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秦始皇統壹六國後第壹件事就是封禪泰山?

為什麽秦始皇統壹六國後第壹件事就是封禪泰山?

秦始皇統壹六國建立秦王朝後,從公元前219年開始東巡,第壹件事就是封禪泰山。

泰山位於我國東部,山體雄偉壯觀、景色秀麗。古代神話傳說中,開天辟地的英雄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

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嶽之長”。

我國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因其氣勢之磅礴為五嶽之首,所以在遠古時期就有“泰山封禪”之說。

封禪的本義是異姓為王,新天子答謝天帝,兼向臣下表明自己是“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者”,即昭顯權力的正當性。這種典禮是遠古時代活動在泰山周圍的部落或氏族自然崇拜的原始祭天儀式。

春秋時代,“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的齊桓公欲行封禪之禮,被名相管仲以“祥瑞不現”,即天帝不承認而阻止;魯之季孫氏也曾有泰山之旅,結果被孔子所譏諷,理由是資格不夠。當時封禪泰山,已成為齊魯士人心目中壹統天下的帝王所行的國家大典。也就是說代周而帝的統治者必須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方可得到天帝認可,成為天下新的君主。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史記·封禪書》中又說: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頌秦功業。於是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上下。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掃地而祭,席用葅稭,言其易遵也。”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絀儒生。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顛,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禪於梁父。其禮頗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記也。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由此可知,秦始皇即帝位的第三年,就率文武大臣開始了千裏東封泰山。

那時,秦始皇壹行先到嶧山,在山上立石銘記秦的功業,向齊魯士人明確展示秦朝的千古功勛,表示自己在功業上已具備封禪資格,不至於重蹈齊桓季孫之覆轍。

秦始皇的嶧山之行是其封禪泰山的序曲。之後秦始皇才來到泰山腳下,召集齊魯儒生博士70多人,商議封禪大典的具體儀式。

有的博士告訴秦始皇,所謂“封禪”,就是在泰山頂上祭天,在泰山腳下祭地。前者叫封,後者叫禪。然而又說,帝王上泰山頂上祭天最好不要坐車,非坐車不可,也要用蒲草裹起車輪子,以免輾壞山上的壹草壹木,才表示得出對泰山的敬重。

這顯然只是上古時代祭祀山神或祭天儀式的縮影,與秦始皇利用封禪展示其“席卷天下,包舉宇內”的期望值相差很遠。

秦始皇壹氣之下,不許儒生們參加祭典,自己帶著親信大臣們上了山。沿途不好行車的地方,就砍樹伐草,開山鑿石。他心想:“我倒要看看泰山的神其奈我何?”

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