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的老師有多牛

古代的老師有多牛

在古代,老師的地位是很高的。壹日為師,終生為父。如果學生打罵老師,是要坐牢,甚至斬首示眾。

封建禮教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準。三綱指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傳說不壹,通常指仁、義、禮、智、信。概述三綱五常,

中國古代最牛五位老師

No.5 韓愈

韓愈是河南南陽(今河南盂縣)人,祖籍昌黎,人稱昌黎先生,著作有《韓昌黎集》。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韓愈所處的唐中後朝,儒學的師道觀已逐漸淡化,世人不以相師為榮,反以求師為恥,特別是知識分子更是恥於學師。為了扭轉“不以師傳為榮而以求師為恥”的輕師道的粗俗風氣,韓愈多次擔任教育官職,提出不少教育主張。韓愈的《師說》是壹篇闡述“師道”的經典傳世佳作,並集中反映了韓愈的教學思想。透過《師說》,我們可以對韓愈的教學目的觀、教學內容觀、學習觀、教師觀及師生觀等教學思想進行分析與論述。可以說韓愈為後世的教師明確了教師的職能所在。

非著名學生:李蟠

No.4

荀子

荀子,名況,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趙國人。早年曾遊學於齊國,廣泛接觸各派學說,他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在著名的《勸學》中,他集中論述了關於學習的見解,強調“學”的重要性。

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著名學生:蒙恬、李斯、韓非

No.3

鬼谷子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在清溪隱居著壹位世外奇人,據說他壹生只下過壹次山。此人雖然終年在深山峽谷之中采藥修道,未曾直接涉足紅塵半步,看似超然於世外,但他卻對山下的世事了若指掌。

他足不出戶,但他卻有能力把天下運籌於深山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他舉手擡足,足可驚天動地,並培養出了四個牛氣沖天的學生。假如沒有這位名師和他的四位高徒的精彩表演,春秋戰國的歷史將會黯然失色,諸子百家的爭鳴也會索然乏味!

這位神秘的世外奇人就是鬼谷子,他原名王詡,號玄嶶子,他是橫跨多學科多門派的曠世奇才。二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兵聖,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蔔的尊他為祖師爺,道教則將他與老子同列,尊他為王禪師。

著名學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

No.2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中年時開辦私學。壹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後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後率弟子周遊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紀錄。

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壹大部分人近兩千年,如果說“中國的歷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響史”毫不為過。

孔子被視為中國古代教育的開創者、奠基者,也是中國教師的鼻祖,成語“至聖先師”舊時特指孔子。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還專門為孔子制“至聖先師”石碑,以示對孔子教育功業的尊崇。

著名學生:七十二賢

No.1

7歲小屁孩兒項橐(tu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那麽,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聖人有老師嗎?答案是肯定的。有兩部史籍為證,壹是《三字經》中的“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另壹個是《戰國策》中記載的“夫項槖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項橐是何許人?壹個年僅7歲的孩子怎麽能讓聖人孔子拜他為師呢?

孔子在魯國講學時,第壹次遇到了項橐。當時,項橐在馬路上用小石頭圍了個圈,裏面用薄石板蓋了間小屋。項橐玩得正高興時,忽然從西南驛道上來了壹輛馬車,上面坐著孔子,後面跟著壹些弟子。駕車便是那個“人死冠不免”的子路,他嘴裏不斷地喊:“駕!駕!”猛然看見項橐蹲在馬路中間玩,就大聲吆喝:“閃開!閃開!”項橐若無其事,照樣玩他的。子路滿臉怒氣,下車伸手要揍項橐,被孔子制止。孔子下車問:“妳這小孩怎麽不讓路?”項橐說:“城躲馬?還是馬躲城?”

孔子壹時語塞,弟子們也啞口無言。最後,孔子他們只好繞“城”而過。

第二天壹早,孔子便跟弟子去找項橐。這時,有群鵝掌池塘嘎嘎叫著戲水。項橐就問孔子:“鵝的叫聲為什麽這麽大?”孔子說:“因為他的脖子長。”項橐說:“蛤蟆、青蛙脖子很短,叫聲也不小。”孔子又支支語語了。項橐誠懇的說:

“人們都說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論鋼常,是無所不知道聖人,怎麽這些事不給我講清楚呢?”孔子長嘆壹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妳為師。”

孔子拜師7歲小孩的故事迅速流傳開來,各國諸侯都想找到項橐為其所用。為避禍項橐就藏到山裏,但被吳國、齊國的武士發現,吳國武士在爭奪中看劫持不成,遂將項橐刺死。項橐死後,後世尊項橐為“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