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後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的生活.
相傳,壹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妳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妳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壹根苗說:”妳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註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麽,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麽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壹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壹樣的道理,知識是壹點壹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壹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壹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壹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壹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麽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B. 陶淵明的小故事有哪些
陶淵明辭官還鄉——不為五鬥米折腰
陶淵明早年沒有做官,二十九歲時,因其親人衰老、家境貧困的緣故,他出仕做祭酒。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陶侃像沒過幾天就辭職不幹了。州裏又召他做主簿,他也是“辭不就”,自此在柴桑過起了自給自足的隱居生活。七年之後,陶淵明又出任桓玄鎮軍的參軍。母親去世後,他辭官奔喪,守制兩年。
有壹次,他對朋友說:“我想過恬淡的生活,現在我出去做官,是為了隱居積攢壹些衣食之資,不知可以嗎?”當權者聽說後,馬上派他去做了彭澤縣令。縣裏撥給他的幾畝公田,他全部用來種植了釀酒用的秫谷,說:“能讓我每天有酒喝就足夠了!”妻子不同意,於是他便拿出壹半的土地種植粳稻米,另外壹半則種植秫谷。
陶淵明當上彭澤縣令之後沒多長時間,有壹天,潯陽郡郡守派壹個督郵到縣裏視察,縣吏告訴他:“您應該穿好衣服,束好衣帶前去拜見。”陶淵明聽後,嘆了口氣說:“我豈能為了五鬥米,就向那些鄉裏小兒卑躬屈膝?”當天就辭去了彭澤縣令這個官職,返回故裏。
陶淵明只當了八十五天的彭澤縣令,從此就沒有再做過官,從此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隱居生活。
C. 陶淵明的故事 5個小故事
1,葛巾漉酒
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2,無弦琴
陶淵明有壹張不加裝飾的琴,這琴沒有琴弦,每逢飲酒聚會的時候,便撫弄壹番,來表達其中意趣。
3,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壹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壹會,陶淵明望見壹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壹番,大醉而歸。
4,量革履
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5,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壹起喝酒。陶淵明若先於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妳離開吧。”淵明的率真就在此處。
(3)陶潛故事擴展閱讀: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註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註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
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註重情感的自由抒發,註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壹種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D. 關於陶淵明的故事
相傳,壹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妳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妳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壹根苗說:”妳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註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麽,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麽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壹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壹樣的道理,知識是壹點壹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壹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壹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壹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壹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麽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E. 陶淵明的小故事。。越簡短越好
1、葛巾漉酒
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2、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壹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壹會,陶淵明望見壹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壹番,大醉而歸。
3、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壹起喝酒。陶淵明若先於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妳離開吧。”淵明的率真就在此處。
(5)陶潛故事擴展閱讀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誌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為壹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壹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汙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註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註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註重情感的自由抒發,註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壹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F. 陶淵明的名人故事
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後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的生活。相傳有壹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妳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妳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壹根苗說:“妳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註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麽,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麽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壹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壹樣的道理,知識是壹點壹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壹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壹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那它究竟是哪壹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壹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麽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6)陶潛故事擴展閱讀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就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誌。
從此“躬耕自資”,直至六十三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辭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計12篇。
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麽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誌難騁的滿腔憤懣。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壹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
G. 關於陶淵明的簡介和小故事(15個左右)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壹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故事:
1、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去做了隱士,到了晚年,他生活的很貧困。
檀道濟時任江州刺史探望陶淵明,此時陶淵明已經又餓又病好多天,檀道濟勸他道:“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忍,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淵明答道:“潛也何敢望賢,誌不及也。”
陶淵明辭官回鄉22年,壹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固窮守節,老而益堅。
2、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3、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壹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壹會,陶淵明望見壹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壹番,大醉而歸。
4、陶淵明平生好酒,最喜歡把別人拉到自己家裏喝酒,壹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覺去了,您請自便吧。
5、在做彭澤令時,他看不慣當時督郵的作派,很幹脆的來了壹句“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之後憤然辭官歸隱,結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沒有復出過。
6、相傳,陶淵明棄官後隱居於廬山下,每日自耕自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鑿井而飲。過著悠閑的田園生活。
這個時候陶淵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種田是把好手,糧食年年豐收,因此陶淵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閑暇時,他就和壹幫朋友到兩裏外的廬山南麓虎爪崖下飲酒作樂。
7、有壹年重陽佳節,他(陶淵明)在家裏東邊的籬笆下正欣賞著菊花,彈琴唱歌時,突破間酒癮大發,但遺憾的是家裏沒有準備酒過節,只好慢慢地走在菊花叢中,並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籬笆旁惆悵。
突然間擡頭壹看,看見壹個身著白色衣服的人,帶了酒來,壹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送酒使者。原來朝廷屢次要徵召陶淵明作官,他都不答應,王弘想要結識他,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
這次陶淵明見酒大喜,立即打開酒壇,在花叢中暢飲,酒醉詩興大發,吟出了《九月閑居》這壹首名詩。
8、陶淵明二十歲時就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這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先後擔任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
東晉年間,權臣恒玄發動叛變戰爭,陶淵明身先士卒加入到平叛戰爭中去。在此次戰役中,巧妙的運用計謀平定了戰爭,為此立下了妳大功。劉裕非常賞識他,給他加封官職。
此戰役勝利後,劉裕的私利望欲迅速膨脹,引起了陶淵明的不滿。為此陶淵明果斷的離開他另尋高就。
9、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10、相傳,壹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妳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妳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壹根苗說:”妳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註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麽,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麽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壹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壹樣的道理,知識是壹點壹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11、陶淵明當了彭澤縣令後,就命令手下人在縣裏的公田全部種粘稻,以便用來釀酒。他說:“這下我就可以常常因酒而醉。”可是他妻子壹定要種粳稻,後來就只好種壹百五十畝粘稻,五十畝粳稻。
12、陶淵明迷上了菊花,在東園辟了個花圃,專門用來栽培菊花。凡經過淵明親手蒔弄過的菊花,株株壯健,枝枝挺撥,花色艷麗。
更奇妙的是壹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長,秋季開花,而淵明的菊圃之中,幾乎壹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開,壹茬接著壹茬,可以說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
每當秋風壹起,東園中的菊花競相開放,花朵黃白相間,青紅錯雜,引得滿園蜂蝶紛飛。壹些傾慕者又給淵明加了壹個雅號,尊稱他為“菊仙”,也有人暗地裏稱他為“菊癡”。
13、。淵明從小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而且性格沈穩,遇事不慌,雙親視為掌上明珠,親自對他加以指導,在八、九歲時,就已能誦讀詩書,通曉《論語》。
晉廢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淵明6歲時,父親陶敏被征西大將軍桓溫辟為掾屬,他和妹妹就跟隨父母來到桓溫征西府駐地姑孰(今安徽省當塗),後來又遷往父親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讀書習武,過了壹段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14、陶淵明在少年時代就“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強不息,終於建立功勛,成為國家棟梁的事例來勉勵自己,暗自發奮,努力學習。
每日清晨,雞鳴即起,習武練劍,晚上則常常秉燭夜讀,直到夜半之時。到了十七八歲,已是文韜武略,多所通曉。
15、陶淵明年輕的時候,曾經在自己住的房子前邊栽了五棵柳樹。他經常在柳蔭下讀書,讀到高興的地方,連飯也忘了吃。遇到使人憂愁的事,他就借酒澆愁。
家裏窮,沒錢買酒,那也不要緊,自有好友相送。於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壹覺,醒來,散散步,圍著院子轉圈兒。他的院子是什麽樣的啊?殘墻斷壁,處處長滿了野草,綠生生的壹片,草地上灑滿了金色的陽光。
微風習習,掀起了他那破舊的衣衫。肚子餓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鍋,鍋裏面也是空的。雖然莊院殘破,並且經常挨餓,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H. 陶淵明的小故事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其母是孟嘉的女兒,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即其父母是表兄妹。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言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陶淵明&
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逯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裏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壹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論語》,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誌遠四海”和“性本愛丘山 [4]”的兩種不同的誌趣。 [5]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程連歐國畫作品)
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誌,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裏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遊,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 [2])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I. 陶淵明淡泊名利的事例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裏的小官,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壹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壹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
陶淵明最後壹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壹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壹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壹次,縣裏派督郵來了解情況。
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壹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鬥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家夥獻殷勤。”
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此後,他壹面讀書為文,壹面參加農業勞動。
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9)陶潛故事擴展閱讀:
陶淵明生平: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又叫做陶潛,他的字是元亮,他為自己取的號是“五柳先生”。陶淵明的早年生活比較貧苦,雖然父親還算有錢,但是在父親死後便家道中落。
之後壹直在為了生計奔波。陶淵明在二十歲的時候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但是在他的官宦生涯中,陶淵明壹直走走停停,經常辭職回家壹段時間,再復出。
這可能和他性格中的儒道兩家的思想有關。陶淵明自幼喜愛讀書,儒學經典與道家珍藏他都喜歡看,因此他的思想中也有著揮之不去的儒道兩家的痕跡。
既想為官壹方,又想回家隱居,因此他的仕途也壹直是走走停停的。直到在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了彭澤令的官職之後,終於將對官場的失望轉換到實際行動之中。
僅僅接過官職八十多天,陶淵明便辭職不幹了,之後也再沒有擔任過任何官職。所有末代的朝廷都是十分黑暗的,陶淵明便是看穿了這種黑暗,明白體制內的人們早已腐朽得不可救藥。
他不願也像這些人壹樣隨波逐流,他不願為了五鬥米而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在陶淵明的隱居期間,有許多人勸他出世做官,但都被他壹壹拒絕了。
這個時候的陶淵明已經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於是做下的決定便再也不隨意更改。後人談起陶淵明,多是以高潔、隱逸之詞形容,這也是他自身所追求的境界。
陶淵明去世後,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下《陶征士誄》,給了他壹個“靖節”的謚號。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壹生的品格和氣節,但對他的文學成就,卻沒有充分肯定。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幾十年裏,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蕭統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
《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壹部,意義十分重大。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贊“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
J. 求關於陶淵明的三個故事
那壹年,已過不惑之年的陶淵明再次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壹天,碰到督郵來檢查公務。督郵劉雲兇狠貪婪,向轄縣索要賄賂,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縣吏說:“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鬥俸祿,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說完,掛冠而去,辭職歸鄉。此後,他壹面讀書,壹面躬耕隴畝。
出處:《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
釋義 五鬥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陶淵明與菊花: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可以說是和菊花有不解之緣。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最有名的像他的《飲酒》詩裏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有“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菊花對於陶淵明,是壹種人格的化身。詩人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誌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壹起,以致後人將菊花視為君子之節、逸士之操的象征。
陋室銘:“陶淵明獨愛菊。”
桃花源記: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紛的環境裏,中年以後他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深刻的了解,對人民的願望有切身的體會,於是構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裏,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
陶淵明虛構這個故事表現了對田園美好社會的向往。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因此在這篇文章裏,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要尋找它就只能飄然高舉,《桃花源詩》最後說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就是這個意思。不過這也僅僅是意願而已,誰辦得到呢?由此看來,劉子驥之後而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