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亡國時間是研究越史和越文化者所關心的重要問題,對此人們至今還沒有統壹的認識,這壹者是由於戰國史料本身的匱乏,更者是由於在僅存的戰國資料中,越國資料的更加匱乏以及記載的相互抵牾。本文擬在參考各家之說的基礎上,對勾踐後越亡國時間及楚越關系問題作壹番探討。
壹
關於越國的滅亡,目前學術界大致有兩種看法:壹說亡於楚,壹說亡於秦。“亡於楚”之說又有不同。楊寬同意清人黃以周的考定,認為楚滅越在楚懷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06 年;〔1〕李學勤也認為在公元前306 年,同時又指出“越始終未被楚完全吞滅,越君的統系在先秦從未斷絕”,“按照《越絕書》、《古今人表》之說,可以講公元前333 年楚威王業已滅越,而就越世系而言,應當說直到秦吞並關東,無諸被廢時,越國才真正滅亡。”〔2〕陳偉則認為楚滅越在考烈王時期,同時指出楚在威王時敗越,懷王時取地於越設江東郡,考烈王之後越仍有分散政權存在。〔3〕“亡於秦”之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蒙文通,他認為越在楚被秦滅時還依然存在,最後亡於秦。〔4〕何浩、〔5〕劉亦冰等人亦持此觀點。〔6〕這些觀點的分歧主要源於《勾踐世家》的壹段記載:
王無強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強。當楚威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說越王曰?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強,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侯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7〕這段記載與其他史料有抵牾或難以理解之處。
其壹, 《勾踐世家》索隱按:“《紀年》‘粵子無顓薨後十年,楚伐徐州’,無楚敗越殺無強之語。”〔8〕《紀年》僅記楚伐徐州壹事,而無敗越殺無強壹事。敗越殺無強與伐徐州相較,似乎前者並非比後者影響更小, 《紀年》不記,難以理解。其二,齊威王使臣說越王時,兩人的對話中許多地方與威王時形勢不符,而與其後懷王時相符,清人黃以周、今人楊寬均註意到了這個問題。其三,楚威王、懷王之後直至六國歸秦,越國(越事) 屢屢出現在相關史料中。
故此,關於越亡國的時間較有影響觀點的有楚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 年) 與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 年) 兩種。筆者認為要搞清越亡國的具體時間,首先要弄清滅國之“滅”何以界定。《史記·楚世家》提到楚滅國之“滅”凡十五,所滅之國有鄧、英、夔、江、六、蓼、庸、舒、陳、唐、頓、胡、蔡、杞、莒,除了陳外(陳是先滅後復再滅) 都是壹滅而國不存,此後再無該國出現。《墨子·非攻下》描述滅國者對被滅者是“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墮其城郭,以湮其溝池,攘殺其牲拴,燔燎其祖廟,勁殺其萬民,覆其老弱,遷其重器。”〔9〕這裏“燔燎其祖廟”與“遷其重器”,筆者認為是滅國之“滅”的壹個重要標誌。楚國曾降服許多小國,其中有些是降而不“滅”,不滅在很大程度即體現在保留其族廟重器上。越壹說乃禹之苗裔,世為禹守冢於會稽,故會稽是越族廟重器所在地,雖勾踐曾遷都於瑯邪、翳回遷於吳故都,然會稽之發源地、根據地地位始終未變。因此,會稽不破而越滅之說,恐難成立。《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10〕會稽置郡,可見越君降秦是在會稽被破之後,因此越國之滅當在此時。
那麽,對於《勾踐世家》的那段記載又作何解釋呢? 筆者認為這是太史公誤將三個不同時代的事件混而為壹。
壹是楚威王伐徐州。此是戰國史上壹重大事件, 《戰國策》《史記》中相關記載多處。《齊策壹》:“楚威王戰勝於徐州,欲逐嬰子於齊。”〔11〕《魏策壹》:“齊魏約而伐楚,魏以董慶為質於齊。楚攻齊,大敗之,而魏弗救。田嬰怒,將殺董慶。”〔12〕《魏策二》:“齊魏戰於馬陵?田嬰不聽,遂內魏王,而與之並朝齊侯再三?楚王怒,自將而伐齊,趙應之,大敗於徐州。”〔13〕《秦策四》:“郢威王聞之,寢不寐,食不飽,帥天下百姓,以與申縛遇於泗水之上,而大敗申縛。”〔14〕《楚世家》:“(威王) 七年,齊孟嘗君父田嬰欺楚,楚威王伐齊,敗之於徐州。”〔15〕《田敬仲完世家》:“明年(齊宣王九年,此當誤) ,與魏襄王會徐州,諸侯相王也。十年(齊宣王十年,並誤) ,楚圍我徐州。”〔16〕《孟嘗君列傳》:“齊宣王與魏襄王(此誤,當為齊威王與魏惠王) 會徐州而相王也。楚威王聞之,怒田嬰。明年,楚伐敗齊師於徐州,而使人逐田嬰。”〔17〕
楚威王伐徐州事於楚威王七年即公元前333 年。由以上所引,我們可知此事的大致始末是:齊威王與魏惠王在齊徐州相王,楚威王聽聞,大怒,遂發兵伐徐州,大敗齊將申縛。《勾踐世家》索隱按:“《紀年》:‘粵子無顓薨後十年,楚伐徐州’,無楚敗越殺無強之語。”非是《紀年》遺記“楚殺無強”,實是此次楚威王伐徐州與越無強無幹。
二是楚懷王殺無強、郡江東。楊寬先生《楚懷王滅越設郡江東考》《關於越國滅亡年代的再商討》兩文對此曾做過十分精到的論述,認為《勾踐世家》所載楚威王敗越實是楚懷王滅越之誤,齊使與越王對話中的國際形勢非威王而實是懷王時。〔18〕《紀年》《國策》《史記》載楚懷王時越楚史事多處。《六國年表》:“楚懷王十年,城廣陵。”〔19〕楚懷王十年為公元前319 年,廣陵位於今江蘇揚州。《楚策三》:“五國伐秦?杜赫謂昭陽曰:‘ ?魏折而入於齊、秦,子何以救之? 東有越累,北無晉,而交未定於齊、秦,是孤楚也。”〔20〕五國伐秦事於公元前318 年,楚懷王十壹年。《水經·河水註》引《紀年》:“魏襄王七年?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焉。”〔21〕此為公元前312 年,楚懷王十七年。《楚策壹》:楚懷王十八年,張儀說楚王曰:“且大王嘗與吳人五戰三勝而亡之,陳卒盡矣。”〔22〕楚懷王十八年為公元前311年。《張儀列傳》亦與之同載。《楚世家》: (懷王) 二十六年(實為二十三年之誤) 齊王書說楚王:“ ?王取武關、蜀、漢之地,私吳、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韓、魏割上黨,西薄函谷,則楚之強百萬也?”懷王猶豫不決,昭雎說懷王:“王雖東取地於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地於秦,而後足以刷恥於諸侯?”〔23〕楚懷王二十三年為公元前306 年。《甘茂列傳》:“楚懷王新與秦合婚而歡?(範 對懷王) :‘ ?且王前嘗用召滑於越,而內行章義之難,越國亂,故楚南塞厲門而郡江東。計王之攻所以能如此者, 越國亂而楚治也。?”〔24〕《楚策壹》亦載範環對楚王:“且王嘗用(召) 滑於越,而內句章,昧之難,越亂,故楚南察瀨湖而野江東。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亂而楚治也。”〔25〕《楚世家》:“(懷王) 二十四年,背齊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賂於楚。楚往迎婦。”〔26〕蓋範 對懷王事於懷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305 年。
由以上所引,我們可以知。壹是從懷王城廣陵、杜赫言楚“有越累”及越獻物資於魏來看,越王翳於公元前397 年遷都於吳後,越至少在公元前319、318 年據有廣陵以南大片土地,具有相當實力,尚能牽制楚,並主動聯魏抗楚。二是惱於越對楚的拖累及越聯魏抗楚,楚懷王於公元前311 年對越有過攻伐,“五戰三勝而亡之”,此處“亡”不是“滅亡”之“亡”而應是“逃亡”之“亡”;楚雖令越“逃亡”,自身也損失慘重———“陣卒盡矣”。三是從伐越損失慘重中吸取教訓,懷王遂派召滑於越,從內部擾亂敵人,再尋有利時機施以外部打擊。越伐齊,齊唆使越伐楚。懷王見時機成熟,遂於公元前306 年壹舉破越,殺越王無強,逼越南移,占領越北部土地,置郡江東。四J 可能在破越殺無強後,楚懷王伐齊徐州,報齊唆越伐楚之仇。
二
公元前306 年楚懷王殺無強郡江東後,越並非是從此朝服於楚,越仍屢見於史籍。
《韓非子·喻老》:“楚莊王欲伐越,莊(杜) 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杜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裏,此兵之弱也。莊躋為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27〕此處“莊王”誤,蒙文通考之“莊躋之起又懷王二十八年以後事也。楚懷王止三十年,楚欲伐越在莊躋之後,此楚王自不得為春秋時之莊王,疑亦不得為懷王,而當為頃襄王。”〔28〕莊躋起義於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 年) ,入滇於楚頃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 年) ,則《喻老》所記之事當以公元前301 年、公元前279 年為上下限。
《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且天下偏用兵矣,齊、燕,戰而趙氏兼中山,秦、楚戰韓、魏不休,而宋、越專用其兵。此十國者,皆以相敵為意,而獨舉心於齊者,何也?”〔29〕公元前296 年趙滅中山,齊閔王亡於公元前284 年,故蘇秦說此番話的時間當在公元前296 年至公元前284 年之間。其時,越尚能“專用其兵”。《楚世家》:頃襄王十八年,有善射者對頃襄王:“ ?北遊目於燕之遼東而南登望於越之會稽,此再發之樂也。?”〔30〕頃襄王十八年為公元前281 年,此時越據守於東南故土會稽。《越絕書·記吳地傳》:“越王勾踐徙瑯琊,凡二百四十年,楚考烈王並越於瑯琊。後四十年,秦並楚。”〔31〕同書《記地傳》:“楚威王滅無強。無強子之侯,竊自立為君長。之侯子尊,時君長。尊子親,失眾,楚伐之,走南山。”〔32〕勾踐於公元前473 年滅吳,考烈王元年為公元前262 年,從越徙都瑯琊至楚考烈王伐親,其間正相差二百余年。
由以上所引我們可知楚懷王殺無強郡江東之後,越人勢力並未完全消失。陳偉認為在楚懷王郡江東後不久,江東可能又被越人所得。〔33〕參以《韓非子·喻老》和《齊策五》等所載來看,此說是有道理的:越可能在懷王末年乘楚內亂而有所活動,懷王或頃襄王曾欲再次伐越,但苦於實力不支而作罷;楚頃襄王時期,越以會稽為據點, “專用其兵”,仍是楚欲剪滅的對象之壹;楚考烈王時期, “楚復強”,楚乘越君“失眾”之機,再次伐越,逼越君龜縮於會稽山(南山) 。
楚考烈王是楚末期較有作為的君主,在其當政期間滅郯、邳、小邾、邾、費、魯等國〔34〕,故《春申君列傳》曰:“當是時,楚復強。”〔35〕《魯世家》載:“(頃公) 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二十四年,楚考烈王滅魯。”〔36〕魯頃公十九年為公元前261 年(楚考烈王二年) 。又《春申君列傳》載考烈王元年賜春申君淮北地十二縣,十五年後又封之於江東,春申君遂以吳墟為都邑築城。可見,楚懷、頃襄王時期,楚壹直據有淮北之地,故考烈王元年方能將之封予春申君;而江東之地(吳故地) 雖在懷王二十三年楚壹度從越手取得,但不久越又乘楚亂而奪回。楚考烈王時期(可能在楚伐魯徐州、滅魯後不久) 楚又乘越內部矛盾而伐越,復取江東之地。
楚越在江東吳故地的爭奪是異常激烈的,以致吳故都破壞成墟。《越絕書·記吳地傳》雲越君親“失眾”,推測當時越統治集團內部可能出現很大的分歧,楚破越後,越君集團據保於會稽山,其他勢力集團則“以此散,諸侯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有的還“服朝於楚”,當然還有的繼續與楚對抗, 《後漢書·郡國誌·吳郡》“安”縣下註引《越絕書》:“有西岑冢,越王孫開所立,以備春申君,使其子守之,子死,遂葬城中。”〔37〕是其時越王孫開還在安地拒抗春申君。
戰國末期,楚考烈王之所以能滅郯、邳等國並破越奪江東,是因為於內有春申君為相,更重要的是,於外強秦此時正忙於攻三晉,無暇攻楚,是以楚能騰出手來,在江淮、江東等地大肆滅國擴土。等秦相繼於公元前230 年滅韓、公元前228 年破趙軍虜趙王、公元前225 滅魏後,楚也於公元前223 年亡於強秦。秦將王翦入壽春亡楚後,旋即定江南,降越君滅越,置會稽郡。
三
《勾踐世家》所載“威王殺無強滅越”的貽誤,使得後人對越後期歷史特別是越亡國時間問題的理解產生分歧。通過以上對各種史料的綜合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二)《勾踐世家》記“威王殺無強滅越”壹事,是為太史公將楚威王伐齊徐州、楚懷王殺無強郡江東、楚考烈王取魯徐州伐越三世史事混而為壹:公元前333 年,楚威王因怒齊魏徐州相王而興兵伐齊徐州,乃是戰國時期著名事件;公元前306 年楚懷王在先前派召滑從內部擾亂越的情況下,乘齊唆越伐楚之機,壹舉殺無強而郡江東,後可能旋即伐齊徐州;公元前261 年楚考烈王取魯徐州後,再乘越內訌之機伐越,使越君親“走南山”。可能是三世楚均攻伐過徐州,加上史料之闕如,故太史公誤將三事壹並歸於名噪壹時的楚威王名下。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勾踐之後的越國歷史輪廓如下。
前465 年,勾踐卒,子 與(鹿郢) 立。
前459 年, 與卒,子不壽(盲姑) 立。
前449 年,不壽被殺,子朱勾(翁) 立。
前415 年,朱勾滅滕。
前414 年,朱勾滅郯。
前412 年,朱勾卒,子翳(授) 立。
前405 年,翳滅繒
前397 年,翳遷都於吳。
前376 年,七月,太子諸咎殺翳;十月,越人殺諸咎;吳人立孚錯枝為君。
前375 年,大夫寺區平定越亂,立無余之為君。
前364 年,大夫寺區弟殺無余之。
前3632361 年,越三年無君。
前360 年,越人強立無顓(之侯、王子搜) 為君。
前343 年,無顓卒,無強立。
前333 年,楚威王伐徐州,時無顓死後十年。
前319 年,越為楚“累”,楚懷王城廣陵以拒越。
前312 年,四月,越派公師隅獻舟箭於魏。
前311 年,楚懷王伐越, “五戰三勝而亡之”,然楚亦損失慘重,懷王遂派召滑於越。
前306 年,越伐齊,齊唆使越轉攻楚;楚懷王乘機伐越,殺無強,取而郡江東;越暫退據會稽。
約前301 年-前261 年,楚莊躋起義後,越乘楚亂而反攻,復取江東之地;其時越“專用其兵”,仍對楚構成威脅,是楚欲剪滅的對象之壹。
約前261 年2前248 年,考烈王於前261 年取魯徐州,不久,乘越君親與其他勢力集團不合再度伐越;越君親退保於會稽山,其他勢力集團則“以此散,諸侯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有的臣於楚, 有的繼續與楚對抗。
前222 年,秦王翦滅楚後,破會稽,降越君,置會稽郡。
參考文獻:
〔1〕〔18〕楊寬. 關於越國滅亡年代的再商討〔A〕. 楊寬古史論文選集〔C〕.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78. 294.
〔2〕李學勤. 關於楚滅越的年代〔J〕. 江漢論壇,1985 , (7) :56 - 58.
〔3〕〔33〕陳偉. 關於楚、越戰爭的幾個問題———與楊寬等先生商榷〔J〕. 江漢論壇,1993 , (4) :54 - 58.
〔4〕〔28〕蒙文通. 越史叢考〔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0. 40.
〔5〕〔34〕何浩. 楚滅國研究〔M〕. 武漢:武漢出版社,1989. 304. 311.
(6〕劉亦冰. 越王世系考辨〔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社版) ,2001 , (6) :47 - 49.
〔7〕〔8〕〔10〕〔15〕〔16〕〔17〕〔19〕〔23〕〔24〕〔26〕〔30〕〔35〕〔36〕司馬遷(漢) . 史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59. 1748. 1751. 234. 1721. 1894. 2351. 731. 1725 - 1726. 2317 - 2318. 1727. 1730. 2395. 1547.
〔9〕孫詒讓(清) . 墨子間詁〔M〕. 北京:中華書局,1986. 130 - 131.
〔11〕〔12〕〔13〕〔14〕〔20〕〔22〕〔25〕〔29〕劉向(西漢) 集錄. 戰國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01. 796. 835 - 837. 259. 545 -546. 506. 498. 431.
〔21〕方詩銘,王修齡.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89.
〔27〕王先慎(清) . 韓非子集解〔M〕. 北京:中華書局,1998. 168 - 169.
(31〕〔32〕袁康,吳平(東漢) . 越絕書〔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9 ,58.
〔37〕範曄(宋) 撰,李賢(唐) 等註. 後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5. 3489 - 3490.
怎麽樣,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