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子難客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之 。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噆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選自《諸子集成·列子·說符》)
譯文:
齊國貴族田氏,壹次在庭院裏祭祀路神。祭禮完畢,應邀參加宴飲的賓客竟有上千人。席間,有人獻上魚雁,他看了感慨地說:“天帝對人類的恩德多麽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魚鳥,供我們享用。”他剛說完,赴宴的眾賓客隨聲附和,壹致贊同。
這時,在座的壹個姓鮑的十二歲小孩,走上前來說: “事情並非如您所說啊!天地之間的萬物,和我們***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類。物類本身,並無貴賤之分,而僅僅以智慧大小,力量強弱,相互制約,得以生存,並非誰為誰而生。人類獲取能吃的東西食用,哪裏是上天專門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難道能說上天生出人類是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嗎?”
註解:
齊田氏:齊國姓田的。
食:宴飲。
祖於庭:在庭院裏設宴祭路神。祖:古人出遠門先設宴祭路神叫“祖”。
以:用來 。
為:給。
叠:更叠。交替地,輪流地。
預於次:參與在末座。 預,參與。 次,中間。
祖:古代祭祀的名稱。原指出行時祭祀路神,在這裏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義。
和:應和。表示同意。
坐:通“座”,坐席,座位。
類:種類;物類。
蚊蚋噆膚:蚊蚋咬人的皮膚。 蚋,壹種吸血昆蟲。 噆:叮咬。
食客:投靠在貴族門下有壹技之長的人。
智力:智慧和力量。
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天之於民厚矣:老天對民眾很寬厚啊。
不如君言:不是您說的那樣。
擴展資料:
關於作者
列子? ,姓列,名禦寇,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寫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東周威烈王時期人,與鄭穆公同時。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列子對中國人思想影響甚大。
列子才穎逸而性沖淡,曲彌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馮虛禦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在先秦諸子中對生命表現出最達觀,最磊落的就是列子。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列子的活動時期應該是約於戰國早中期間,與鄭繻公同時,晚於孔子而早於莊子。
列子聚徒講學,弟子甚眾,壹次,列子往謁南郭子時竟挑選“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後學眾多。從《莊子》中可以看出列子學派在戰國中後期影響很大。《淮南子·繆稱訓》:“ 老子學商容,見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學壺子,觀景柱(測度日影的天文儀器)而知持後矣(《列子·說符》:“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
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而大成於莊子。列子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呂氏春秋》與《屍子》皆載“列子貴虛”,但依《天瑞》,列子自認“虛者無貴”。
徹底的虛,必定有無(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別,也就無所謂輕重貴賤等等概念。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經過秦禍,劉向整理《列子》時存者僅為八篇,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搜羅整理加以補全。
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成《列子》壹書,其余篇章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杞人憂天》等,都選自此書,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後被尊奉為“沖虛真人”。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的道家學派重要傳承人物。
《列子》壹書深刻反映 了夏末周初交替與春秋戰國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列子》可以說是壹篇恢宏的史詩,當時的哲學、 神話、、音樂、軍事、文化以及世態人情、民俗風習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現,《列子》保存了神話傳說、音樂史、雜技史等眾多珍貴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壹。
作者思想
列子的學說,劉向認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爾雅.釋詁》邢昺《疏》引《屍子.廣澤篇》及《呂氏春秋不二》說:“子列子貴虛”。
《戰國策.韓策》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貴?’曰:‘貴正’。”張湛《列子.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巨細不限壹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而常常面有饑色,卻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諱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裏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學射》(《列子·說符》)、《紀昌學射》(《列子·湯問》)和《薛譚學謳》(《列子·湯問》)三個故事分別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只學到壹點就滿足了。
又如《承蜩猶掇》(《列子·黃帝》)告訴我們,曲背老人捕蟬的如神技藝源於他的勤學苦練;還有情節更離奇的《妻不識夫》(《列子·湯問》)說明壹個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鮑子難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