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名著
《素書》 《吳子》 《將苑》 《六韜》 《兵跡》 《武編》
《兵錄》 《陣紀》 《戰略》 《尉繚子》 《司馬法》 《陰符經》
《握奇經》 《救命書》 《守城錄》 《火龍經》 《手臂錄》 《灰畫集》
《百將傳》 《虎鈐經》 《武備誌》 《知古錄》 《孫子兵法》 《兵經百篇》
《平海心籌》 《城守籌略》 《百戰奇法》 《孫臏兵法》 《乾坤大略》 《三十六計》
《讀史兵略》 《閑暇清論》 《紀效新書》 《安民實務》 《兵機要訣》 《草廬經略》
《投筆膚談》 《兵學新書》 《登壇必究》 《兵機類纂》 《防守集成》 《歷代兵制》
《軍需則例》 《太平條規》 《太平軍目》 《練勇芻言》 《鄉兵管見》 《經武要略》
《兵鏡類編》 《火攻挈要》 《醫時六言》 《籌海圖編》 《海防圖論》 《江南經略》
《武經七書》 《耕余剩技》 《海國圖誌》 《洋防說略》 《兵籌類要》 《將鑒論斷》
《古今將略》 《廣名將傳》
《太白陰經》 《行軍須知》 《武經總要》 《約兵指南》
《戊笈談兵》 《洴澼百金方》 《李衛公問對》 《兵法百戰經》 《何博士備論》 《黃石公三略》
《續武經總要》 《兵謀與兵法》 《兵法史略學》 《火龍神器陣法》 《運籌決勝綱目》 《治平勝算全書》
《讀史方輿紀要》 《施氏七書講義》 《汪氏兵學三書》
《十壹家註孫子》 《武備三大秘書》 《孫子書校解引類》
《翠微先生北征錄》 《金湯借箸十二籌》
世界軍事名著
《歷史》 《劍刃》 《幻影》 《謀略》 《遊擊戰》 《內戰記》
《長征記》 《戰略論》 《論軍事》 《戰略法》 《鬥戰經》 《機械戰》
《空戰論》 《總體戰》 《戰爭論》 《政事論》 《裝甲戰》 《坎尼戰》
《制空權》 《戰爭原理》 《絕對武器》 《高盧戰記》 《戰爭研究》 《會戰研究》
《作戰原則》 《甲陽軍鑒》 《西方戰略》 《海軍戰略》 《有限戰爭》 《國防問題》
《空權制勝》 《戰爭指導》 《軍隊大腦》 《軍事戰略》 《戰略入門》 《海國兵談》
《德國國防軍》 《海戰要務令》 《論軍事藝術》 《論防止戰爭》 《制勝的科學》 《沖突的戰略》
《選擇的必要》 《威懾或防禦》 《拿破侖文選》 《戰略與經濟》 《士兵與國家》 《國防後勤學》
《西方的防務》 《空中國防論》 《坦克—前進!》
《軍備及其影響》 《戰爭藝術概論》 《海軍戰略指南》
《常識與核戰爭》 《蘇聯軍事學說》 《世界征服者史》
《有限戰略戰爭》 《戰爭中之奇襲》 《世界最終戰爭論》
《戰爭樣式的革命》 《亞歷山大遠征記》 《軍事概念與哲學》
《歷史的地理樞紐》 《西洋世界軍事史》 《國家的戰爭潛力》
《現代戰略的制定者》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海上戰略的若幹原則》
《論資產階級軍事科學》 《國防論——政策與戰略》 《人民的戰爭人民的軍隊》
《核時代的國防經濟學》 《設想壹下不可設想的事》 《政治史領域的戰爭藝術史》
《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 《軍事社會學——美國軍事制度與軍事生活之研究》
2. 怎樣開展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建議若幹:首先應該提升文言文教師的自身素養.這個問題是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讓沒有文言文素養的教師去從事文言文教學,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事情.民國時代的教師幾乎都是古文出身的,因此教學文言文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代教師多數是不通古文的語文教師,因此,造成了文言文教學形式化、應試化等問題的出現.尤其是壹些師專學校畢業的鄉村教師,更是無緣了解文言文基礎和結構,這是教學最大的關卡.繞過這個問題談文言文教學是無實質意義的.其次,應該選擇簡單文言文到復雜文言文開展教學.古代的文言文教學都是通過小學、大學、四經五書等階段進行的,不象現在的教材,將古文的難易混亂,壹下是上古文言文,壹下是近代文言文,讓教學和學生都無法適應.所以在源頭上需要厘清其時代,畢竟上古文言文與近代文言文是有區別的.比如《論語》,有多少教師真正讀懂裏面的語義?卻讓學生初壹就上這個課程,就是亂來的設計.其三,讓教師具備壹定的文言文工具書.最為可笑的是,壹些學校的文言文教學教師竟然用新華字典來理解文言文的詞義,可見這些教學的落後和不適應了.這個方式必須改變.必須讓教學者具備使用文言文字典工具的習慣.其四,根據以上的分析,開展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就應該從:編寫循序漸進的教學提綱、按照不同時代選擇文章教學、掌握基本實詞和虛詞、重點訓練和加深對考點詞匯的理解、加強學生對斷句詞匯的掌握等.如此長期堅持,必然取得好的效果.。
3. 泓水之戰 文言文 翻譯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鄭(1)。
宋公將戰。大司馬(2)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
弗聽。冬十壹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3)。
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濟(5)。司馬曰(6):“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7)。
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8),宋師敗績(9)。
公傷股(10),門官殲焉(11)。 國人皆咎(12)公。
公曰:“君子不重傷(13),不禽二毛(14)。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15)。
寡人雖亡國之余(16),不鼓不成列(17)。”子魚曰:“君未知戰。
勍敵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贊我也(20)。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
雖及胡耇(23),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24)?明恥教戰(25),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26),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27)。
三軍以利用也(28),金鼓以聲氣也(29)。利而用之(30),阻隘可也;聲盛致誌(31),鼓儳可也(32)。”
—— 選自《十三經註疏》本《左傳》註釋 (1)宋公:宋襄公,名茲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鄭,這年冬天宋 楚兩軍交戰於泓.。
(2)大司馬:掌管軍政、軍賦的官職,這裏指公孫固,字子魚。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這)城縣西。
(4)既:已經。 (5)濟:渡過。
(6)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此指子魚。 (7)告:報告。
(8)陳:通“陣”,這裏作動詞,即擺好陣勢。 (9)敗績:大敗。
(10)股:大腿。 (11)門官:國君的衛士。
(12)咎:怪罪,歸罪,指責。 (13)重(chóng從)再次。
(14)禽:通“擒”,俘虜。二毛:頭發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5)阻,迫也。隘,險也。
言不迫人於險。 (16)寡人:國君自稱。
亡國之余:亡國者的後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後代,商亡於周。
(17)鼓:擊鼓(進軍)名詞做動詞。 (18)勍(qíng)敵:強敵,勁敵。
勍:強而有力。 (19)隘:這裏作動詞,處在險隘之地。
(20)贊:助。 (21)成列:排成戰鬥行列。
(22)胡耇(gǒu茍):年紀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於二毛:意思是還管什麽頭發花白的敵人。 (24)明恥:使認識什麽是恥辱.教戰:教授作戰的技能。
(25)愛重傷:憐憫受傷的敵人。 (26)服:(對敵人)屈服。
(27)三軍崐:春秋時,諸侯大國有三軍,即上軍,中軍,下軍。這裏泛指軍隊。
用:施用,這裏指作戰。 (28)金鼓:古時作戰,擊鼓進兵,鳴金收兵。
金:金屬響器。聲氣:振作士氣。
(32)儳(chán讒):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譯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稱霸諸侯成為盟主。
楚國實力強大,鄭國附庸推舉,楚國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討伐鄭國。
楚軍攻打宋國以援救鄭國。宋襄公將要迎戰,大司馬公孫固勸阻說,“上天遺棄商朝已經很久了,君王要振興它,就是不可原諒的了。”
襄公不聽。 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水交戰。
宋軍已經排成戰鬥的行列,楚國人沒有全部渡過泓水。子魚說:“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
宋襄公說:“不行。”楚軍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陣勢,(子魚)再次報告(宋襄公)。
宋襄公說:“還不行。”(楚軍)擺好陣勢(宋軍)才攻擊楚軍。
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禁衛官殺絕了。 國人都責備宋襄公。
襄公說:“君子不再殺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不俘虜頭發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憑借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
我即使是亡國者的後代,(也)不攻擊沒有排成陣勢的敵人。” 子魚說:“主公不懂得作戰。
強大的敵人,因地勢險阻而未成陣勢,這是上天幫助我們;阻礙並攻擊他們,不也可以嗎?還有什麽害怕的呢?而且現在強大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大的人,能俘虜就抓回來,還管什麽頭發斑白的敵人?明恥以鼓舞戰鬥的勇氣,教戰使掌握戰鬥的方法,就是為了殺死敵人。
(敵人)受傷卻還沒有死,為什麽不能再殺傷他們?如果憐惜(他們,不願)再去傷害受傷的敵人,不如壹開始就不傷害他們;憐惜頭發斑白的敵人,不如(對敵人)屈服。軍隊憑借有利的時機而行動,鑼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氣。
利用有利的時機,(敵人)遇到險阻,(我們)可以進攻。聲氣充沛盛大,增強士兵的戰鬥意誌,攻擊未成列的敵人是可以的。”
感想 真是個目光短淺的君主。既然要講仁慈,幹嗎要與人為敵呢?!既然為敵了,卻偏又講起仁慈來了。
實在是前後矛盾得可以啊。若要對敵人講仁慈,必先得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方可講得啊,否則傷了大腿還是小事,丟了卿卿性命便是連講仁慈的本錢也喪失了啊。
再不,就必須消敵於無形,我不為人人之敵,人人亦不以我為敵,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對敵人的仁慈,也正是對自己的殘忍,子魚在此之間,倒顯得很倒黴,輔佐了這樣壹個‘婦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繪的是壹個腐敗,愚昧的君主。題解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邊發生戰爭。
當時鄭國親近楚國,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國出兵攻宋救鄭,就爆發了這次戰爭。
當時的形勢是楚強宋弱。戰爭開始時,形勢對宋軍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謂君子“不乘。
4. 有哪些經典的文言文句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言必信,行必果。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處: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
釋義: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rén wú yuǎn lǜ,bì yǒu jìn yōu:指的是沒有長遠的 打算,那麽 近期的事情就會多有 憂慮。
言必信,行必果。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壹定守信用,做事壹定辦到。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則:就;加:加以。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shí nián shù mù,bǎi nián shù rén:樹:培植,培養。比喻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很不容易。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tiān shí bù rú dì lì dì lì bù rú rén hé:天時不如地利是指戰術上說的地利不如人和是指戰略上說的兩者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造句:
1.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應該樹立長遠的奮鬥目標。
2. 妳就讓他倚老賣老說妳幾句,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罷了。
3.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造就人才,貫徹方略,社稷平治,邊邦安寧,雲雲。
5. 文言文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的意思 以及兵的意思《孫子兵法》中的《謀攻篇》中指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實際運用上,可分為兩個範疇、四個層次。“伐謀”和“伐交”屬於“不戰”思維;“伐兵”和“攻城”屬於“慎戰”思維。其壹,“上兵伐謀”是指依靠謀略運用,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綜合運作,不待對立雙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決爭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當矛盾已經顯現時,動員本國和有關國家的力量,顯示決心,造成壓倒優勢或力量制衡,輔之曉以利害,經過折沖與妥協,達到不訴諸武力而達成戰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動用部分軍事力量,在敵方政治、經濟重心之外解決敵人,以便把戰爭損害減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項努力無效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即攻取敵方戰略要地乃至全部領土。必須承認,在軍事對抗中,完全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結局,即使處於優勢與主動地位的壹方,也是不容易實現的。
兵的意思有,1,武器,兵器。2,軍隊,士兵。3,戰爭,軍事。4,戰略。所以士兵和軍隊是算壹樣,
6. 隆中對的戰略思想三國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總結的是戰略。魏、蜀、吳三方,在戰略思想上各有獨到之處。作為繼春秋戰國之後中國的第二個歷史大動蕩時期,縱橫捭闔的妳爭我奪,翻雲覆雨的聯盟拆解,變化莫測的戰略重組,戰亂蹂躪下的民生困頓,似乎進入了歷史的輪回。與春秋戰國不同的是,兩漢帝國的參照系和漢代社會形成的獨特背景,使三國的戰略不同於先秦而有了質的提升。如果說,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會思想的根基。
那麽,漢晉之間的群雄紛爭,則孕育了戰略思想的空前進展。此後中國歷史上的戰略構思和設計,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國的模式和框架。《三國演義》作為小說的名氣,與三國時期的謀略思想發達緊密相關。滿族興起創建後金政權時,遠離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國演義》作為治國打仗的教材,竟然屢獲奇效。所謂“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雲雲,正是民間口碑對它們的定位。今天,由小說回歸史實,考察這壹時期的戰略思想,或許是壹件有意思的工作。探討三國戰略對世道人心的影響,挖掘三國戰略的文化積澱及其在國人競爭行為中的觀念濡染,推究本土戰略思想的歷史淵源,則可能更有意義。
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體現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隆中對”戰略構思上。他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壹個戰略遠景。這壹古文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範價值。
諸葛亮為劉備描繪的戰略使命,是順著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興復漢室旗號,寄托重建統壹王朝的理想;能夠看得見的願景,是“跨有荊益”造成鼎立之勢;攻守策略,是利用劉表的見識淺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荊州,占據“用武之國”的地利;再取“沃野千裏,天府之土”的益州作為後盾,呼應四戰之地的荊州;面對北方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誠不可與爭鋒”的曹操,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孫權,內修政理,外結孫權,待機而起,以宛洛為主攻方向,以秦川為側翼呼應,進取天下。這壹設想如果完全實現,確實可以做到“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所以,這壹構思打動了劉備。
任何戰略,都離不開對自身實力和所處情境的分析論證。戰略研究中各種模型,不外是提供壹個分析框架而已。“隆中對”在事實論證上,對大局的判斷是符合實際的。曹操已經成為當時最大的勢力而不可主動對抗,東吳已經有了穩固的基礎只能結盟,只有長江中上遊的荊州益州由於劉表、劉璋的短見和失策能夠為劉備提供可乘之機,這壹分析正是“隆中對”能夠成立的關鍵。即便當代人用SWOT法來套,多數也超不過諸葛亮的水平,這正是“隆中對”的過人之處。但是也要看到,在戰略分析層面,“隆中對”在實力和使命的關系上打了馬虎眼,埋下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伏筆。而“隆中對”的缺陷,恰恰彰顯了諸葛亮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