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狙之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選自《列子·黃帝篇》
譯文
宋國有壹個養猴的老人,喜歡猴子,把它們成群養著,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養猴的老人(以下簡稱“他”)(寧可)減少他的家人的食物(也要去)滿足猴子的需求。(然而過了)不久,(他家裏)的糧食缺乏了,(他)將限定猴子的食物(數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妳們橡實,早上三顆然後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都站了起來並且(十分)惱怒。他又說:“給妳們橡實,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該)夠(吃)了吧?”猴子都(非常)高興然後(壹個個都)趴在地上。
2. 朝三暮四< >《列子?黃帝第二》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眾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籠,皆猶此也。聖人以智籠群愚,亦猶狙公之以智籠眾狙也。名實不虧,使其喜怒哉。
白話:
宋國有個養猴人,養的猴子成群,他能夠理解獼猴們的意思,獼猴們也懂得他的心意。養猴人減少家裏的口糧,用來滿足猴子們的胃口。不久,糧食不夠了,他準備限定猴子每天的食物。他怕獼猴們不服從自己,便先哄騙它們說:“給妳們栗子吃,早晨三顆,晚上四顆,夠了嗎?”猴子們聽了都跳起來發怒。不壹會兒,養猴人又說:“那麽,給妳們栗子吃,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夠了吧!”獼猴們就都規規矩矩的顯得很高興。人和動物之間用智慧或粗鄙互相籠絡,都像這種情況。聖人用智慧籠絡愚笨的群眾,也就像養猴老人用智慧籠絡猴子們那樣。名義和實質都不虧損,卻能使得人們壹會兒喜壹會兒怒啊!
3. 朝三暮四文言文朝三暮四文言文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註釋:狙——音居(jū),獼猴,壹種猴子的名稱.損——損失,減少的意思.家口——本意是人口,這裏是家裏的糧食的意思.充——充實,這裏是滿足的意思.俄——俄頃,不久的意思,表示時間短暫.匱——音潰(kuì),缺乏,不夠的意思.馴——音訓(xùn),馴服,順從的意思.誑——音狂(kuáng),欺騙,瞞哄的意思.若——文言文人稱代詞,就是“妳”、“妳們”的意思.芧——音敘(xù),橡實,壹種糧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詩文翻譯 宋國有壹個很喜歡飼養猴子的人,人們叫他狙公.他家養了壹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寧可減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滿足猴子的要求.然而過了不久,家裏越來越窮困了,打算減少猴子吃橡子的數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妳們的橡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吃了嗎?”猴子壹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過了壹會兒,他又說:“給妳們橡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該夠吃了吧?”猴子壹聽,壹個個都趴在地上,非常高興.。
4. 朝三暮四(選自 列子 )的“於”“若”的意思朝三暮四(選自《列子·黃帝》篇) 若,文言人稱代詞,就是“妳”、“妳們”的意思。
“於”---與。 朝三暮四 《列子》 宋有狙公(1)者,愛狙,養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2),狙亦得(3)公之心(4)。損(5)其家口(6),充(7)狙之欲(8)。
俄而(9)匱(10)焉,將限(11)其食,恐眾狙之不馴(12)於己也,先誑(13)之曰:“與若(14)芧(15),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註釋) 1、狙公,狙,jū,獼猴,壹種猴子的名稱;狙公,古代喜養猿猴者。 2、意,意思。
3、得,知道 4、心,意思。 5、損,損失,減少的意思。
6、家口,本意是人口,這裏是家裏的糧食的意思。 7、充,充實,這裏是滿足的意思。
8、欲,食欲。 9、俄而,俄頃,不久的意思,表示時間短暫。
10、匱,缺乏,不夠的意思。 11、限,限制 12、馴,馴服,順從的意思。
13、誑,欺騙,瞞哄的意思。 14、若,文言人稱代詞,就是“妳”、“妳們”的意思。
15、芧,xù,橡實,壹種糧食。 (譯文) 宋朝有個叫狙公的人,喜歡猴子,成群的養它們(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知道他的意思.(狙公)減少家裏的口糧來滿足猴子的食欲.不久(糧食)不夠了,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擔心猴子們將不馴服與自己先騙它們說:"給妳們橡果,早上四顆晚上三顆,滿足嗎?"猴子們都高興地拜倒在地上. (寓意) 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揭露狙公玩弄的騙術,告誡人們要註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蒙騙。
但是後來,這個故事的意義有了些變化,被引申為反復無常,用來譴責那種說話、辦事經常變卦、不負責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