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歐洲和亞洲的邊界——各種文明的匯聚和傳播區
陳恒
摘要:人類交流的過程就是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升華的過程。西亞和中亞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著“橋梁”的作用。這些“橋”不僅把東方文明擺渡到西方,也把西方文明擺渡到東方。同時,獨特的“橋”文化也對東西方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是屬於“橋梁”的文明也是互動的。以西亞中亞為中心的古代世界的文化交流過程極其復雜,幾乎不可能在壹篇短短的論文中解決這個問題。本文擬對這壹地區的文明傳播進行分期,並簡要分析各時期的概況。
壹個
人類本身的歷史就是不同文化接觸、碰撞、交流的全部歷史。用文化地理學家的話說,這種不同的文化就是不同的文化圈(也稱文化區或文化區),即人們根據生產方式、語言、宗教、政治形態、日常生活、住房結構、風俗習慣以及適應自然的各種文化現象的差異而劃分的地域。伴隨著地理大發現的殖民擴張使歐洲人熱衷於研究自己以外的文化。尤其是壹戰的爆發,喚醒了西方人的進步夢,西歐中心論受到挑戰。二戰後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使這壹問題更加突出,使人們不得不以新的眼光看待歐洲以外的歷史和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思考人類文明是如何形成的。每個文明本身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文明是如何交流的?等等,等等。為此,各派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試圖為復雜多變的世界歷史構建體系,揭示規律。關於文明起源,有“埃及起源說”、“西亞起源說”、“中國起源說”等觀點。文明發展最有代表性的是“文明生態史觀”。德國的斯賓格勒把世界上的各種文化都看作有機體,它們都要經歷壹個起源、成長、衰落、解體的過程。就像人壹樣,有童年,有青春,有成熟,或者像季節壹樣,要經歷春夏秋冬。至於文明之間的交流,由於地處歐亞內陸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自然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
這裏所謂的歐亞內陸地區,就是指我們現代人眼中的西亞和中亞。但作為地理概念,“西亞”和“中亞”這兩個詞因為歷史關系,很難有壹個大家都認同的確切定義。壹般來說,“西亞”(又稱“西南亞”)是指從中國西部邊疆以西到地中海東岸的大片陸地,包括西北部的小亞細亞半島和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東北靠近中國的阿姆河流域有很多地方,東南靠近印度河流域西部也有很多地方。北部靠近裏海,南部是印度洋。這壹地區包括現代的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和巴林。“中亞”主要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蒙古的現代民族,以及中國的蒙古、西藏、新疆三個自治區。
簡單來說,西亞和中亞只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橋梁的作用。但事實並非如此。西亞和中亞的古代國家在傳播其他國家文化的同時,也發展了自己獨特而燦爛的文化——有的稱為“蘇美爾文化”,有的稱為“巴比倫文化”,有的稱為“波斯文化”,有的稱為“希臘文化”,有的稱為“阿拉伯文化”,有的稱為“蒙古文化”,有的稱為“蒙古文化”。因此,要想弄清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真實情況,就不能跳過或忽視這些文化的存在。這些“橋”把東方文明擺渡到西方,反過來又把西方文明擺渡到東方。同時,獨特的“橋”文化對東西方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是屬於“橋梁”的文明也是互動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是古代世界的兩大文明。從發展階段看,在大部分地區,如中亞,遊牧文明先於農耕文明;根據最近的研究,在少數地區,如西亞,農耕文明先於遊牧文明。所以這座“橋”裏的兩個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著和平的,有時也有暴力的交流。交流的過程,也是不同文化在這裏匯聚升華的過程,形成了世界歷史上獨壹無二的文化現象: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可以隨著時代的演進,來來回回,層出不窮。這個過程如下圖所示:
以西亞中亞為中心的古代世界的文化交流過程極其復雜,幾乎不可能在壹篇短短的論文中解決這個問題。本文擬對這壹地區的文明傳播進行分期,並簡要分析各時期的概況。
二
1.前古典時期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與世界上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從古希臘羅馬文明,經過中世紀基督教文明,到現代工業文明的獨立進化。甚至有人把工業革命後的歐洲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體系,歸結為古希臘羅馬文明“內在本質”的演變。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古典學者約瑟夫·斯卡利格指出,希臘人受益於非希臘人的成就。
其實在古代,米利都的赫拉克勒斯很長壹段時間都認為希臘人是埃及文明的後裔。希羅多德指出,希臘主要城邦底比斯的創始人卡德摩斯是閃米特城市腓尼基的王子,並指出許多希臘神來自埃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古典學者約瑟夫·J·J·斯卡利格(1540-1609)也指出,希臘人受益於非希臘人的成就。偉大的科學史專家喬治·薩頓說:“希臘科學的基礎完全是東方的。希臘的天才再高深,沒有這些基礎,也未必能創造出與其實際成就相媲美的東西。.....我們無權忽視希臘天才的埃及父親和美索不達米亞母親”;懷特海也說過,“我們從色目人那裏繼承了道德和宗教,從埃及人那裏繼承了修行”(1937)。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認為“西方”自古希臘-羅馬以來就是文明傳統的觀點受到了根本性的質疑。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西方”文明實際上“起源”於非西方——更準確地說,是古代“東方”文明。
事實證明,東方的各種文明——蘇美爾文明、埃及文明、赫梯文明、巴比倫文明、希伯來文明和印度文明等。——對古希臘文明,尤其是赫梯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古代東方和古代歐洲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現在所謂的近東地區就已經建立了政治和文字制度高度發達、嚴密的國家,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近東的這個文化圈與周邊地區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不僅在政治、軍事、商業和技術方面,而且在語言、文學和藝術方面。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地中海世界東部的愛琴海曾有過繁榮的克裏特文明。這壹文明與亞洲和非洲大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並深受西亞和埃及各種文明的影響。當時的歐洲——“希臘”還是壹個未開化的地區。與希伯來人不同,希臘人與美索不達米亞本身沒有直接聯系,但在邁錫尼時代,希臘人與美索不達米亞的近鄰赫梯人和迦南人有著密切的政治和經濟聯系。通過南安納托利亞、迦南、塞浦路斯和克裏特島的城市,傳遞著物質和精神財富——毫無疑問,這些東西將在希臘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幾年前,在希臘底比斯的壹個地窖中發現了壹枚圓柱形印章,這壹發現讓公眾大吃壹驚,但並沒有震驚考古界。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在希臘的土地上會發現很多這樣的物品。英國考古學家艾倫·吳(Allen wu)於20世紀初在敘利亞奧龍特斯河河口附近發掘出阿爾米娜(Al Mina),證實了烏貝亞島上的希臘人至少在公元前9世紀末之前就已經來到這裏(當時可能稱之為Posideion),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希臘人將此地視為貿易倉庫,表明希臘在這壹時期與西亞有著很強的貿易關系。這個貿易點繁榮了數百年,希臘人以此為據點,與兩河流域進行直接貿易。這種貿易將青銅器、珠寶和象牙飾品從西亞傳播到了希臘。同時,由於西亞的社會動蕩,不僅許多物品出口到希臘,也有相當數量的工匠來到希臘世界謀生。他們在克裏特島建立了自己的作坊,從事珠寶加工和制作青銅器,壹些工匠甚至到達了阿提卡。這種交流和接觸對希臘文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不僅在西亞,古希臘人還在埃及尼羅河的壹條支流卡諾奇河上修建了瑙克拉蒂斯貿易站。埃及法老Psammetichus I(公元前663- 609年)為了稱霸,建立了強大的軍隊和艦隊。他手下的士兵大多是希臘雇傭兵,他還邀請了很多希臘商人到埃及定居。這時,Noclades成立了。當我到達法老阿瑪西斯(公元前578- 525年)時,我向希臘人承諾,我可以把這個地方建成壹個純粹的希臘城市,在這裏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形式建造神廟,按照自己的意願經營市場。從那時起,諾克拉德斯成為埃及、希臘和其他地中海國家的商業中心。可想而知,希臘人從這裏學到了很多埃及知識。在藝術方面,被稱為“原始科林斯風格”(約公元前720- 640年)時期的陶器具有明顯的東方痕跡。這些東方陶器壹般采用從東方紡織品或金銀工藝品中提取的圖案、動物形象和神話人物。所以,這個包括希臘在內的東地中海早期文明,說它屬於東方比屬於歐洲更恰當。
隨著邁錫尼文明的衰落,早期希臘和近東之間的這種聯系結束了。這種局面直到公元前八世紀才被打破,希臘人從“黑暗時代”走出來,再次被東方鄰國的傑出成就所震驚。這壹時期,迦南的腓尼基人將字母交給希臘人,腓尼基字母由埃及象形文字演變而來,後來希臘字母又演變成拉丁字母,最終成為西方國家的字母;與此同時,小亞細亞的米利都學派開始研究巴比倫天文學家的著作,從巴比倫人那裏引進了太陽鐘和日晷,將壹天分為十二部分,並開始進行天文研究,這在後來的雅典哲學學派中達到了頂峰。到了公元前五世紀,希臘人進入了黃金時代,它在藝術、建築、哲學、文學上幾乎都表現出了東方傳統的影響。
東方文明對人類的貢獻,通過希臘、希伯來、基督教向西傳播,最終到達現代西方世界。從技術上講,這種貢獻包括人們生活中常見的輪子和播種機;在科學上,包括天文學研究的開始和沿用至今的十六進制數制,如用度數劃分圓,用分和秒劃分小時等。美索不達米亞的天文觀測最終導致了季節的劃分和月相的確定。隨著占星術來自天文學,美索不達米亞發明了黃道的名稱——公牛、雙子座、獅子座、天蠍座等等;哲學起源於希臘的流行觀點顯然是荒謬的。許多世紀以前,埃及人提出了許多關於宇宙本質和人類社會倫理問題的觀點。相反,希臘人的貢獻使哲學比以前更加廣泛和包羅萬象;政治上,美索不達米亞向西方文明傳遞了其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城邦觀念和神聖王權。城邦制度分布在地中海周邊的大部分地區,王權觀念——君主的神權觀念和君主要向神靈匯報的觀念——被引入西方社會的本質。今天英國君主的加冕儀式可以說是美索不達米亞儀式的再現;法律上,美索不達米亞把成文法傳給了西方。或許這並不誇張。美索不達米亞的法律照亮了文明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希臘和羅馬受近東接觸的影響,伊斯蘭世界在征服了古美索不達米亞的心臟伊朗後才有了正式的法典。現行法律中有多少因素可以追溯到美索不達米亞可以判斷,正如英國歷史學家H.W.F .薩格斯在他的著作《偉大屬於巴比倫》中所說:“關於抵押的法律終於可以追溯到...古代近東”。
希臘文獻也表明它受到了許多美索不達米亞人的影響。比如美索不達米亞大洪水的故事,就類似於希臘神話中的丟卡利翁傳說。丟卡利翁建造了壹艘船,並借此躲過了洪水,但洪水摧毀了其他人類。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屠龍主題在希臘傳說中也有類似的傳說,比如傑森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他們都殺死了幾個怪物。上帝懲罰人類的瘟疫是希臘和美索不達米亞神話的主題。希臘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冥界也驚人的相似。兩者都是陰森之地,與現實世界隔絕,來世與現實只隔著壹條不祥的河流相連,死者就是從這條河流中運出的。同樣,希臘的《死者挽歌》在蘇美爾人的作品中似乎也有相似之處,這些作品最近被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館從泥板中翻譯出來。在作品中,壹位美索不達米亞詩人用誇張的語言哀嘆其父和妻子的死亡。即使是希臘史詩的形式,受其他媒介影響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也可以在美索不達米亞史詩中找到。這時,腓尼基神也被傳入希臘。比如腓尼基神話中有壹個神叫“普昂”(錘神),後來被希臘人改名為“俾格米”,意思是“有大拳頭的神”。
在希臘“智慧”文學中,學者們直到最近才發現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幾個故事在《蘇美爾》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年兩河流域的《農書》版本中的勸導詞與赫西奧德的《天工農事》有著奇怪的相似。許多蘇美爾人的對話錄現在正在被拼湊翻譯,這可能證明壹些作品,如柏拉圖的對話錄,有壹些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原型。
因此,是亞洲和非洲的文化影響了希臘文化,尤其是在公元前750年至公元前650年這壹世紀,深受東方文化的影響。鑒於上述史實,英國學者奧斯溫·默裏於1993年首次提出了“東方化時代”的概念,隨即被學者們所接受。這種新觀點第壹次從本質上肯定了東方文化對希臘文化的影響。由此可知,在古地中海世界,存在著希臘因素和東方因素融合的文化。當然,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合並”。雙方的關系是互動的,並不總是壹方對另壹方的強烈影響。誰對誰影響大,是由不同時期各種具體復雜的因素決定的。
2.古典時期的東西方文明交流在西方,“古典”這個詞用在歷史時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關於前者,有人認為古典時期是希臘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羅馬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也有人認為大致是指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羅馬文化藝術;也有人認為整個古希臘文明(甚至羅馬文明)都可以稱為古典文明,所以希臘羅馬時代被稱為古典時代或古典世界;甚至有人認為西方古典文明包括古代西亞、北非、南亞、中亞的傳統。西方(歐洲)古典時代應該從公元前1000年早期的古希臘文化算起,加上古羅馬和國家到帝國,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或者延伸到查士丁尼(公元527-565年)時代。此時蠻族入侵結束了歐洲古典文化,所以西方(歐洲)古典時代是在兩次大規模蠻族入侵的歷史事件之間,即古代歐洲的第壹次和第二次黑暗時代之間。狹義上指的是原始簡單時期(公元前8- 6世紀)和希臘化時期之間的時期;在這個時代,真正的古典階段出現在公元前460年到公元前430年之間——阿提卡和伯羅奔尼撒有壹個生機勃勃、無與倫比的發展時期。
壹般來說,在希臘文化史上,公元前5世紀被稱為古典主義的高峰期,接下來的壹個世紀被稱為古典主義的晚期,有時也以世紀為專名(不含公元前的字樣)稱為“5世紀”和“4世紀”。嚴格來說,希臘的古典鼎盛時期是從公元前480年波斯人戰敗到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開始的,而在羅馬則是從上個世紀開始,直到公元14年奧古斯都去世(即羅馬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有人認為是從馬拉松開始的,而古典後期是在前330年結束的,不完全等於整個世紀。本文的研究對象是狹義的古典時期。
在這壹時期,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的吸收主要因希臘-波斯戰爭的爆發而加強。古波斯帝國是由雅利安人中的波斯人居魯士二世建立的,他在公元前550年消滅了米堤亞人,然後向外擴張。雅利安這個名字來源於雅利安語系,包括印度人、希臘人、羅馬人、德國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等等。波斯人,從語言上來說,也屬於雅利安語系。然而,雖然這些人都屬於雅利安語系,但他們的骨骼、血緣、發型、眼睛和頭骨並不完全相同。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米利都反叛波斯起義,波斯人支持腓尼基艦隊在小亞細亞和黑海海峽活動,侵犯了希臘人的商業利益,導致希臘-波斯戰爭,最終以勝利告終。這場戰爭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此後,世界文明的發展格局逐漸形成了東西方並存的趨勢,並延續至今。這場戰爭極大地拓展了希臘人的眼界,進壹步促進了希臘人的寬宏大量,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希臘-波斯戰爭期間,紫花苜蓿被進口到希臘。苜蓿是馬的好飼料。希臘人稱之為Mēdikē,因為它在波斯的米地大量生產,並在波斯戰爭期間傳播到希臘。中國音譯為苜蓿,可能來源於裏海附近波斯的當地方言būso。希臘人稱桃子為波斯蘋果,李子為亞美尼亞蘋果。他們認為桃子來自波斯,李子來自亞美尼亞。勞弗在《中國宜蘭》壹書中說,希臘人錯了:桃子最初來自中國,李子最初來自中國。波斯人和亞美尼亞人只是壹個媒介,通過波斯從中國進口桃子和杏子到地中海。
這壹時期的古埃及文化也對古典時期的希臘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偉大的希臘學者在這個時候去了埃及,並在那裏學習,如泰勒斯、畢達哥拉斯、德謨克裏特斯、柏拉圖、梭倫、畢達哥拉斯、歐多克索斯、奧諾皮德斯等等。當代學者很少認為這些人都去過埃及,但也很少有人否認他們沒去過埃及。更重要的是,很少有當代學者爭論埃及文化對希臘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壹事實。
20世紀60年代末,亞述科學家賽勒斯·戈登、邁克爾·阿斯圖爾和古典學家T.B.L .韋伯斯特試圖在古希臘和古代近東之間建立壹種重要的聯系。然而,當時的人們對這種觀點充滿敵意,以至於在1967年後期,傑出的古典考古學家R.M .庫克在《希臘研究雜誌》上略帶恐懼地斷言,“埃及雕塑的風格很可能對公元前7世紀的希臘沒有直接影響...也沒有跡象表明當時的希臘雕塑家曾經獲得過埃及雕像”。當時關於埃及對早期希臘影響的主要觀點,在1971年Christian Froidefondy發表的題為《埃及的海市蜃樓》的文章中有充分的闡述。無論如何,自1971年以來,學術界對希臘與埃及關系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三,希臘化時期東西方的文明交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55年-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十字軍東征後,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第壹次統壹了地中海東部和西亞,從而開創了人類歷史上輝煌的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年)。亞歷山大帝國幾乎囊括了當時人類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唯獨儒家文明例外。於是,整個歐亞大陸的交通就被打通了。但是,在此時的西方,文化中心發生了轉移,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從伯裏克利時代的雅典轉移到了東方各地。我們可以列舉出其中最傑出的四個:尼羅河口的亞歷山大港、小亞細亞的帕加馬、敘利亞的安提阿和小亞細亞沿海的羅德島。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裏,這些地方壹直是未開化的歐洲和亞洲的聚集地。
希臘化時代是前面提到的東方化時代的對立面,其中東方對西方的影響是主要因素,充分體現了古希臘文明的擴張。但是,東方文明對西方文明的貢獻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在宗教信仰和科學方面。文化交流的範圍也大大擴大了。從印度到西西裏,從鹹海和裏海到印度洋,到梅羅伊,不同的傳統和不同層次的文化都參與了希臘化的進程。
“書”、“筆”、“墨”等梵語詞匯都來源於希臘語。這種膚淺的知識是在印度人從希臘書籍貿易中獲得壹些知識後才在印度產生的。據說水力磨坊是由希臘的Metrodoros引入印度的。在帕提亞的尼薩宮殿裏,酒杯上刻著狄俄尼索斯的故事,宮殿裏裝飾著阿佛洛狄忒、赫拉克勒斯和赫拉的雕像,希臘戲劇也在上演。小亞細亞的卡帕多西亞、本圖、皮媞亞和亞美尼亞的小君主們也對希臘文化壹見鐘情。他們接受了希臘崇拜的名稱,在宮廷中使用希臘語言,建造希臘神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市,都試圖與希臘-馬其頓君主國相提並論;在波斯貨幣中,已經看到Basileus(國王)的字樣,可見希臘文化對其影響之深。
在希臘化世界的所有社會群體中,猶太人可能是最不容易受到外部影響的。然而,根據馬加比的傳記,耶路撒冷教會中壹位名叫傑森的高級牧師帶領他的同胞接受了希臘的生活方式。追求希臘生活方式和異國風情的潮流已經到了瘋狂的程度,以至於連祭司都失去了對神聖制度的興趣,對祭祀不感興趣。他們壹看到信號,就沖出去參加法律禁止的運動會。為了參加體育比賽,壹些猶太人甚至去做手術,去除割禮留下的疤痕(1 Maccabee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