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勸 1壹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勉勵,獎勵) 2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勸說) 63-卻 1相如因持壁卻立(退,退回) 2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使---退,擊退) 3卻之為不恭(拒絕,推卻) 4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還,再) 5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頭) 6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對 ---怎麽辦) 65-若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似,像) 2若入前為壽(妳,妳的,妳們) 3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若夫:用在壹段話開頭,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為) 2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擅長,善於) 5先主曰"善" (好,對)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優點、長處)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處理好) 9善乃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喜歡、羨慕) 66-少 1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數量小,不多。
這裏為少數人。) 2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不足,缺少) 3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少年,青年;年輕)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削減、減少) 6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瞧不起、輕視)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過) 2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進入,到) 4涉獵:泛覽群書而不壹定求其精 68-勝 1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勝(盡) 3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勝利,戰勝,取勝) 4壹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勝過,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優美的,好的) 69-識 1相逢何必曾相識(懂得,認識) 2鄙夫寡識(知識,見識) 3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記住) 70-使 1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使,讓) 3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出使) 4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 5大王派壹介之使至趙(使者) 6時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使) 71-是 1覺今是而昨非(正確,認為正確) 2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個,這樣,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斷) 4是故聖益聖,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是以:因此) 72-適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去) 2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3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順從,適合) 4從上觀之適與地平(恰好) 5適為虞人逐(剛才) 6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同“謫”,被流放) 73-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記下)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 4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5拜送書於庭(國書) 74-孰 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哪個)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哪壹個更……) 75-屬 1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連接,連綴) 2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6若屬皆且為所虜(等、輩) 7查明屬實,事屬可行(系、是) 76-數 1眾數雖多,甚未足畏(數目,數量) 2每責壹頭,輒傾數家之產(幾,幾個) 3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命運) 4數呂師孟叔侄為逆(列舉) 5範增數目項王(屢次) 6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計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帶領,率領)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壹概) 78-說 1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講) 2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言論,說法,主張) 3《師說》《捕蛇者說》(文體的壹種) 4範增說項羽曰(勸說,說服) 5秦王不說(通"悅",高興) 79-私 1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與"公"相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3私見張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利、私事) 5項王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私交、秘密的活動) 80-素 1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白色的生絹) 4素善留侯張良(向來,壹向) 6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白色的,沒有文采的) 81-湯 1臣請就湯鑊(熱水,開水) 2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湯藥) 3疾在腠裏,湯熨之所及也(同"燙",用熱水焐) 5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湯湯:大水急流的樣子) 82-涕 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淚) 2士皆垂淚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同夥,壹類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兩人在也(只,不過)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門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逃亡,逃跑) 2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失去,丟失) 3今劉表新亡(死亡,死) 4戰敗而亡,誠不得已(滅。
2. 高中文言文文學常識
1、從中國上古到秦始皇統壹中國(公元前221年)期間的文學,叫先秦文學。
2、神話產生在文字發明以前。神話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3、在中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精衛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書》是中國最早的壹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曾經由孔子編選。
5、《詩經》是中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305首。
6、《楚辭》為西漢劉向所輯,收有屈原、宋玉寫的賦,因具楚地方聲,故稱《楚辭》,對後代文學創作有深遠影響。
7、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類。《左傳》和《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論語》、《孟子》、《墨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傳》是中國第壹部敘事歷史著作,在歷史、文學和語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論語》是壹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學生寫成。這部儒家經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從遠方來是值得高興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做的事,不應該讓別人去做),這是孔子《論語》裏的名言。
詳情見:/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3. 文言文,文學常識
書信
尺牘,信禮
第壹個書:中書,南朝時候的官員稱謂。
第二個書:即書信,是文體的壹種。
所以由此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中書的壹封信。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劄”,是壹種應用性文體。但是,中國的應用性文體從來不排斥審美的文學屬性,尤其是書信壹體,多記事陳情,中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於書信,書信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十分完美。漢魏六朝的尺牘重在實用,文人多無意把其寫為審美的作品。唐宋以後,在壹些文人的筆下,尺牘的實用功能明顯淡化,審美性能日益強化,有些尺牘刻意寫成純粹的文學作品(參考《中國尺牘文學史》序,詹福瑞)。尺牘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比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比如吳均的《與宋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談論文學,如曹丕的《與吳質書》,談論政治,如歐陽修《上杜中丞論舉官書》,還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後學,如此等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尺牘和其他文體壹樣,也講究謀篇布局、文質俱佳。另外,尺牘不壹定都用“書”字標明,如蘇軾的《與子由弟》《答秦太虛》就是。
4. 文言文文學常識
測試要求:1、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2、理解課外淺易文言文的基本內容。3、文言翻譯4、常見實詞5、常見虛詞6、默寫課文或片斷。7、正確朗讀或斷句。
文言文翻譯
(壹) 翻譯文言文的原則。
翻譯文言文的三個基本原則是“信”、“達”、“雅”。“信”的要求是忠實於原文的內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出來。“達”的要求是翻譯出的現代文表意要明確,語言要通暢、語氣不走樣。“雅”的要求是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及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壹般做到“信”、“達”即可。
(二)文言文翻譯的關鍵是譯準重點字詞。
(三)文言文翻譯五字法:
1、留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時間名詞等,可照錄不翻譯。
例:“慶歷四年春,騰子京謫守巴陵郡。”(《嶽陽樓記》)
2、補在翻譯文言文時應補出省略成分。
3、刪 古文中有的虛詞現在已不用,不譯也不影響表達,可刪。例發語詞“夫”,相當於頓號的“之”等。
4、換在翻譯時應把古詞換成相應的現代詞。例:“歲賦其二”中“歲”換成“年”。
5、調 古漢語的謂語前置、定語後置、賓語前置、介賓結構後置等翻譯時須調整詞序,使之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律。
5. 文言文記銘說表的文學常識
說: 壹種文體,通過發表議論或記述事物來說明某個道理。說,也稱雜說。 是壹種文體說這種文體很象現在的雜文或短篇的小論文。古代議論說明壹類文章的總稱。早期的“說”是謀臣向君主獻計獻策的“說辭”,要求深入淺出,生動婉轉,多借助比喻、傳說、寓言等來增強說服效果。後來“說”體由口頭轉向書面,演變成闡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的文體,形式自由活潑,帶有雜文、雜感性質,或側重記敘,或側重議論。壹些接近於文學散文的“說”壹般不采用“論”這種體裁。如《愛蓮說》《捕蛇者說》《馬說》等。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記: 描寫事物的書、文章或文體誌 也是古代文體壹種 有“誌”的意思:~載。~述。筆~。雜~。旅遊~。大事~。《嶽陽樓~》。
表: 是我國古代的壹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李斯《諫逐客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裏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統觀眾多表文,盡管具體內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動之以情”也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壹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
6. 七上下文言文的文學常識歸納
句式倒裝 古今漢語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況下,漢語句子成份是有壹定順序的。如主語在前,謂語在後;動詞謂語在前,賓語在後;修飾限制或在中心詞前,補充成份在謂語後。
但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在充當句子成分時,與現代漢語的位置順序不壹致。有時賓語可以放在動詞謂語前面,定語可以放在中心語的後面,甚至有時候謂語還可以放到主語的前面等。
常見的倒裝有以下的五種: 1賓語前置:疑問句中 否定句中 出現結構助詞 2定語後置:數量性定語後置 修飾性定語後置 “者”字短語作定語後置 3介詞並語前置4介詞賓語的位置, 5謂語前置(1) 賓語前置 賓語在壹定的語境中,要放在動詞謂語之前,這是古代漢語中最為突出的壹種語序現象。壹般地說這種前置是有條件的。
其類有三: 壹、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提前。 例如, ① 大王來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實不才,又誰 敢怨 ?④ 聖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許子冠乎?”曰:“冠。”
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誰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問代詞“何”、“安”、“誰”、“孰”、“奚”,都是用作賓語而置於謂語的前邊的。
例(3)的“敢”是能願動詞,它必須與動詞連在壹,所以“誰 ”用在“敢”之前。最有啟發性的是例(6),“欺天乎”當然也是疑問句。
但由於“天”這個賓語是名詞。不是疑問代詞。
所以放在動詞“欺”的後面。 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要前置 常見的否定詞有:不、母、無、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聞 也 (未聞之) ③我無 爾詐 ,爾無我虞。
(無詐爾…) ④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問代詞作賓語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漢語中相當嚴格的。
據統計,《左傳》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置於動詞前面的,並不那麽嚴格,先秦古籍中就有壹些後置的情況。
例如: ①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 何求 。 漢代以後,這種賓語更是大量後置,例如: ②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 為之 。
雖然漢代以後的文言文,前置和後置並存。我們可以認為前置是沿襲先秦語法規則,是文人仿古的結果。
(三)賓語後有結構助詞“是”、“之”等 為了突出賓語而把賓語提前,並在提前的賓語和動詞之間用上“是”或“之”,構成“賓語+是(之)+動詞”的格式,例如:① 宋何 罪之有 ?②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 也。③ 將 虢是滅 ,何愛於虞?④ 我周之東遷, 晉鄭依 焉。
⑤ 王貪而無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⑥ 子曰:“求,無乃 爾是過 與?(責備妳)其各例意思分別是:宋有何罪、說的是虞虢、將滅虢、依晉鄭、感蔡、過爾。
為了強調行為的單壹性、排他性和論斷性,便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這種格式。
這種句式仍保留在壹些成語中,如“惟命是從”“唯利是圖”“唯才是舉”等。其他語句如:1惟余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馬頭就行了)2惟陳言之務去。 (只要是陳舊的語言就務必去除)以上各句翻譯要體現出“只要…就”的意思來,如只要是命令就聽從,只要有利就圖,只要是人才就舉薦。
古漢語中,還有些沒有形式標誌的賓語前置,但並不多見。 (2)定語後置: 在現代漢語裏,定語壹般都放在名詞中心語前面,用來修飾中心語。
但在古代漢語裏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或者因為定語過長沒,而為了使語言更流暢,於是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後邊。今譯時,壹般都應提到中心語前面,其格式有三類 〈1〉數量性定語後置 ① 命子封帥 車--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2〉修飾性的定語後置 ①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②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分別譯為:“長長的劍”(陸離,形容劍之長),“高高的切雲冠”(崔嵬,形容冠之高)。
高高的廟堂,遠遠的江湖。 〈3〉“者”字短語作定語後置 ① 太子賓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馴養壹蟲。
譯為“知其事的太子賓客:“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的石頭:“好事的少年”。
都因為有“者”字標誌而將定語後置 。(2) 介詞賓語前置 介詞結構的賓語通常是在介詞後面,但在古代漢語中,也可放在介詞之前,主要以下兩種: 〈1〉疑問句中,介詞的賓語前置 ①許子 奚為 不自織? (為什麽?) ②何以 戰? (憑什麽?) ③客 胡為 若此 (為什麽?) ④曷為 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 (為何?) ⑤ 學 惡乎始 ? 惡乎終 ? (從哪裏?) 〈2〉壹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的前置。
為了強調介詞的賓語,雖無形式標誌,但也可以將賓語提到介詞之前。例如: ① 楚國 方城以 為城, 漢水以 為池。
② 楚戰士無不 壹以當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張良 西向待。
在現代漢語中,還有“ 夜以 繼日”這類成語是古漢語的遺夠 (3) 介賓語短語的位置 介賓短語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補語,這是古今漢語相同的。但是,古漢語中表示方式、時間、處所、原因、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