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ì chōng
2 英文參考Qìchōng ST30 [中國針灸學詞典]
qìchōng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30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30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氣沖:1.經穴名;2.經外奇穴名;3.奇穴氣中別名。
4 經穴名·氣沖 穴位 氣沖 漢語拼音 Qichong 羅馬拼音 Chichung 美國英譯名 Rushing Energy 各國
代
號 中國 ST30 日本 30 法
國 莫蘭特氏 E30 富耶氏 E30 德國 M30 英國 S30 美國 St30
氣沖為經穴名(Qìchōng ST30)[1]。出《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出《針灸甲乙經》。別名氣街[2]。屬足陽明胃經[1]。氣沖是足陽明胃經、沖脈的交會穴,是沖脈的起點。氣指經氣,沖指沖要,穴在氣街部位,當沖脈起始部,為經氣之要道,故名氣沖[1]。主治少腹痛,疝氣,腹股溝疼痛,偏墜,睪丸腫痛,小便淋瀝,遺精,陽痿,小腹滿痛,腰痛控睪,睪丸炎, *** 中痛,陰腫,奔豚, *** 腫痛,淋瀝,癃閉,月經不調,帶下,難產,崩漏,經閉,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不孕癥,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4.1 氣沖的別名氣街(《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羊矢(《針灸學》(南京))。
4.2 特異性足陽明胃經、沖脈的交會穴。
4.3 出處《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下挾臍,入氣街中。《針灸甲乙經》:氣沖,在歸來下,鼠鼷上壹寸,動脈應手。
4.4 穴名解氣指經氣,沖指沖要,穴在氣街部位,當沖脈起始部,為經氣之要道,故名氣沖[1]。
氣,此處指下腹阻脹之氣。沖,指沖動、上沖,亦有交通要道之義。本穴居歸來穴之下,為腹氣出入沖要,故名“氣沖”。《黃帝內經素問》稱為“氣街”。《黃帝內經靈樞·街氣》:“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內經·動輸》載:“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此穴在鼠鼷部的股動脈搏動處,屬“四街”之壹,為氣血運行的重要通道。[3]
人當呼氣時,腹氣由歸來下降:吸氣時,腹氣由本穴上沖,與歸來成橐龠之用。歸來居本穴之上,其作用為鎮墜下降,本穴居歸來之下,其作用為擎舉上沖,故名“氣沖”。[3]
沖脈起於本穴,故名之[3]。
4.5 所屬部位下腹[4]
4.6 氣沖穴的定位標準定位:氣沖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5][6]。
氣沖位於腹部,臍下5寸旁開2寸處(《針灸甲乙經》、《黃帝內經素問·刺熱篇》王冰註)[2]。
壹說氣沖“去腹中行當各三寸”(《針灸資生經》)[2]。
氣沖在腹股溝區,恥骨聯合上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動脈搏動處。仰臥取穴[1]。
氣沖穴位置,《針灸甲乙經》載:“在歸來下,鼠鼷上壹寸,動脈應手。”《備急千金要方》謂:“在歸來下壹寸,鼠鼷上壹寸。”《黃帝內經素問·刺熱篇》王冰註謂:“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同身寸之壹寸動脈應手。”其與腹正中線距離有2寸(《針灸甲乙經》)和3寸(《針灸資生經》)二說[2]。今從《針灸甲乙經》和《黃帝內經素問》王冰註定位[2]。
氣沖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氣沖穴的位置
氣沖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氣沖穴的位置(肌肉)
氣沖穴的位置(內臟)
4.7 氣沖穴的取法仰臥位,在天樞穴下5寸,曲骨穴(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氣沖在腹股溝區,恥骨聯合上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動脈搏動處。仰臥取穴[1]。
仰臥位,當恥骨聯合上緣中點、中線旁開2寸處,動脈搏動處取穴[7]。
快速取穴:仰臥,從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水平旁開3橫指處即是[8]。
特效 *** :以食指指腹揉按,每日早晚各揉按1~3分鐘,可治療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痿、陰腫等癥[8]。
4.8 氣沖穴穴位解剖氣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層)。皮膚由髂腹下神經的皮支分布。在皮下筋膜內的脂性層和膜性層之間,除有上述皮神經外,還有腹壁淺動、靜脈。針經血管內側,穿腹外斜肌腱膜,進經腹內斜肌和腹橫肌,或經該二肌下緣,刺入腹股溝管的內容(男性為精索,女性為子宮圓韌帶)。該處為腹前下壁薄弱部分。
4.8.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1]。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弓狀緣[6]。
4.8.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和腹壁淺動、靜脈分布;深層有腹壁下動脈經過;內下方有精索(男)或子宮圓韌帶(女)經過[6]。
布有髂腹股溝神經;並有腹壁淺動、靜脈通過,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2]。
4.9 氣沖穴的功效與作用調經血,舒宗筋,理氣止痛。
氣沖有舒宗筋、理厥氣、調膀胱、和營血的作用[1]。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載有:“胃為水谷之海,其俞上在氣街,下至三裏。”此穴在氣街之處,為氣之出路,言其下行沖過肝脾二經,方達三裏:同時又與沖脈並行,主治疝氣奔豚、妊娠子氣上沖攻心。本穴能治呃逆,呃逆不止,即氣上沖也,治之最效。[3]
4.10 氣沖穴主治病證氣沖穴主治少腹痛,疝氣,腹股溝疼痛,偏墜,睪丸腫痛,小便淋瀝,遺精,陽痿,小腹滿痛,腰痛控睪,睪丸炎, *** 中痛,陰腫,奔豚, *** 腫痛,淋瀝,癃閉,月經不調,帶下,難產,崩漏,經閉,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不孕癥,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氣沖穴主治少腹痛、疝氣、腹股溝疼痛[6]。
氣沖主治疝氣,偏墜,睪丸腫痛,小便淋瀝,月經不調,帶下,難產,遺精,陽痿等[2]。
氣沖主治少腹、前陰等疾患:如小腹滿痛、腰痛控睪、奔豚、疝氣、 *** 腫痛、陽痿、淋瀝、癃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經閉、不孕、難產、胞衣不下等。
現代又多用氣沖治療附件炎、子宮內膜炎、睪丸炎等[1]。
氣沖穴主治月經不調,不孕,陽痿, *** 中痛,陰腫,睪丸痛;腹痛,疝氣[7]。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睪丸炎,疝氣;
婦產科系統疾病:痛經,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不孕癥。
4.11 刺灸法氣沖穴所處位置,男子約當精索、女子約為子宮圓韌帶處,且靠近動脈,故宜慎刺少灸[1]。
4.11.1 刺法直刺0.8~1.2寸[6]。
壹般直刺0.5~1.0寸[1][2][7],局部重脹[7]。
向外陰方向斜刺1~2寸,局部有酸脹感並向生殖器擴散[7]。
註意:針刺不宜過深[7]。
4.11.2 灸法艾條灸5~10分鐘[2]。
艾炷灸3~5壯;艾卷灸5~10分鐘[1]。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4.12 氣沖穴的配伍氣沖配曲泉、太沖,有溫經理氣的作用,治疝氣[7]。
氣沖配三陰交、關元,治婦科病證[7]。
4.13 文獻摘要《黃帝內經素問》:刺氣街,中脈,備不出為腫鼠仆。
《黃帝內經靈樞·雜病》: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已刺按之,立已。
《針灸甲乙經》:腰痛控睪,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氣街。脫肛,下利氣街主之。婦人無子及少腹痛,刺氣沖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腹中滿熱,淋閉不得尿。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炷如大麥,禁不可針。
4.14 研究進展據報道,選用雙側外陵透氣沖、三陰交,切口旁針麻,用於輸卵管結紮術[1]。
5 經外奇穴名·氣沖氣沖為經外奇穴名[1]。出《備急千金要方》。又稱氣堂[1]。位於頸正中線,當甲狀軟骨切跡與胸骨柄頸上切跡連線之中點處。主治咳嗽、氣喘等
5.1 氣沖穴的定位經外奇穴·氣沖位於頸正中線,當甲狀軟骨切跡與胸骨柄頸上切跡連線之中點處[1]。
5.2 氣沖穴主治病證經外奇穴·氣沖主治咳嗽、氣喘等[1]。
5.3 刺灸法針刺0.2~0.3寸;可灸[1]。
6 經外奇穴氣中的別名·氣沖氣沖為經外奇穴氣中的別名[2]。出《醫學綱目》。《醫學綱目》:“氣沖在氣海旁壹寸半。”氣中亦稱氣沖[9]。
6.1 位置氣中位於臍下1.5寸,腹中線旁開1.5寸處,左右計2穴[10]。
氣中位於臍下1.5寸,再旁開腹正中線1.5寸處[9]。
6.2 功能主治氣中主治腹痛腸鳴、婦人血弱氣喘等[10]。
氣中主治婦人血弱氣喘,腹痛腸鳴[9]。
6.3 刺灸法 6.3.1 刺法壹般直刺1.0~2.0寸[10][9]。
6.3.2 灸法可灸[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