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醉翁亭記文學常識選擇題

醉翁亭記文學常識選擇題

1. 醉翁亭記的文學常識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壹居士.吉州永豐(現在江西永豐)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壹.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因家中有壹萬卷書、壹千卷金石遺文、壹張琴、壹局棋、壹壺酒、壹老翁,故稱六壹.自稱醉翁則是因為因為他“飲少輒醉”,說明他容易醉,突出壹個“醉”字.而跟他壹起喝酒的人當中,“年又最高”,歐陽修年紀最大,所以得到壹個“翁”字.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範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爛可觀,詩、詞、散文均為壹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壹堂. 歐陽修壹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詩經》、《易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辟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 本文選自《歐陽修散文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蘇教版中,選自《文忠集》;吉林專版中,選自《歐陽修全集》 中心:宋仁宗慶歷五年(壹零四五),參加政事範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疏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壹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遊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壹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壹則暗示出壹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壹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 背景:《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壹向支持韓琦、範仲淹、富弼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範諸人早在慶歷五年壹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壹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壹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壹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壹些有誌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沈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壹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壹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裏的.。

2. 醉翁亭記練習題及答案

《醉翁亭記》學情檢測

壹、生字詞

滁( )瑯琊( )潺( )霏( )暝( )晦( )頹( )然

傴僂( ) 酒洌( )野蔌( ) 觥( )籌 陰翳( )弈( )

二、解釋字詞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翼然臨於泉上

③飲少輒醉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⑥名之者誰

⑦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⑧野芳發而幽香

⑨雜然而前陳者 ⑩傴僂提攜

三、判斷下列文言句式

A.判斷句 B.倒裝句 C.省略句 D.被動句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

2、太守與客來飲於此( )

3、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 )

4、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5、帝感其誠( )

6、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

四、填空

1、第壹段寫醉翁亭的地理環境,引出人和事。其中描寫瑯琊山的是 ,描寫釀泉的是 ,描寫醉翁亭的是 。點明主要人物、事件和“醉翁”由來的句子是 , , , 。交代全文核心命意的句子是 。將“醉”與“樂”融為壹體的句子是 , 。

2、第二段寫山中景色和出遊之樂。其中描寫山間朝暮的句子是 , ;描

寫山間四時景色的句子是 , , ,

3、第三段寫滁人遊太守宴,依次寫了 、、、。

4、第四段日暮醉歸,從 寫到 ,進而寫到 並用 點明全文主旨。

5、這段文字緊扣壹個“樂”字,用 之樂襯托遊人之樂,再用遊人之樂襯托 之樂,曲折地表達了作者 的心情。

五、選擇題

1、課文裏連用21個“也”字作句尾。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語氣和作用。請把下面的判斷句中的“也”的不同表達作用填在相應括號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B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C環滁皆山也。 D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E而樂亦無窮也。F故自號曰醉翁也。 G廬陵歐陽修也。

① 表示判斷的語氣:( ) ②表示解釋的語氣:( ) ② 示肯定的語氣:( ) ④ 表示結住壹層意思:( )

參考答案

壹、生字詞

Chú láng yá chán fēi míng huì 頹 yǔ lǚ 洌 sù gōng yì yì

二、解釋字詞

①茂盛的樣子②靠近③就④情趣⑤寄托⑥命名⑦用在壹段話的開頭以引起下文,近似於“像那”“要說那”。 ⑧香花⑨擺開⑩腰背彎曲

三、1、A 2、B 3、B 4、C 5、D 6、A

四、1、望之蔚然而深秀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高,故自號醉翁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 野草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3、滁人遊 太守宴 眾賓歡 太守醉

4、禽鳥之樂 遊人之樂 太守之樂 太守之樂其樂 5、禽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裏,鳥 太守與民同樂 自得其樂

五、①A、G②B、F③C、D、G④E

3. 醉翁亭記練習題10道

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是:A、寒暑易節,始壹反焉。B。勸君更盡壹杯酒。C屬予作文以記之。D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2。第壹段中那些語句寫了遠景?哪些語句寫了近景?

3。能表達第三段文字核心的句子?

4.宴酣之樂表現在哪裏?

5。樂亦無窮的原因是什麽6..水落而石出者 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由此演化而來的 水落石出 表示什麽意思?7.從 醉翁亭記,歐陽修的 覽物之情,體現了他的什麽樣的思想?8.本文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壹爐,有壹句話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調,後成為千古名句,這句話是:_______。這個成語現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9文中那句話概括敘述了滁州地理環境的特征?___________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遠景?____________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近景?______________文中表現醉是表象、樂是實質的是那句話?_________105.本文既寫太守之醉 又寫太守之樂 從文中看 太守醉並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於什麽?

4. 醉翁亭記練習題及答案

壹、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 A.chán B.cán C.chàn ( ) 2.飲少輒醉 A.zhē B.jiù C.zhé ( ) 3.雲歸而巖穴暝 A. mín B.míng C.mǐng ( ) 4.傴僂提攜 A.yǔ B.lǚ C.yú ( ) 5.山肴野蔌 A.sù B. shù C.sòu ( ) 6.泉香而酒冽 A.lì B. liè C.liē ( ) 二、解釋加點的詞 1.林壑尤美 2.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3.名之者誰 4.飲少輒醉 5.往來而不絕者 6.觥籌交錯 7.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8.太守謂誰 三、辨析下列各組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 1. 醉翁之意不在酒 2. 連月不開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 3. 在乎山水之間 4.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霜葉紅於二月花 四、指出下列“而”的用法 1.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臨溪而漁 4.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5.朝而往,暮而歸 6.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五、下列各句中的”也”表示判斷語氣的是 ( ) A.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B.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C.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六、下列朗讀節奏劃分不當的壹項是 ( ) A.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B.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C.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D.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 七、填空 歐陽修,字 ,自號 ,晚年又號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

《醉翁亭記》寫於他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 ,並勾勒出壹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文中有不少成語,請寫出五個: 、、、、。

八、課內閱讀鞏固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yì,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①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謂誰②廬陵歐陽修也。 1.給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樹林陰yì 2.文中所缺的兩個標點符號依次是 (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3.文中下列詞語的意思解釋正確的壹項是 ( ) ①樂其樂 ②述以文 A.①比遊人更樂 ②記述這樂事而成為文章 B.①樂他自己所樂的事 ②用文章記敘這樂事 C.①因遊人快樂而感到快樂 ②根據這樂事寫成文章 D.①極其快樂 ②把這樂事寫成文章 4.這段文字緊扣壹個“樂”字,用 之樂襯托遊人之樂,再用遊人之樂襯托 之樂,曲折地表達了作者 的心情。

5.翻譯。 醉能同其樂。

九、課外閱讀深化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

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誌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1.解釋加點的詞。

(1)伯牙善鼓琴 (2)伯牙遊於泰山之陰 (3)更造崩山之音 (4)誌想象猶吾心也 2.下列四組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兩組是 ( )( ) A. 伯牙善鼓琴 B.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乃舍琴而嘆曰 C. 止於巖下 D. 鐘子期必得之 吾於何逃聲哉? 得之心而禽之酒也 3.翻譯。 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

4.伯牙是傳說中的善彈琴的人,鐘子期是善聽音的人。與此典故相關的成語是 。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還有類似於他們這種具有高超智慧與技藝的人,妳能舉出壹二例嗎? 十、寫作訓練 模仿《醉翁亭記》中的寫景方法,寫壹段描寫晨景的文字。

5. 《醉翁亭記》中招考試簡答題5道

1.表達全文主旨的壹個字是什麽?

明確:樂。

2.文中寫出了誰“樂”

明確:太守樂,眾賓樂,滁人樂

3.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眾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4.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明確: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

5. 從滁州百姓之樂中,可以體會出什麽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裏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壹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6.為什麽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遊”?

為了給“太守宴”創設壹個歡樂的氛圍,並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7.在第壹層裏,作者觀察亭周圍的自然環境時是怎樣的視覺角度和空間角度分別是什麽?

視覺角度:俯——仰 空間角度:遠——近;大——小;整體——局部——個體

8.在文中分別找出朝暮景色的特點、春夏秋冬景色、樂亦無窮”的原因?

1.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2.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3.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6. 醉翁亭記重點題

2009全國各省市《醉翁亭記》中考試題全解析(只有部分) 1.益陽市(09湖南省) 二、閱讀(40分) (壹)閱讀《醉翁亭記》壹文,完成9-12題。

(12分)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9.選出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不正確的壹項。

(2分) A.環滁/皆山也 B.而樂/亦無窮也 C.負者/歌於途 D.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名: (2)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晦: (3)行者休於樹 於: (4)臨溪而漁 漁: 11.用現代漢浯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2)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2.作者被貶滁州知州,自號“醉翁”。細讀文章,說說作者寫作本文的真實意圖是什麽?(2分) 9.(2分)D 10.(4分)(1)命名 (2)暗 (3)在 (4)捕魚 11.用現代漢浯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2)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1.(4分)(1)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於山水之間啊。(2分,準確譯出“意”的含義記1分,語句通順記1分。)

(2)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2分,準確譯出“樂其樂”的含義記1分,語句通順記1分。)

12.(2分)表達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寄情山水”“與民同樂”各1 分。)

2. 燕山區(09北京市) 四、文言文閱讀(6分) 閱讀《醉翁亭記》選段,完成第9—12題。(6分)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②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9.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壹項是( )(1分) A.臨溪而漁 身臨其境 B.山間之朝暮 暮色蒼茫 C.雜然而前陳 推陳出新 D.觥籌交錯 壹籌莫展 10.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1分) (1)雲歸而巖穴暝 暝: (2)佳木秀而繁陰 秀: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翻譯: 12.用簡潔的語言歸納第②段的段意。(2分) 答: 四、文言文閱讀(***6分) 9.B ; 1分 10.①暝:昏暗;②秀:滋長。

(***1分,每空0.5分) 11.譯文:早晨到這裏遊玩,傍晚回去,欣賞四季不同的景色,樂趣是無窮盡的啊。(2分) 12.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2分) 3. 湘西自治州(09年湖南省) (壹)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9~12題。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範仲淹《嶽陽樓記》)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9.下列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壹項是( )(2分) A.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於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B.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C.山間之朝暮也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