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熊貓的記載嗎?
是的。壹百多年來,西方世界從1869年法國神父大衛在中國發現大熊貓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哈克尼斯夫人將大熊貓“蘇林”帶到美國芝加哥動物園,再到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中國將大熊貓作為國禮贈送。世界範圍內的熊貓熱越來越高,讓它名揚四海,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壹位蘇聯動物學家稱贊說:“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獨壹無二的真正的瑰寶,是壹種非常美麗、標新立異、令人驚嘆的動物”。大熊貓的歷史變遷源遠流長。自中新世晚期以來,它們經歷了700-800萬年的變遷。它們的直接祖先是在雲南省祿豐和元謀發現的前熊貓。他們生活在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的濕熱森林中,與他們同時代的是森林猿類。這個時候人類還處於起源的初級階段,進化成了小大熊貓。其體略大於現在的1/2,見於廣西、四川、揭西、湖北、湖南、貴州、雲南等地。它的同時代動物包括猩猩、類人猿和斑點狗。中更新世,處於鼎盛時期,北至北京周啟店開始分布,南至越南、緬甸北部及長江以南,形成四年生劍齒象-大熊貓動物群,北京人與它們同時生活。到了更新世晚期,氣候因素、原始農業的發展以及自身結構的缺陷和生活區域的狹窄促使它們走向衰落,分布範圍逐漸縮小。歷史上僅分布於西秦嶺、四川岷山、甘肅、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山區。在香菱山和涼山的崇山峻嶺之中,面積約1萬平方公裏。目前處於極度瀕危的境地。中國國內的史書、古籍、地方誌壹直把大熊貓視為神奇的動物,視其為勇敢、正義、和平的象征。即使在日本,也有在船帆上寫下大書以確保船只安全的記錄(高1973)。《尚書》是壹部古書,是中國古代歷史文獻和壹些追溯古代事跡的著作的匯編。保存了商周尤其是西周早期的壹些重要史料。史書中有“如虎”的記載,說其威猛如虎,還把古代英勇善戰的勇士比喻為英勇如象,甚至日後以虎為旗,以象為無敵軍。3000多年前,西周初年,有壹部詩集《詩經》,記錄了周朝的民歌和祭宴之歌。這是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反映了從西周到春秋中期的歷史。《詩經》中提到的動物名稱有100多個。《詩經》中有“如虎如羊”的記載,《詩經》中也有“給其以皮”、“以豹飾羔羊”的記載。從有關大熊貓的古籍和地方誌的歷史記載可以看出,大熊貓在中國被視為極其稀有珍貴的珍奇動物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具有重大的經濟和文化意義。外國史料記載日本《皇室年鑒》記載,早在65438+685年10月22日,中國第壹位女皇帝武則天就將兩只活的白熊和七十只毛皮送給了當時在日本執政的天武天皇。西方世界第壹個認識大熊貓的人是法國牧師A. David,他於1869年在四川穆平(今寶興縣)發現了真正的大熊貓。壹開始他以為是新發現的黑白熊。1870由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梅爾內-愛德華茲(Melne-Edwards)研究,他認為這不是貓熊,而是另壹種類似於小熊貓的熊貓。為了區分亞洲發現的兩種熊貓,他把1825喜馬拉雅發現的熊貓叫做LittlePanda或Red Panda,還有David。大衛三次隨傳教士來到中國,收集動植物標本。他第二次到達大熊貓的發源地四川寶興,采集了4只大熊貓的皮膚和骨骼標本,全部保存在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自從大衛發現大熊貓後,西方世界出現了第壹次熊貓熱。離萬裏不遠的許多動物學家、探險家、旅行家、獵人,紛紛進入中國調查、獵捕大熊貓,帶走了大量的熊貓和熊貓皮、骨標本。本世紀初,德國從中國商人那裏獲得了壹張熊貓皮。1916德國人H.Weigold前往四川汶川,在那裏捕獲了壹只幼年大熊貓,使其成為西方世界第壹個持有活體大熊貓的人,但這只大熊貓很快死亡。後來,韋戈爾德還獲得了三只雄性動物和壹只雌性動物的頭骨和獸皮,並帶回德國,保存在柏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