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演義》中就有女媧造人之說,凡有女媧廟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媧廟求子的習俗。雖然,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卻浸透著壹種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時代,部落戰爭十分殘酷、頻繁,而且全靠人力對抗,死亡者眾多。所以,人們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興旺,才能避免滅亡的命運。於是,“女媧補天”應運而生。在“女媧補天”神話中,女媧所補的天,是自己頭上的天;所撐的地,是自己腳下的地;所創造的是壹個讓人類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無畏的浩然氣概。但是,從另壹個角度看待,我們又可以發現,這個神話中包含著比較濃厚的保守思想。女媧其實可以去能夠“載覆”之地求生存,不必花巨大的力氣補天平地。
據有關資料,目前國內有五處女媧墓,山西省內有兩處,壹處在芮城縣的風陵,壹處在洪洞縣的趙城。查《文獻通考》、《寰宇記》、《九城誌》等古籍,都說女媧墓在趙城;而且歷朝歷代祀典女媧也都在趙城。此外,浮山縣也有女媧廟和女媧補天處。神話中所說之冀州,是指今山西、河北交界地。因此,說“女媧補天”神話起源於山西,是有根據的。
山東省日照市有女媧補天臺。女媧補天的故事據說是發生在處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帶。在距離日照不遠的天臺山極頂(現在是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壹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補天臺高聳在上,神鰲低臥臺下,神跡茫茫,山巖蒼蒼。對於故事的出處,清朝瑯琊人王隕的文章裏面有記載(見附件)。連女媧煉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記.正義》引《太康地記》記載:“城陽姑幕有五色土,封諸侯賜之茅土,以為社”。日照商時屬姑幕,漢代歸城陽。後來羲和氏族用此女媧補天臺作觀象臺,又稱觀星臺,現在遺跡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