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不愛笑,幽王為了讓她笑,用了各種辦法,褒姒仍然不笑。
周幽王設置了烽火狼煙和大鼓,有敵人來侵犯就點燃烽火。周幽王為了讓褒姒笑,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趕到之後,卻不見有敵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
周幽王任用虢(guó,國)石父做卿,在國中當政,國人都忿忿不平。石父為人奸詐乖巧,善天阿諛奉承,貪圖財利,周幽王卻重用他。
幽王又廢掉了申後和太子。申侯很氣憤,聯合繒(zēng,增)國、犬戎壹起攻打幽王。
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的救兵。諸侯們沒有人再派救兵來。
申侯就把幽王殺死在驪山腳下,俘虜了褒姒,把周的財寶都拿走才離去。
2. 蔡澤者,燕人也,遊學幹諸侯範雎蔡澤列傳翻譯及註釋理解蔡澤者,燕人也,遊學幹諸侯。
去之趙,見逐。之韓、魏,遇奪釜鬲①於途,蔡澤乃西入秦。
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範雎曰:“燕客蔡澤,天下雄俊弘辯智士也,彼壹見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奪君之位。”範雎聞,使人召之。
蔡澤入,則揖範雎,範雎固不快。及見之,又倨。
範雎讓之曰:“子嘗宣言欲代我相秦,寧有之乎?請聞其說!”蔡澤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其卒然亦可願與?”範雎知蔡澤欲困己以說,復謬曰:“何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義之至之,忠之節也。是故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
生而辱,不如死而榮。士固有殺身以成名,惟義之所在,雖死無所恨,何為不可哉!”蔡澤曰:“今商君、吳起、大夫種之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稱三子致功而不見德,豈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豈不期於成全邪!身與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於是範雎稱善。
乃延入生,為上客。 後數日入朝,言於秦昭王。
昭王召見蔡澤,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範雎因謝病請歸相印。
昭王新說蔡澤,遂拜為秦相,東收周室。蔡澤相秦數月,人或惡之,懼誅,乃謝病歸相印。
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卒事始皇帝。為秦使於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於秦。
太史公曰:韓子稱長袖善舞,多錢善賈,信哉是言也!蔡澤等世所謂壹切辯士,然遊說諸侯,至白首無所遇者,非計策之拙,所為說力少也。及羈旅入秦,取秦相,垂功於天下者,固強弱之勢異也。
然士亦有偶合,賢者多如此子,不得盡意,豈要勝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惡能激乎!翻譯蔡澤,燕國人。遊學四方,向所在諸侯求取官位,(都沒有獲得機會。)
到趙國,被驅逐。又前往韓、魏,在路上,所帶行廚炊具又都給別人搶去了,於是蔡澤只好向西到秦國。
蔡澤準備去見秦昭王,就(用計)先派人揚言,用以激怒秦國宰相範雎,說:“燕人蔡澤,是天下見識高超、口辯厲害的智慧之人,他壹拜見秦王,秦王壹定會使妳窘迫而(蔡澤)定會奪取妳的相位。”範雎聽說後,派人召蔡澤來見。
蔡澤進見,卻只長揖之禮而不下拜,本來早就(惹得)範雎不高興。等到接見後,蔡澤的態度又很倨傲放肆,範雎於是責備他說:“妳曾經揚言要取代我做秦國宰相,難道有件事嗎?請允許我聽聽妳的說法!”蔡澤說:“假使像商君、吳起、大夫種那樣的結局,也可以作為祈向的願望嗎?”範雎料到蔡澤故意引用這三人之事,是要用這些說辭來堵住自己的嘴。
於是就詭辯地回答說:“為什麽不可以!像這三人,本來就是仁義的極致,忠誠的標準。因此君子為保持節義可以以身殉難,視死如歸。
活著而受辱沒,還不如為節義死去而榮耀。士人本來就有殺身成名的,只要仁義所在,即使死也無所怨恨,為什麽不可以!”蔡澤說:“商君、吳起、大夫種作為人臣,做得對;但那些君主,卻錯了。
所以,世人稱這三人盡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報,難道羨慕他們那樣不得好報而白死麽!世人建功立業,難道不期望成全嗎!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這是最好的願望。功名可以使後世景仰而性命卻失去的,這就次壹等了;性命雖得茍全,但聲名卻蒙受汙辱,這就是最下的壹等了。”
聽到這裏,範雎稱許蔡澤的話。於是請他入坐,待為上賓。
過後幾天,範雎上朝,把蔡澤的情況向秦昭王作了稟報。秦昭王召見蔡澤,同他談話,大為喜悅,授予他客卿之位。
範雎於是托言有病請昭王允許他歸還相印。秦昭王新寵蔡澤,於是授予蔡澤宰相之位,並在他的輔佐下滅了東周。
蔡澤做了秦相幾個月後,有人說他的壞話,中傷他,蔡澤害怕被殺,於是就拖言有病歸還相印。在秦國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莊鑲王,最後奉事秦始皇。
蔡澤作為秦國使者出使燕國,在燕國三年,就讓太子丹被送入秦國當了人質。 太史公評論說:韓非子稱“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這句話很可信啊。蔡澤等世上的壹切辯士,雖然遊說諸侯,但(大都是)到了頭白也沒有入仕的機會。
這並非他們的計策拙劣,而是因為遊說的力度不大。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遊說力度)強弱形勢本來就不壹樣,憑藉不同罷了。
辯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機會的;天下有很多象蔡澤壹樣的賢能之人,卻沒有遇到好機會,所以就不能盡展他們的才能,(這樣的事)又哪能壹壹數得盡呢!然而,蔡澤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勵自奮呢?。
3. “十五學劍術,遍幹諸侯”的“幹”是什麽意思“十五學劍術,遍幹諸侯”的“幹”是: 幹謁,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出處:唐·李白《與韓荊州書》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於君侯哉!
白話釋義:
我李白是隴西平民,流落在楚地漢水壹帶。十五歲愛好劍術,拜訪了許多地方長官;三十歲文有了成就,屢次拜謁朝廷高官。盡管我身高不滿七尺,而心誌超過萬人。王公大人都贊許我有誌節,講道義。這是我從前的思想和行跡,怎敢不盡情地向您傾訴呢?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與韓荊州書》約作於734年(開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陽(今屬湖北)。韓荊州,即韓朝宗,時任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使。
李白抱負宏大,自稱“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壹”(《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但他不欲經由進士、明經等常規考試進入仕途,而企圖壹朝蒙受帝王賞識,獲得重用。故廣事幹謁,投贈詩文,以表現才能,培養聲名。作此文前,已多次上書和謁見地方長官,又曾入京謀求出路,未果。本文也是幹謁之作,故極稱韓朝宗善於識拔人才,希望獲得接見和稱譽。
文章賞析:
文章在創作上頗具個性。他在漫遊荊州時,聽說荊州長史韓朝宗喜歡推薦有才之士,便寫了這封求薦的信。對於古人而言,盡管這樣做也是正常的,但也總是有求於別人的事情。文氣大體上總是以謙抑為好,就是說自己的優點,也應含蓄壹點。
然而李白這篇求薦書,卻完全將自己放在與對方平等的地位上,毫無掩飾地講述自己的才華。把壹篇求薦文章,寫得文氣縱橫恣肆,氣概淩雲。這同樣反映了李白純真無邪的詩人氣質,決不因求人而有半點委瑣的私意、屈懦的鄙態。
這是因為他相信自己的才華足以用世,而其用世之誌,則在於忠義奮發、以報君國。故求韓薦己,同樣完全是出於壹片公心;而想象韓如能薦己,同樣是出於這壹片公心。兩片公心的相識,兩位賢士的相與,這中間自然不必要有任何世俗的表現。
文章壹開始,便排宕而出,破空而來:“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壹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壹至於此耶?”正如《古文觀止》所評:“欲贊韓荊州,卻借天下談士之言,排宕而出之,便與諛美者異。”
的確,封萬戶不如識韓荊州的贊語,是出於天下談士之口,並非李白私下諛美之辭,可見韓朝宗確有善於賞拔人才的優點,並且已影響極大,盛譽遍天下了。
4. 專諸 文言文翻譯專諸,是吳國堂邑人。伍子胥從楚國流亡到無果,知道了專諸的能力。伍子胥去見吳王僚,跟他說攻打楚國的益處。吳國的公子名字叫光說:“那個伍子胥的爸爸哥哥都是被楚王殺死的,所以他說要攻打楚國是為了報自己的私仇,不是為了吳國的利益。”吳王於是停止了攻打楚國的打算。伍子胥知道公子光要刺殺吳王僚,於是說:“那個公子光有內亂的傾向。”於是把專諸介紹給公子光。公子光的爸爸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餘祭,夷眜,季子劄。諸樊知道季禮賢明所以就沒有立太子,就把王位挨個傳給三個弟弟,這樣最後就能傳給季禮。三個人都傳過以後,輪到季禮了,結果季禮逃走了不願意當國君,所以吳國人立夷眜的孩子僚做國君,公子光說:“按兄弟排,應該是季禮當國君,按兒子排,我才是真正的嫡嗣,我應該做國君。”於是偷偷養門客以謀求當國君。公子光得到了專諸,很好的以門客的待遇待他。九年,楚平王死了。春天時候吳王僚想要利用楚國喪事的機會,命令自己的二弟公子蓋餘、屬庸領兵圍困楚國的灊,讓住在延陵的季禮去晉國,來觀察各個諸侯的動向。楚國發兵斷了吳將的路,吳兵就不能回軍了,公子光說:“現在這麽好的機會不可以錯過!如果不爭取的話,什麽都得不到!而且我是真正的嫡嗣,應該立為國君,就算是季禮回來,也不會廢掉我。”專諸說:“僚可以殺掉了。他的母親老了,孩子很弱小,兩個弟弟還都在被楚軍圍困。現在的形勢吳國外被楚國圍困,內沒有可以獨當壹面的大臣,沒有人能奈何我們。”公子光鄭重的點頭說:“您專諸,就和我自己壹樣。”
嘻嘻……分應該是我的了吧?
補充下後面的那段“
四月丙子,①光伏甲士②於窟室中,③而具酒請王僚。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
門戶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夾立侍,皆持長鈹。④酒既酣,公子光詳為⑤足疾,
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⑥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⑦王
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殺專諸,王人擾亂。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盡滅之,遂自立為王,是為闔閭。闔閭乃封專諸之
子以為上卿。
****************************************************************************
註①索隱註僚之十二年夏也,吳系家以為十三年,非也。左氏經傳唯言“夏四月”,
公羊、谷梁無傳,經更與左氏、吳系家同。此傳稱“丙子”,當有所據,不知出何書。
註②索隱左傳曰“伏甲”,謂甲士也。下文雲“出其伏甲以攻王”。
註③集解徐廣曰:“窟,壹作‘空’。”
註④集解音披。索隱音披,兵器也。劉逵吳都賦註“鈹,兩刃小刀”。
註⑤索隱上音陽,下如字。左傳曰“光偽足疾”,此雲“詳”,詳□偽也。或讀此
“為”字音偽,非也。豈詳偽重言耶?
註⑥集解徐廣曰:“炙,壹作‘炮’。”正義炙,者夜反。
註⑦索隱刺音七賜反。
妳要不給加分這問題不壹定有人能回答出來……
額在找啊,妳要能找到妳不都不用發問了……
語氣那麽猖狂,搞的我都不想給妳找了。
5. 文言文翻譯原:盟所以明信也。宋之盟。向戍欲弭諸侯之兵也。諸侯望信。是以來服。不信、是自棄其所以服諸侯也。州犂言之。而子木棄之。趙孟患之。而叔向安之。晉務德。楚爭先。雖先楚人而書先晉。亦以晉有信耳。
譯:會盟能夠能夠使人相信。宋國的會盟。防守的士兵想要抵擋諸侯的兵。希望諸侯相信。因此前來順服。不相信、是自己放棄自己來順服諸侯。州犂說的話。子木卻不采納。趙孟以之為患。並且叔向怎麽安排。晉務德。楚爭先。即使先楚人先寫給晉。晉也不會相信。
原虢之會。尋宋之盟也。祁午以恥為言。而趙武以信為本。故其相晉國以為盟主。七年中再合諸侯。三合大夫。服齊狄。寧東夏。平秦亂。城淳於。師徒不頓。國家不罷。民無謗讟。諸侯無怨。信之為用大矣哉。
譯虢會。不久宋盟。祁午拿恥作言。但是趙武以遵守信實作本。所以他輔助晉國作盟主。七年裏面圍繞諸侯。三圍大夫。穿壹樣的狄。寧東夏。平復秦國的叛亂。城淳在。師徒不安。國家不罷。民眾沒有不滿的話。諸侯沒有怪罪。信用的作用大啊。
原胡俗恥病死。每病困。輒自刺。鄧訓使醫療之。多愈。莫不感悅。戎俗父母死。恥悲泣。皆騎馬歡呼。至訓卒於官。莫不吼號。或以刀自割曰。鄧使君死。我曹亦俱死耳。其恩信感羌胡如此。不愧鄧禹之子矣。
譯胡人以病死為恥。每當病篤的時候。就自己紮自己。鄧訓派遣醫生醫治他們。大分都痊愈了。(胡人)沒有不感動的。戎俗的父母死了。以悲傷哭泣為恥。都騎馬歡呼。到了鄧訓猝死在任上。沒有不大聲哀號的。或拿來刀自己割自己說。鄧訓死了。我輩也都是死的了。他對羌胡妳這樣的重恩德遵守信義。不愧是鄧禹的子孫啊。
原口不二價。三十余年。女子皆知其名。其言必信、為何如耶。今之經商者。自誇真不二價。童叟無欺。獨不及女子。若遇佼好婦女。輒選其貨以誘之。廉其價以悅之。以視韓伯休。其亦有愧於中否。
譯(韓康買藥)不說兩個價錢。三十多年。連女子都知道他的名字。他的話肯定能使人相信、這是為什麽呢。如今經商的人。(都是)自己誇自己真實,沒有二價。連老人孩子都不欺騙。卻比不上女子。如果遇到美好的婦女。就用他的貨物引誘。降低它的價格來使她開心。再看看韓伯休。看他在其中有什麽愧疚的麽。
原求善賈而沽諸。此經商之常情也。是以龍斷者有之。居奇者有之。價值之增減。視供求之多寡而屢改者有之。此皆信德之未固耳。趙柔訓子壹言。可以為信義通商之殷鑒。
譯想要求得更好的價錢。這是經商的常理。因此,當有人壟斷時。價值就會隨著有增有減。看到供不應求而屢次更改價格的也有。這些都是信用德行沒有固定的。趙柔訓他兒子的壹席話。可以作為互易貨物的信用和道義的借鑒啊
6. [急原文: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余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壹以當士,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譯文:
項羽誅殺了卿子冠軍,名聞於諸侯。就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二萬人渡過漳河,援救鉅鹿。戰鬥稍獲勝利,陳余又來請求增兵。項羽就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船全部沈入水中,把鍋和煮食物的瓦器(炊具)全部砸破,把簡陋的方屋全部燒毀,只帶三天的軍糧,用這來表示全體士兵都堅決拼死戰鬥,沒有壹點後退生還的想法。部隊抵達前線就包圍了王離,與秦軍遭遇,多次交戰,截斷對方甬道,大敗秦軍,殺了蘇角(秦將),俘虜了王離。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這時,楚兵的勇氣和聲威蓋過各路諸侯軍。諸侯軍隊中前來解救鉅鹿之圍的有十多座營壘,沒有誰敢派兵出擊。到楚軍攻擊秦軍時,那些諸侯軍的將領都躲在壁壘上觀戰。楚軍戰士沒有不是用壹個來抵擋十個,楚兵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戰栗顫栗恐懼。與是打敗秦軍以後,項羽召見諸侯將領,他們進入軍營之門時,沒有誰不是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擡頭仰視。項羽從此開始成了諸侯聯軍的統帥,諸侯都隸屬於他。
7. 求文言文的翻譯晉平公問於叔尚曰:“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壹匡天下,不識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尚對曰:“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縫,賓胥無善純緣,桓公知衣而已。
亦其臣之力也。”師曠侍曰:“臣請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斷割之,隰朋善煎熬之,賓胥無善齊和之。
羹以熟矣,奉而進之,而君不食,誰能強之,亦君之力也。” 雜事第四《新序》劉向 管仲言齊桓公曰:“夫墾田刱邑,辟田殖谷,盡地之利,則臣不若寧戚,請置以為田官。
登降揖讓,進退閑習,則臣不若隰朋,請置以為大行。蚤入晏出,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重富貴,不避死亡,則臣不若東郭牙,請置以為諫臣。
決獄折中,不誣無罪,不殺無辜,則臣不若弦寧,請置以為大理。平原廣囿,車不結軌,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若歸,則臣不若王子成甫,請署以為大司馬。
君如欲治國強兵,則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則夷吾在此。”夫管仲能知人,桓公能任賢,所以九合諸侯,壹匡天下,不用兵車,管仲之功也。
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桓公其似之矣。
中國古籍全錄 HTTP:GUJI.ARTX.CN/ 有司請事於齊桓公,桓公曰:“以告仲父。”有司又請,桓公曰:“以告仲父。”
若是者三。在側者曰:“壹則告仲父,二則告仲父,易哉為君。”
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則難,已得仲父,曷為其不易也。”故王者勞於求人,佚於得賢。
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湯文用伊、呂,成王用周、邵,而刑措不用,兵偃而不動,用眾賢也。
桓公用管仲則小也,故至於霸,而不能以王。故孔子曰:“小哉,管仲之器。”
蓋善其遇桓公,惜其不能以王也。至明主則不然,所用大矣。
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此之謂也。
中國古籍全錄 HTTP:GUJI.ARTX.CN/ 公季成謂魏文侯曰:“田子方雖賢人,然而非有土之君也,君常與之齊禮,假有賢於子方者;君又何以加之?”文侯曰:“如子方者,非成所得議也。子方,仁人也。
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士也者,國之尊也,故國有仁人,則群臣不爭,國有智士,則無四鄰諸侯之患,國有博通之士,則入主尊固,非成之所議也。”公季成自退於郊三日請罪。
魏文侯弟曰季成,友曰翟黃,文侯欲相之而未能決,以問李克。克對曰:“君若置相,則問樂商與王孫茍端庸賢?”文侯曰:“善。”
以王孫茍端為不肖,翟黃進之;樂商為賢,季成進之,故相季成。故知人則哲,進賢受上賞,季成以知賢,故文侯以為相。
季成,翟黃,皆近臣親屬也,以所進者賢別之,故李克之言是也。 中國古籍全錄 HTTP:GUJI.ARTX.CN/ 孟嘗君問於白圭曰:“魏文侯名過於桓公,而功不及五伯,何也?”白圭對曰:“魏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幹木,此名之所以過於桓公也。
蔔相則曰:‘成與黃庸可?’此功之所以不及王伯也。以私愛妨公舉,在職者不堪其事,故功廢,然而名號顯榮者,三士翊之也,如相三士,則王功成,豈特霸哉!” 晉平公問於叔尚曰:“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壹匡天下,不識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尚對曰:“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縫,賓胥無善純緣,桓公知衣而已。
亦其臣之力也。”師曠侍曰:“臣請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斷割之,隰朋善煎熬之,賓胥無善齊和之。
羹以熟矣,奉而進之,而君不食,誰能強之,亦君之力也。” 昔者,齊桓公與魯莊公為柯之盟,魯大夫曹劌謂莊公曰:“齊之侵魯,至於城下,城壞壓境,君不圖與?”莊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
曹劌曰:“然,則君請當其君,臣請留其臣。”及會,兩君就壇,兩相相揖,曹劌手劍拔刀而進,迫桓公於壇上曰:“城壞壓境,君不圖與?”管仲曰:“然,則君何求?”曹劌曰:“願請汶陽田。”
管仲謂桓公曰:“君其許之。”桓公許之,曹劌請盟,桓公遂與之盟。
已盟,標劍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劌可讎,請倍盟而討曹劌。”
管仲曰:“要盟可負,而君不負;曹劌可讎,而君不讎,著信天下矣。”遂不倍。
天下諸侯,翕然而歸之,為鄄之會,幽之盟,諸侯莫不至焉。為陽谷之會,貫澤之盟,遠國皆來,南伐強楚,以致菁茅之貫;北伐山戎,為燕開路,三存亡國,壹繼絕世,尊事周室,九合諸侯,壹匡天下,功次三王,為五伯長,本信起乎柯之盟也。
中國古籍全錄 HTTP:GUJI.ARTX.CN/ 晉文公伐原,與大夫期五日,五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軍吏曰:“原不過三日,將降矣,君不待之?”君曰:“得原失信,吾不為也。”
原人聞之曰:“有君義若此,不可不降也。”遂降,溫人聞之,亦請降。
故曰:“伐原而溫降。”此之謂也。
於是諸侯歸之,遂侵曹伐衛,為踐土之會,溫之盟後南破強楚,尊事周室,遂成霸功,上次齊桓,本信由伐原也。 昔者,趙之中牟叛,趙襄子率師伐之,圍未合而城自壞者十堵,襄子擊金而退。
士軍吏曰:“君誅中牟之罪,而城自壞,是天助也,君曷為去之?”襄子曰:“吾聞之於叔尚曰:‘君子不乘人於利,不迫人於險。’使之城而後攻。”
中牟聞其義,乃請降。詩曰:“王猶允塞,徐方既來。”
此之謂也。襄子遂滅知氏,幷代為天下強,本由伐中牟也。
楚莊王伐鄭,克之。鄭伯肉袒,左執茅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