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物質學說 又稱四要素學說。它是古代維吾爾族的壹種樸素的哲學思想﹐也是維醫學的基礎理論之壹。
維吾爾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通過對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觀察﹑體驗﹐認識到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物質-火﹑氣﹑水﹑土﹐影響和制約著萬物的生﹑長﹑盛﹑衰。
火(太陽) 位在高處﹐量為最輕﹐稀而無色﹐能發熱。以升為特點﹐在壹年四季﹑壹日晝夜中﹐調節天地寒熱﹐能給萬物熱量﹐使萬物分解﹑成熟﹐能熔解或改變堅硬物質﹐能調節水﹑土之寒﹐使萬物成色。屬性為乾熱。
氣(空氣﹑風) 位於水火之間﹐量比火重﹐比水輕﹐因此在火之下﹐水之上。以動為特點﹐能調節太陽對水﹑土的強烈影響﹐填補空間﹐無孔不入﹐促進物質代謝﹐在萬物生存中起重要作用。屬性為濕熱。
水 位於土之上。量比土輕﹑比氣重﹐以流為特點﹐在所有生物的活動中﹐輸送和溶解所需要的營養﹐防止萬物由於太陽(熱)的影響而被分化﹑腐蝕﹐通過各種渠道排泄萬物所產生的廢物。屬性為濕寒。
土 位於水之下。量為最重﹐以靜(沈)為特點﹐能保持萬物的形狀﹐提供生存場面﹐保存營養物﹐調節水所引起的過濕和火所引起的過熱﹐從而保持平衡﹔還能對有些物質起到分解加工的作用。屬性為乾寒。
自然界中任何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事物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它們之間既有相互滋生又有相互制約的關系。古代維醫認為火﹑氣﹑水﹑土四種物質對人體有重大影響﹐於是對這四種物質的屬性進行研究﹐並作了廣泛的聯系。例如﹐把各種體液﹑器官﹑組織﹑生理和病理現象﹐按事物的不同屬性﹑作用﹑形態分別歸屬為四大物質﹐藉以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關系以及人體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並且以此為基礎對各種疾病進行辨證論治﹐以便達到除病延年的目的。實際上維醫的這種按四大物質歸納事物的方法並不註重物質本身﹐而是按其特點概括出不同事物的屬性﹐如火的性質為乾熱﹐特點是上炎﹐因此凡有這種特性的事物便稱之為火。這四大物質之間又有著相生﹑相克及半生﹑半克的關系。例如﹐火克水﹐水克火﹐土克氣﹐氣克土是相克關系﹔火與氣﹐氣與火﹐氣與水﹐水與氣﹐土與火﹐火與土﹐土與水﹐水與土是半生﹑半克關系。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正常的變化與發展。相乘和相侮是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反常現象。四大物質中任何壹種太過或不及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相乘是過度的相克﹐相侮是反向相克又叫“反克”。維醫用相乘﹑相侮解釋各種病理現象。
氣質學說 由四大物質的性質相互影響而產生的新的屬性﹐稱為氣質。自然界所有物質均有氣質﹐其屬性由四大物質中的某壹種物質的偏盛而決定。氣質分為平和氣質和非平和氣質。維醫學尤其重視人類的氣質。
平和氣質 在相互對立的屬性中﹐不受制約﹐保持中庸﹐處於自然的相互適應的狀態﹐叫平和氣質。它又可細分為八種﹐即不同類型平和氣質﹑同類型平和氣質﹐不同性別型平和氣質﹑同性別型平和氣質﹐不同地域型平和氣質﹑同地域型平和氣質﹐個人型平和氣質﹑狀況型平和氣質。
非平和氣質 非平和氣質分為單純型非平和氣質及復雜型非平和氣質。其中單純型非平和氣質又分為絕對熱性﹑絕對濕性﹑絕對寒性和絕對乾性四種氣質。而復雜型非平和氣質也可分為乾熱性(火)﹑濕熱性(空氣)﹑乾寒性(土)和濕寒性(水)四種氣質。
人類的氣質 人的自然氣質有四種﹐它不是以自然環境對人的面容膚色等的影響﹐而是以身體的自然狀況為標準。
乾熱氣質的特征。目色偏黃﹐口苦舌乾﹐體熱﹐喜涼處及冷食﹐脈強帶數﹐小便微赤偏黃。此外﹐在心理狀態方面也有相應的特點﹐如急躁易怒﹐動作迅猛﹐敏感粗忙﹐感情強烈﹐克制力低﹐少寐等。易患神經系統疾病﹑肝病及消化系統疾病。乾熱性藥物及食物均有不利影響。
濕熱氣質的特征。濕熱氣質是最佳氣質﹐這種人的肌肉﹑脂肪較為發達﹐熱量較高﹐面色紅潤﹐皮膚光澤﹐動作靈敏有力﹐口甜﹐多哈欠﹐睡眠多﹐手腳容易麻木等。心理方面的特點是性情愉快﹑開朗﹐思維能力較強﹐對外界較敏感﹐克制力較強。易患皮膚病﹑心血管疾病和腎病等。對這種人濕熱性藥物及食物均有不利影響。
濕寒氣質的特征。面色白﹐皮下脂肪較多﹐皮膚透明松軟偏涼。心理方面的特點是﹐性情較沈重﹐對外界反映遲鈍﹐興奮遲緩﹐興奮後恢復原狀較慢﹐體力﹑智力比濕熱氣質者差。易患關節炎﹑癱瘓等﹐但容易治療。濕寒性藥及食物均有不利影響。
乾寒氣質的特征。身體肌肉較緊﹐但形體較瘦﹐身體較涼﹐脂肪較少﹐面稍黑﹐少寐等。心理方面的特點是﹐性情較憂郁﹐感情脆弱﹐愛空想﹐膽小﹐較多不切合實際的思維﹐正確思維能力較低﹐精神痛苦﹐不願交往﹐易患精神和神經性疾病。
四種體液學說 體內各種營養物質在肝中產生的各種液體總稱為體液﹐分為膽液質﹑血液質﹑黏液質和黑膽質四種。它們貫穿於整個人生﹐在體內自然形成﹐對健康和疾病起很大的作用。它們在體內不斷地消耗﹐又不斷地產生﹐保持著壹定的平衡狀態。四體液之間的平衡是相對的﹐屬性之間的對立(矛盾)是絕對的。四種體液分為正常體液和異常體液兩大類。
正常體液 系指保持原有的自然狀態﹐為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提供活力﹐並適合於該人氣質的體液。它分為四種﹕
膽液質。壹種色黃﹑味極苦的烈性液體﹐性為幹熱。產於肝﹐流入膽囊變稠﹐通過膽道滴入腸道﹐分解脂肪﹐幫助消化﹐有刺激加速腸的蠕動﹐促進糞便的排出﹐以及防毒﹑解毒的作用。與“火”相似﹐故被認為“火”在體內的象征。膽液質偏盛者氣質為乾熱﹐精神狀態靈活﹐易怒﹐體輕形瘦﹐眼﹑舌較黃﹐少寐﹐脈細帶數﹐小便偏黃等。這種人也被稱為膽液質氣質者。
血液質。為最好的壹種體液﹐也是人生存的基本物質。色為紅﹐味微甜﹐屬濕性。源於骨髓﹐位於肝臟。與“空氣”相似﹐故被認為“空氣”在體內的象征。血液質通過血管循環於全身﹐將營養物和從肺部吸取的清潔空氣(氧氣)送至身體各部﹐供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並且將生命活動所產生的廢物和不清潔空氣(二氧化碳)通過肺﹑腎﹑汗孔等排出體外。血液質偏盛者氣質為濕熱﹐其面色紅潤﹐心情開朗﹐有力﹐胖瘦適宜﹐睡眠較好﹐通常身體健康等。脈洪大﹐小便淡紅。這種人也稱之為血液質氣質者。
黏液質。產生於人體的各種營養物及液體﹐是儲存於每壹個組織的極小單位之間的蛋清體液。它屬性為濕寒﹐與“水”相似﹐故被認為是“水”在體內的象征。古代維醫學家稱之為﹕還沒成熟的血液﹐在必要時可以變成血液。黏液質偏盛者氣質為濕寒﹐其面目蒼白﹐舌淡苔白﹐肌肉松軟﹐形體肥胖﹐性情沈靜﹐嗜睡﹐易流口水﹐脈大遲﹐小便清長。這種人也被稱為黏液質氣質者。
黑膽質。色暗黑﹑味臭而酸的液體。位於脾臟﹐屬性為幹寒。它容易沈澱﹐故有保持各器官形狀的作用﹔能制約膽液質﹑黏液質的過盛﹐防止其他體液從各自的渠道中流出蔓延﹔儲存各種營養物﹐為各乾寒性器官(如﹕骨骼﹑軟骨﹑筋﹑韌帶等)提供黑膽質。此外﹐還是心理過程的物質基礎。黑膽質與“土”相似﹐故被認為是“土”在體內的象征。黑膽質偏盛者氣質為乾寒﹐這種人面容及舌質暗黑或近似青藍﹐少寐﹐易怒﹐感情脆弱﹐容易激動﹐思維較快﹐脈遲﹐小便較黃或近似青藍。這種人也被稱為黑膽質氣質者。
異常體液 系指超出了肝臟產生體液的正常狀態﹐並且在數量﹑質量上有了變化﹐對人體無利或有害的體液。四體液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礎﹐它在正常的生克條件下才能形成。四體液脫離自然的正常狀態是發生疾病的原因。
異常體液分為四種﹕異常膽液質﹐異常血液質﹐異常黏液質﹐異常黑膽質。
器官學說 人體各器官分為支配器官和被支配器官兩大類。
支配器官 支配器官不但是維持生命力和精神力的器官﹐而且是它們的始源。支配器官使人得以生存和繁殖﹐並且在管理人的智力﹑體力活動方面起重要作用﹐還通過被支配器官從總體上調整﹑充實和控制全身的生命活動﹐保持全身的整體性。它包括腦﹑心和肝。心﹑肝同時又是主要的被支配器官。
被支配器官 根據被支配器官的位置﹑功能及性質﹐又分為主要被支配器官和次要被支配器官。主要被支配器官。系指在支配器官的作用下﹐對其他器官有重要影響﹐並通過其他被支配器官進行自身功能活動的器官。它包括肝﹑心﹑肺﹑神經﹑腎﹑胃﹑腸﹑膽﹑脾等。次要被支配器官。它們能將人體各個機構相互聯結﹐以保持人體形態為有機的整體﹐並在體力運動中起間接的服務性作用﹐如骨骼﹑肌肉﹑肌筋﹑韌帶﹑腱膜等。
器官的氣質 了解每個器官所特有的氣質﹐掌握其發生疾病的傾向性﹐選擇與之相適合的診治方法﹐這對提高療效具有特殊的意義。各器官的氣質特點如下﹕心。心的原有氣質為乾熱﹐但由於它在兩肺葉之間﹐並且血液不斷通過心臟流動﹐故它的氣質變為濕熱。肝和肌肉。肝靠心臟輸來的血液供養自己﹐肌肉也與血液直接接觸﹐因此﹐肝和肌肉的氣質也是濕熱性的。食道﹑十二指腸和小腸。食道位於兩肺之間﹐並在心的右側﹐膽液質流入十二指腸﹐因此﹐它們的氣質均為濕熱。胃。雖然它的原氣質為濕熱﹐但由於受到胃液及黑膽質寒的影響而變成傾向於濕寒。大腸和膀胱。其功能是暫時儲存及排瀉廢物﹐並且遠離熱性氣質的器官﹐故其氣質傾向於幹寒。脾。它因保存黑膽質﹐故氣質為乾寒。腦﹑脊髓﹑脂膜及組織液。它們的氣質及骨關節間液的氣質均為濕寒。骨骼﹑筋肌﹑軟骨﹑韌帶﹑腱膜﹑頭發及指甲。它們的氣質均為乾寒。肺。其原氣質為濕寒﹐但因經常活動﹐且位於心臟兩側﹐既不偏幹﹐又不偏寒﹐故其氣質為濕熱。皮膚。其氣質雖然被認為與個人的氣質相同﹐但由於內外環境的影響﹐變為傾向於幹的平和。手。在所有器官中﹐手尤其是食指指端的氣質最為平和﹐其他手指及手掌﹑手背的氣質則較為平和。腎。腎與其周圍脂肪的氣質均為濕寒。
力的學說 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推動智力和體力活動的因素稱為力。根據力的存在部位和功能可將其分為生命力﹑精神力和自然力三種。
生命力 心臟是生命力的中心。生命力通過心臟的活動產生和完成大小血液循環。雖然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的控制能力是由精神力來完成的﹐但這些心理現象實際表現於心臟。
精神力 其中心在腦部﹐分為感覺力和活動力。
感覺力。可感受來自人體內外器官傳送的各種知覺(信息)。分為體外感覺力和體內感覺力兩類。
體外感覺力又分視覺力﹑嗅覺力﹑聽覺力﹑味覺力和知覺力五種。外界各種事物的顏色﹑形狀﹑氣味﹑聲音以及冷熱﹑乾濕﹑軟硬等均通過體外五種感覺器官(眼﹑耳﹑舌﹑鼻﹑皮膚)的感覺力傳送到腦的前部並在那裏得到反映。體外感覺器官雖然能感覺出事物的物質壹面﹐但對其內容和活動卻不能作出判斷﹐這只能靠體內感覺力來完成。
體內感覺力也分為五種﹐即***覺力﹑印象力﹑判斷力﹑感應力和記憶力。***覺力──體外五種感覺器官所感覺的事物的各種屬性反映在***覺力之中﹐並在那裏得到統壹。眼睛看到的東西耳朵感受不到﹐而***覺力則同時感覺出不同感覺器官所反映出來的感覺。印象力──為思考﹑想像和回憶力的統稱。各種感覺器官所感受的事物的內容反映在***覺力的中心﹐雖然產生感覺的事物已經消散﹐但其形像﹑氣味等通過思考﹑想像力來保存﹐並能通過回憶力加以再現。判斷力──大腦高級神經的思維活動﹐是支配智慧和理智的中心。它能夠把印象力保存的內容逐壹地分開或組合﹐從而作出總結或判斷。感應力──聯想事物的含義和內容的中心﹐是壹種自然而奧妙的力。它能辨別出利與弊﹐好與壞﹐膽大與畏懼﹐喜與怒﹐愛與恨﹐哀與樂等的內容﹐是壹種自然(天生)的現象。記憶力──保存人的神經系統所反映的壹切內容的精神倉庫。
活動力。分為激發力(成因力)和工作力兩種。激發力──激發人做或不做某種事﹑進行或回避某種行為的力。例如﹐壹個人打算做壹件事﹐但如果沒有激發力﹐就不會產生向往和追求。所以激發力又稱為誌向力或向往﹑追求力。誌向力中又包括反抗力﹐如壹個人想做壹件事﹐但受到某種不利的刺激﹐為保護自己便可產生反抗力。工作力──完成壹項活動的力﹐可發動有關器官協調工作﹐並且需要智慧力的協助。
自然力 系指為補充生命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通過生命力﹑精神力而從腦﹑心﹑肝等器官產生的的力。它從胚胎時期開始營養人體全身﹐為人體的成長和成熟打下了基礎。當自然力不足時﹐會引起精神力和生命力的異常﹐破壞支配器官或被支配器官的功能﹐甚至使四體液失去平衡﹐導致全身營養不足性疾病。自然力的中心在於肝臟。它分為先天(原發)力和後天(繼發)力。先天力──系指男性的睪丸﹑女性的卵巢的自然力。後天力──產生胚胎後的力。
素質學說 管理人體的整個生命力和各種正常活動﹐能及時地糾正所出現的異常並能預防各種疾病的力稱為素質。它是人體自然力的總合﹐能針對各種疾病產生抵抗力﹐如有些人生病後不經治療也能自愈。人體內不斷發生各種運動和變化﹐並且產生智力和體力。當人體發生某壹種疾病時﹐素質會立即集中人體的各種力量進行反抗。如果素質的力量超過疾病的力量﹐就能消除疾病﹐恢復健康﹔如果素質的力量不足﹐則會向體外求援﹐這些援助就是飲食和藥物。有經驗的醫生善於觀察這些現象並采取適當的措施﹐援助素質﹐以治愈疾病。素質對人體的各種變化很敏感﹐如有異常現象能及時反映出來﹐並加以糾正。故維醫較為重視人體的素質。
形神學說 “形”系指人的體質和性別差異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例如﹐小兒多患麻疹﹑百日咳﹑天花﹑猩紅熱等傳染性疾病﹐中年人和老年人中體形較胖者多見支氣管炎﹑癱瘓﹑心臟病和動脈硬化﹑高血壓﹑腦溢血﹑關節炎等疾病﹔體形較瘦者多發生肺結核和其他肺部疾病以及胃病﹔婦女則多見癲癇﹑歇斯底裏及神經性疾病。“神”系指體液中所產生的壹種力量。這種“神”存在於各支配器官和被支配器官中。維醫學書籍中的所謂“神”﹐不是哲學中的“靈魂”而是壹種活躍的氣體﹐它維持各種器官的正常功能。
健康學說 維醫學特別重視與人體健康和疾病有直接關系的各種條件的作用﹐如飲食﹑空氣﹑衛生﹑衣著﹑起居﹑安寧﹑體力活動﹑適當的工作和休息等。這些在維醫古籍中稱為保健所必需的條件。
新鮮空氣 人如果離開了空氣就不能生存。空氣的新鮮和潔凈對生命尤為必要﹐因此﹐需要防止空氣汙染﹐經常保持環境空氣新鮮。
飲食 飲食與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直接的關系。古代的維醫學者已認識到“病從口入”的道理﹐強調要重視食物和飲水的衛生。人的物質代謝是不斷進行的﹐如果不能經常地攝取營養﹐則人體物質代謝中所消耗的營養便得不到補充。為了讓規定量的營養運送到身體各部以保持身體健康﹐就需要註意飲食的質量﹑數量﹑潔凈及飲食時間。
動與靜 動與靜是保持健康所必需的條件之壹。經常從事體育活動的人﹐身體器官受到鍛煉﹐肌肉和筋骨強健敏捷﹐精神振作﹐可避免懶惰﹑軟弱﹑肥胖﹑四肢無力﹑嗜睡等毛病。心﹑腦﹑肝的功能﹐血液循環﹐體內物質代謝等均能保持良好狀態﹐食欲較強﹐入睡較快﹐精神健旺﹐體力充沛。不從事體育活動的人﹐則身體軟弱松散﹐內臟功能不佳﹐面色枯黃﹐懶散無神﹐易患癱瘓﹑風濕熱﹑痔瘡﹑高血壓﹑肥胖﹑水腫以及貧血等疾病。
在進行活動之後﹐休息(靜)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從事較強的體力或腦力勞動以後﹐應當休息壹段時間。
睡與醒 適當的睡眠對人的腦力和體力活動是有益的。人睡眠時﹐除了心臟和肺以外﹐其他器官都要休息﹐心臟和肺的工作也有所減輕﹐疲勞會消除﹐體力會更新﹐物質代謝會得到改善﹐懮愁煩惱會暫時擱置起來。
古代維醫學家認為睡眠時間壹晝夜6小時為佳﹐嬰兒壹般要睡16~18小時﹐青年人睡7~8小時﹐老年人睡7小時皆為正常睡眠﹐睡多睡少完全取決於習慣。如果睡與醒的時間不正常會引起各種疾病或加重病情。
積與泄 人體壹方面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空氣﹑水和其他物質﹐另壹方面也要排出﹐這對人的正常生活是十分重要的﹐維醫書上稱之為物質交換。正常的吸收和排泄對身體健康有益。但如果吸收多於排出會導致疾病﹐而排出多於吸收也是有害的。
精神狀態憂愁 ﹑悲傷﹑惱怒﹑恐懼﹑高興﹑愛戀等精神狀態以及精神刺激與人體健康有很大關系。長期焦慮擔心﹑懮愁不安﹐或精神受打擊等會使身體消瘦﹐食欲減退﹐甚至引起神經衰弱等。同樣﹐過度的高興有時也可能引起不良情況的發生。所以﹐應當盡量避免焦慮﹐寬慰自己﹐不要感情用事﹐保持耐心和穩重﹐用冷靜的態度處理事情﹐這有利於保持健康。
清潔衛生 在維醫中把講究衛生作為健康的首要條件。強調個人衛生﹑衣著衛生﹑住所衛生﹑環境衛生和飲食衛生。孩子壹出生就洗凈﹐每周洗壹次澡﹐經常理發﹑剪指甲﹑清除陰毛﹐割包皮﹐漱鼻孔等都曾定為衛生法則。甚至﹐愛護每壹器官也被列入衛生規則之中。
避免惡習 要避免飲酒﹑吸煙﹑吸毒以及服用其他麻醉品﹑催眠劑﹑興奮劑等。要避免淫亂﹑虛假的感情﹑庸俗的欲念。這些惡習對人的智力﹑體力以及道德﹑健康等都有很壞的影響。維醫自古以來采取了各種措施來避免這些惡習。過分地追求性生活是有害的﹐房事過多使人早衰。
老人的健康保健 維醫認為﹐人的自然壽命不低於120歲﹐除因事故死亡外﹐活不到120歲者多因病夭亡。還認為消滅了疾病之災﹐人都可享壽百歲以上。年齡超過60歲以上者可以稱作老人。到了這時期﹐體力﹑智力開始退化﹐因此要經常檢查老年人的氣質﹑血液﹑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情況﹐心臟和腎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