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5浙江溫州白象塔發現的出版物《佛說觀五守佛經》,經鑒定為北宋(1100 ~ 1103)傅園至崇寧的活字書。這是畢升活字印刷技術最早的歷史見證。
2.元代姚樞(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他的兒子楊谷用活字印刷書籍,這成為朱的小學和最近的思想記錄,和的歷史東萊經典。但陽谷的泥活字是畢升之後宋人改良的,並非畢升中的原始技術。
3.清康熙六年,翟石齊在饒州為官,集磁戶,作《易經》。據專家分析,所謂青瓷(活字),可能是用瓷土燒制的用於制作青瓷的陶瓷活字。
4.1718徐山東泰安人,制作陶器活字,印刷《易經》。他將粘土煆燒,制成活字,用於排版印刷書籍,仍然使用畢升使用的方法。
5.19世紀安徽涇縣的翟金生,因為看了沈括《孟茜筆談》中描述的畢升泥活字技術,產生了用泥活字印刷書籍的想法。他花了30年時間制作了超過65438萬個粘土活字。1844,印成“泥印試印初版”。從那以後,他出版了許多書。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涇縣也發現了幾千個翟金生制作的泥人。這些活字有五種尺寸。他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升發明的可行性,打破了壹些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
6.明代有許多木活字,大多采用宋元傳統技法。明萬歷十四年(1586)《元》、《天下寺余識錄》、嘉靖《碧水群英待題會元》(約1515~1530)均為木活字印刷。
7.在清代,由於政府的支持,木活字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康熙時期流行木活字,大規模印刷木活字書籍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出版。這本書被印刷和雕刻成253,500個棗木活字。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木活字書籍印刷。
8.用金屬材料制作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壹個發展方向。在王鎮之前,人們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用墨水印刷,難以普及。15、16世紀之際,江蘇無錫、蘇州、南京等地流行銅活字。銅活字印刷在清代進入了壹個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是印刷壹萬冊古今圖書的集成。估計使用的銅活字數量為1 ~ 2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