川貝母3克 白芥子3克 甘草4.5克,水煎服壹日壹貼.。(初起牙關緊閉用通關散:細辛9克 皂角9克 冰片1克研成細粉用吸管吹入鼻孔中。有噴嚏者愈後良好,無嚏者多兇險)

(2)慢驚風

治法 健脾益腎,鎮驚熄風。以督脈、任脈及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 水溝 印堂 氣海 足三裏 太沖

配穴 脾腎陽虛者,加神闕、關元、腎俞;肝腎陰虛者,加太溪、肝俞。

操作 水溝、印堂、太沖用毫針瀉法,氣海、足三裏用補法。配穴用補法;脾腎陽虛者,可施以溫和灸或隔鹽灸或隔附子餅灸。小兒不合作者也可不留針。

方義 水溝、印堂可醒腦開竅。氣海能益氣培元。足三裏補脾健胃。太沖平肝熄風。

湯藥治療 初期使用異攻散加減:白術6克 陳皮4.5克 炙甘草4.5克 茯苓9克 黨參7.5克,有嘔吐加廣藿香4.5克 煨姜3克;若病情拖延數日,見大便青色加木香2克(後下) 肉桂1克(焗服)水煎服,壹日壹貼。

☆ 註 若見小兒手足冰冷,脈搏微弱。唇攝痿白。這是將要虛脫的急癥,不可輕視。需要急用附子理中湯:紅參5克(另燉) 白術6克 幹姜4.5克 附子5克 甘草6克水煎服。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選交感、神門、皮質下、心、肝、脾。急驚風毫針刺用強刺激,慢驚風毫針刺用中等刺激,或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編輯本段]按語

1.針灸對驚風有較好的緩解作用,但須查明原因,針對病因治療。

2.驚風發作時立即讓患兒乎平臥,頭側向壹側,解開衣領,將壓舌板纏上多層紗布塞人上、下臼齒之間,防止咬傷舌頭。給予吸氧,隨時吸出痰涎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3.小兒在抽搐當中切忌用力抱緊,會傷及筋絡而導致殘廢。父母宜緊記。

4.若小兒真是受到驚嚇,而導致舉動失常,夜不能眠,早上則驚惕。不可用以上方法治療。用藥宜安神定誌丸合七福飲:紅參須5克(燉服) 熟地9克 熟棗仁4.5克 白術4.5克 茯神7.5克 遠誌4.5克 龍齒15克(先煎) 珍珠粉2克(用手沾珍珠粉,再點於舌頭上)水煎服,壹日壹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