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為病,內寒外熱,腹痛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惡寒不渴,擬用四逆湯主治。附子1枚(生用)、幹姜1錢5分、炙甘草3錢。《傷寒論匯要分析》:蘇某妻,30余歲。月經期間不慎沖水,夜間或發寒戰,繼即沈沈而睡,人事不省,脈微細欲絕,手足厥逆。當即刺人中、十宣出血,壹度蘇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此乃陰寒太盛,陽氣大衰,氣血凝滯之故,擬大劑四逆湯:炮附子25g,北幹姜12g,炙甘草12g,水煎,分4次溫服,每半小時灌服1次,此為重藥緩服辦法,如1劑頓服,恐有“脈暴擊”之變。服全劑未完,四肢轉溫,脈回,清醒如初。
②虛寒下利:
《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續編):強陸氏,年甘余歲,因夏秋伏陰在內,復納涼食冷,致寒熱傷脾而致腹痛下痢,經旬不愈,有時痛欲汗出,惡寒拘急,四肢厥冷,脈微弦而遲,此寒傷三陰,宜遵仲師溫臟散寒法,以四逆湯加味。淡附子1錢、炮姜6分、清炒甘草6分、桂枝6分,1服即效,2服痊愈。對癥發藥,雖僅數味,功效立見,用藥如用兵,貴精不貴多,信然。
《浙江中醫》(1964;8:14):徐某某,男,7個月。1963年8月7日初診。因母乳不足,每日餵米糊3次,兩月前餵米糊過飽,腹脹吐瀉,發高燒。西醫治療後,熱退,腹瀉晝夜達10多次,繼續服用西藥6天無效,改中醫治療8天,腹瀉減至每日4-5次,因小兒服藥不便而停藥。兩天前因受涼腹瀉加重,每日7-8次,糞稀薄如蛋花湯,精神萎靡,夜間啼哭不寧,來門診治療。當時舌苔白而少津,四肢逆冷。斷為脾腎虛寒,邪熱留連胃腸。予以本方煎劑(先將制附子1.5g、幹姜、甘草各9g,加水350ml,微火煎至150ml,再加入黃連9g,仍用微火煎至80ml,過濾後,加入糖適量,煮沸後備用),每次8ml,4小時1次。次日復診:精神好轉,大便次數減至4-5次,四肢已溫,續服3天而愈。患兒感冒來所治療,據家長告知:前次腹瀉愈後,迄今未患過泄瀉。
③心肌梗塞:
《傷寒論湯證論治》:趙某某,男,58歲,農民。胸悶氣短年余,服冠心蘇合丸可緩解。突然心痛難忍,心神不安,冷汗出,四肢冰冷,神昏欲睡,面色赤,唇紫甲青,四肢逆冷,冷汗不止,下利,臭味不濃,舌質淡,脈微欲絕。西醫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伴休克,中醫診為少陰病,當即針人中、內關,神漸有爽。急以回陽救逆:制附子18g,幹姜10g,炙甘草25g,肉桂3g,急煎,冷服。良久,四肢漸溫,冷汗消,面色已復常態,口語已利,脈復漸有神。
《天津醫藥通訊》(1972;11:1):在治療的10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23例並發休克,經治無壹例死亡。其中亡陽型用四逆湯治療。認為本方有升壓、強心作用,如與生脈散等合用,可解決較長時間用升壓藥以後停藥血壓下降的問題。
④休克:
《中醫資料選編》(四川省軍區後勤部):李某某,女,69歲。因患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脫水而住院。神誌清,顏面蒼白,肺部有濕性羅音,心率92次/分,血壓80/50毫米汞柱。經靜脈註射四逆註射液2ml,2分鐘後上升至90/60毫米汞柱。20分鐘後血壓上升至100/60毫米汞柱。6小時後血壓仍維持在90/50毫米汞柱,並持續2-3小時。在升壓同時心跳強有力。
《上海中醫藥雜誌》(1960;1:14):搶救麻疹嚴重病例136例,均屬重、逆、險、兇、危、弱之證,西醫屬於感染性休克,用本方治療後,僅死亡7例,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⑤胃下垂:《雲南醫學雜誌》(1964;3:44):用本方加減,治療胃下垂7例,服藥日數從14-43日不等,患者腹痛、腹脹、暖氣等主要癥狀均顯著減輕或消失,腹部壓痛及調線所見之胃張力和胃大彎位置亦有部分改善。加減法:腹痛,加肉桂、樟木子、吳茱萸;腹脹,加枳實、木香、厚樸;噯氣,加山楂、麥芽;惡心,加砂仁,法半夏。
這樣可以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