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汾河的水利概況

汾河的水利概況

汾河的開發歷史很早,西周、春秋時期,汾河上航運就開始了,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秦國用可載數萬斤糧的木船從關中出發,沿渭水、黃河、汾河向晉國源源不斷地輸運了大批糧食。

戰國、秦漢時期,汾河流域的水利灌溉事業和墾植業受到重視,漢武帝時,為了發展河東的農業生產來避免三門峽以東漕運的艱難,河東郡太守番系建議“穿渠引汾溉皮氏(今河津)汾陰下“,後來,按照番系的建議,發卒數萬人作渠,渠成後有所收益。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壹75年)曾計劃在滹沱河之間修壹條東西向的運河,以“轉山東之漕,用實秦晉”,其路線據清代地理學家楊守敬考證“當自交城,太原北山,絕汾,經陽曲。忻州之北至定襄會滹沱。

隋唐兩代,是汾河漕運和灌漉事業興盛發達時期,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長安倉儲空虛,詔漕汾晉之粟以給京師,“漕舟由渭(水〉入河,由河入汾,以漕汾晉”(《晉乘·略》卷十四),唐開元年間,裴耀卿“益漕晉,絳……之租輸諸倉,轉而入渭,凡三歲,溜七百萬石,省陸運庸錢三十萬緡”。(《新唐書·食貨誌》)、可見,汾河通航能力很高,漕運量極大。

宋元時代,由於都城的遷移和宋初多次引汾河與晉水灌太原,人為地破壞了汾河在太原段的堤防。因之,汾河航運較前急劇低落,長時期內沒有漕運的記載,僅有少量的行船活動。

據文獻記載,唐代中葉以後,秦嶺、隴山壹帶的樹木已砍伐殆盡,不能夠滿足建築宮殿的需要“近山無巨木,求之嵐勝間”,(《新唐書》卷137《裴延齡傳》)。呂梁山又成了采伐術材的壹個重點地區,因為它距離開封、洛陽、北京較近兼有黃河、汾河及陸運之便,在諸都城附近砍伐完後,必取諸山西“晉之北山有異材,梓匠工師為宮室求木者,天下皆歸”(柳宗元《晉問》)。到北宋大中祥年間(公元1010-1016年)為修築宮殿,在嵐縣、離石、汾陽壹帶采伐柏木,伐木工多達三四萬人,砍伐的大量木材,“先沿支流漂入汾河,後束為木筏順汾河而下,至河津入黃河,沿河東下至於開封”(史念海《歷史時期黃河中遊的森林》《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版〉。因此,當時就出現了萬筏下河汾的情景。汾河流域歷經唐宋金元各代墾殖、采伐,以前林草茂密的青山綠水變成了滿目荒蕪的光山禿嶺,水量大減,水土流失加劇。灌溉航運便利的汾河逐漸變成了旱澇無定,水源日漸枯縮,赤足可涉的小川濁流。

到光緒三年大旱前,由於人口的壓力,亂采濫伐森林,墾荒屯植的現象有增無減,水土流失日益劇烈,汾河水量大減。到明代,河上只能“秋夏置船,冬春以土橋為渡”,而到清代,雖曾有人設想“通舟於汾,制船如南式”,但汾河已無航運之可能了。 歷代開發

汾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壹,水利歷史悠久,其業績大多集中分布在汾河中下遊兩岸及其主要支流。引泉水興灌溉之利,最早出現在戰國初期引晉祠泉水。《水經註》記載:“難老、善利二泉,大旱不涸,隆冬不凍,灌田百余頃。”東漢安帝時,在翼城境內開鑿灤池渠,引臯翔山泉灌田,在曲沃縣境內引絳水(沸泉)灌田。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臨汾縣令梁軌在絳州“開鼓堆泉十二渠,溉田百余頃”。到唐代,汾河中下遊,除晉祠泉、鼓堆泉之外,洪洞廣勝寺霍泉、臨汾龍子祠泉、龍門(今河津)三峪泉等都有灌溉之利。北宋,在介休縣洪山泉也有開發。引汾河水灌溉農田的最早記載是公元前128年漢武帝時,河東太守番系建議在汾河下遊修渠開河,灌溉河津、榮河壹帶灘地。自唐代開始,汾河中下遊兩岸以及澮河、文峪河、瀟河、昌源河等支流已多處開渠引河灌溉。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唐代貞元時(785年~805年),由絳州刺史韋武主持引汾水灌溉農田壹萬三千頃之多。金代興寶二年(1218年),在洪洞、趙城縣境汾河幹流上興修通利渠。據古籍記載,所開引汾渠道數以百計,汾河中下遊是全國水利發達地區之壹。

灌區建設

流域內現有灌溉面積在1萬畝以上的大中型自流灌區29處。其中,灌溉面積3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4處,即汾河灌區、瀟河灌區、文峪河灌區和汾西灌區。另有中型灌區25處。總計有效灌溉面積為278萬畝。

汾河灌區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面積分布在汾河兩岸,北起太原市北郊上蘭村、南至晉中地區介休縣洪相村,長約140公裏,東西寬約20公裏,西以太(太原)汾(汾陽)公路和磁窯河為界,東以太(太原)三(三門峽)公路和南同蒲鐵路為界。灌區跨太原、晉中、呂梁三市,12個縣(市、區)***56個受益鄉(鎮)的488個村,全灌區控制土地面積205.5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56.84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49.55萬畝,受益面積約占全省水地面積的近十分之壹,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區之壹。除農業灌溉外,汾河灌區同時還擔負著向太原第壹、第二熱電廠、太鋼、清徐縣東西湖、交城工業園區工業用水和太原汾河公園、森林公園等公益事業供水任務。

泵站

流域內有大中型機電泵站29處,總裝機容量63351千瓦,控制的有效灌溉面積為5?3萬公頃(80萬畝)。灌溉面積在2萬公頃(30萬畝)以上的大型泵站有2處,即下遊的汾南電灌站和西範電灌站。 1949年後,汾河作為山西省最重要河道,最先被納入全省水利建設的規則與計劃之中,並堅持不懈地對全流域進行了全面綜合的治理與開發。1954年編制完成《汾河流域規劃報告》,1956年、1986年分別進行了補充修訂。1972年編制出臺了《山西省汾河流域治理規劃》。隨後於又陸續制定了中遊、下遊和上遊河道治理的多項規劃和相應的設計。

汾河幹流河道治理以固堤、疏浚、通路、綠化、治汙和綜合開發為內容,包括舊堤拆除、加固、新堤建設、險工處理、控導護岸、中水槽治理、河道清障和河勢順導等措施。在提高河道行洪標準的同時,基本理順和控制主河槽,保證行洪通暢和河勢穩定。確保沿河城市、村鎮、農田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經歷次整治,汾河近700千米長的河道,防洪能力完全達到了國家水利部規定的設防標準。 水庫工程

汾河全流域***建成大型水庫3座,即汾河水庫、汾河二庫和文峪河水庫。另有中型水庫13座,小型水庫50座。總控制流域面積為17665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45%。總庫容為15081億立方米。

汾河水庫,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庫,位於汾河幹流上遊,地處婁煩縣杜交曲鎮下石家莊村北,上距汾河發源地管涔山122公裏,下距省城太原市83公裏,控制流域面積5268平方公裏。水庫1958年建設,1961年運行,設計總庫容7.21億立方米,最大回水長度18公裏,最大回水面積32平方公裏。是壹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養魚的大(Ⅱ)型水利樞紐。設計標準為百年壹遇洪水設計,兩千年壹遇洪水校核。

汾河二庫,位於太原市西北30公裏的汾河幹流上,距太原市西北30公裏汾河與柳林河的交匯處,是壹座以防洪、供水為主,並有發電、旅遊、養殖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348平方公裏,總庫容1.33億立方米。

文峪河水庫,位於文水縣北峪口村西北,地處文峪河上遊山區與中下遊平川銜接處,為文峪河出谷口區,屬山西省六大水庫之壹,庫容1.13億立方米,水面4平方公裏左右。

跨流域引水工程

為解決汾河水源供水不足問題,在20世紀末先後在汾河上遊和下遊興建了2處跨流域引水工程。即上遊的萬家寨引黃入晉工程和下遊的臨汾馬房溝引沁入汾工程。萬家寨工程2003年已向太原市年供水量3?2億立方米;馬房溝引沁工程通過草峪嶺隧洞引沁河水進入汾河,每年向臨汾市供水2000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