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外治法有哪些療法?

中醫外治法有哪些療法?

中醫外治法是壹種利用非口服藥物,通過經絡、穴位、皮膚、粘膜、肌肉、骨骼來防治疾病的傳統醫學療法。

它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醫學的瑰寶。

外治技術萌芽於原始社會。

我們的祖先用石針散瘀,用稻草桿裹傷,用幹草烤石禦寒,被認為是針灸、敷貼、熱熨的雛形。

《內經》記載的外治法有卞氏、九針、導引、* * *、灸、熨、染、浴、蒸、畫、拴等。,開創了膏藥的先河。

《傷寒論》還創造了鼻塞、洗耳、舌下含服、潤燥導滯、粉身等外治法。

《太平盛輝方》記載了澆、糊、搓的方法。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使用的外治法多達27種。

明清時期,外治法技術開始成熟和推廣。

如清代醫家吳倩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義》中說:“有瘀血者,當攻而益之;血死的要補;但如果出血不多,沒有淤血,法治應該是外治。”可見外治法應用廣泛。

清代吳尚賢的《李龍駢文》是壹部劃時代的實用總結,匯集了《黃帝內經》至清代的外治法成就。

它對外治方劑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探討,初步完善了外治法理論,肯定了內治和外治的意義,為外治法理論的系統化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貢獻。

吳尚賢極力主張外治,曾熱情地指出“天下有各式各樣的博士,我們要在這裏看到他們的才華。”

吳的《卓立篇文》以敷(膏)為主,不僅創制了數十種膏藥處方,還總結了敷、熨、擦、畫、熏、泡、洗、擦、揉、噴嚏、吹、吸、捏、舔、坐。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醫外治法這門古老而獨特的學科又增添了新的內容。外治法技術從最初的領域迅速延伸到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等多學科領域。從治療局部體表病變到治療全身性疾病,並壹直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現代中醫外治法已包括藥物敷貼、藥物結紮術、藥物熏蒸、藥物貼片、藥物擦拭、藥物枕、藥物蓋、藥物粉撲、藥物滴、嘔吐物檢測、吸入、針灸、艾灸、* * *、牽引、氣功、刮痧、穴位註射、足底外治、人體白肉全息診療、中藥離子導入、光譜照射等。

在此,我們將簡單介紹幾種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外治法給讀者。

應用-神奇的自然療法

敷貼是將藥物塗於體表特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壹種方法。

它的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了用泥土、草根和樹皮來止血。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許多外敷治療外傷等疾病的藥方。

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內含雞蛋、白醋、豬脂、水、蜂蜜、酒等。作為外用藥物和摻合劑。

清代的《李龍駢文》標誌著這種療法的臨床應用達到了壹個更加完善的水平。

可見,敷貼療法自古以來就廣泛應用於臨床。

穴位貼敷的藥性或直接作用於患處,或通過經絡中氣血的傳導到達患處,具有溫經通絡、祛寒濕、理氣活血、調理臟腑、壯陽強身的作用。

由於操作簡單,費用低廉,內病外治,無副作用,甚至還有“苦藥”的程序,這種方法深受患者歡迎,也最容易被孩子接受。

可見,外敷將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外治法之壹。

熏蒸和洗滌——風靡全球的獨特節目

熏洗療法是利用藥物的煎液趁熱對皮膚或患處進行熏洗的壹種治療方法(壹般先將煎液蒸熟,待藥液溫熱後再洗)。

借助藥物和熱量,通過皮膚作用於身體,促進穴位的疏通,經絡的調和,氣血的通暢,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清代民間療法大師趙學敏在《雅集》中設置了熏洗法,詳細介紹了熏洗療法。

到了清代,吳尚賢還提出熏、洗、熨、敷的方法,即使是虛弱的病人也能接受,不會有虛假之惡。

現代醫學實驗證實,熏蒸、洗滌時的濕熱空氣可加速皮膚對藥物的吸收,同時皮膚溫度的升高可導致皮膚內微小血管的擴張,促進血液和淋巴的循環,有利於血腫和水腫的消散。

這種療法借助藥物和熱,通過皮膚和粘膜作用於身體,促進穴位的疏通,經絡的調和,氣血的通暢,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其治療包括局部熏蒸和全身熏蒸及沖洗。

局部熏洗方法有手部熏洗、足部熏洗、眼部熏洗、坐浴熏洗等多種方法。

藥浴可視為全身熏洗的外治法,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選用適宜的中草藥,用煮沸後產生的蒸汽熏蒸,或從藥汁中取液進行全身或局部沐浴,如坐浴、足浴、洗臉浴、洗眼浴、臂浴等,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它的方法歷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的商朝,宮廷中就流行用藥物洗澡來防治疾病。到了清代,其治療範圍已擴展到內科、外科學、婦科、兒童、五官、皮膚等學科的疾病,藥浴類型有洗、浴、泡、腌、水。

熏洗法在現代仍為人們所喜愛。

刺血——壹個全新的世界奇跡

刺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在現代醫學診療中仍被廣泛應用。

是用針或刀對人體特定穴位和特定部位進行穿刺或切割,釋放少量血液來治療疾病的方法。

刺血療法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石器時代: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壹種鋒利的石頭——砭石在患處放血,可以治療壹些疾病。

隨著科學的發展,刺血工具產生了金屬針,後來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於放血治療的“前針”。

此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絡益者,必刺小絡之血管”;"如果妳除掉了陳,妳就會和他結怨."

明確指出刺絡放血可治療癲狂、頭痛、暴怒、熱哮、鼻衄等癥。

相傳在百會穴放血治過太子郭的“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過曹操的“頭風癥”。

唐宋時期,這種療法已成為中醫的壹大法則。

在現代,放血療法仍然被人們廣泛使用,其價值可見壹斑。

現代臨床刺絡放血的方法多種多樣,典型的刺絡方法有點刺、散刺、瀉血、挑刺、叢刺、直刺、反刺。

其治療安全可靠,風險極小。

針灸放血療法不僅對許多常見病、多發病有效,對壹些疑難病癥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血療法不僅是中醫的重要治療方法之壹,也是其他民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方法也是藏醫、蒙醫、苗醫、維吾爾醫中壹種獨特的治療技術。

寫於公元1世紀左右的古代傳統醫學名著《王越醫館》中,有專門壹章論述藏醫放血療法。

四部醫典的出版,進壹步完善了放血療法的理論,豐富了放血療法的經驗。

放血療法不僅對中國針灸有壹定影響,在國外也備受關註。

中醫外治法在我國是壹門歷史悠久的古老醫術,但卻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它起源於中國,並傳播到世界各地。隨著整個人類科學的進步和中醫外治法的進壹步發展,以及與其他學科的日益結合,中醫外治法將會更多地造福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