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聖誕節還有壹段時間,但濃郁的聖誕氣息先來了。大大小小商店裏的聖誕老人和聖誕樹...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壹些西方節日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
愚人節、情人節熱鬧非凡,但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端午節卻冷清壹片,有人不禁思考:誰動了我們的傳統節日?
第壹,對抗西方節日
1,七夕vs西方情人節
七夕: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中國傳統的情人節。古時候金風玉露相會,勝人間詩無數。
優勢:傳統文化。
缺點:因為文藝色彩太重,不夠深入人心。
西方情人節:2月14,古羅馬為表示對約拿書的尊重而設立的節日。
優勢:全球化,鮮花、巧克力、糖果等物品與商家利益掛鉤。
缺點:畢竟是舶來品,沒有文化淵源。
輸贏:從這兩天生意的火爆程度可以看出,西方情人節贏了。
2.春節vs聖誕節
春節:在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中,人們非常重視它。它象征著團結、繁榮和對新的壹年的希望。
優點:中國的傳統節日深入人心。
缺點:節日形式過於死板,無法吸引年輕人的註意力。
聖誕節:基督教世界最大的節日。在歐美很多國家,人們都很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聯系在壹起。慶祝活動的熱鬧和莊嚴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壹個全國性的節日。
優點:全球化正在興起,迎合了年輕人求新的心理,符合商人賺錢的心態。
缺點:只有形式,西方文化氛圍很難有。
成敗:中國聖誕節的商業色彩太濃,只是為了滿足年輕人的新鮮感。畢竟,傳統的春節在中國根深蒂固,不可替代。贏得春節。
3.重陽節vs感恩節
重陽節:九月九日,日月在太陽中相會,兩相重,故稱重陽節,也叫重陽節,是我國孝敬長輩、敬老的節日。
優點:有很深的歷史淵源,代表自己的文化。
缺點:感謝過於狹隘,僅限於對老人的尊重。
感恩節:美國人民創造的壹個古老節日。大多數美國人應該感謝上帝在過去壹年裏的仁慈。傳統上,人們應該用時令水果招待他們的親戚和朋友。
優點:這是壹個向任何人感恩的節日,火雞等食物讓商家獲利。
缺點:畢竟是外來文化,受年輕人歡迎,無法深入人心。
輸贏:重陽節主要是老年人的節日,感恩節是年輕人的節日,平手。
問題2:請以“本地節日和國外節日”為題,寫壹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人總是在這個世界上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越得不到,就越想得到。因為有距離,因為很* * *。追求完美是壹件美好的事情,但是壹定要不顧壹切,否則就會變成壹種病態,把握得當很重要。從小到大,我受過很多次訓練,記憶最鮮明的是初二。壹個14歲的女孩什麽都不知道。當我們踏進軍隊的大門時,我們感到壹股嚴重的氣流向我們襲來。從那以後,我們就不喜歡這個地方了,因為我們喜歡的是熱鬧的東西。隨著訓練壹天天的進行,我們班有些女同學非常佩服教官,認為教官很威嚴,比爸爸厲害多了。是嗎?我不這麽認為。可能是因為我爸是軍人吧。當時我也沒在意,以為他們只是壹時興起。直到我們要離開的那天晚上,幾個女生悄悄流下了眼淚。我慌了,只好安慰他們:“沒關系,教官有什麽了不起的?長大後,我們會比他們強大幾倍!”我不能笑我們當時有多幼稚。畢竟那是壹種珍藏在心裏的感覺,也是最美好的。距離真是個奇妙的東西。因為有了距離,我們才有了追求的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不會遍體鱗傷。像我們這麽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壹些叛逆的想法。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從來都是不喜歡的,直到逐漸對它產生興趣。有壹段距離,很近又很遠。因為距離,童話世界裏有那麽多感人的故事。壹只被所有人唾棄的醜小鴨,變成了所有人仰慕的天鵝。醜小鴨和天鵝之間的距離既近又遠。卻創造了壹個美麗的故事:天鵝下的蛋掉到地上,滾進了那群鴨蛋裏。母鴨不知道她孵出的蛋是壹只醜小鴨。還有灰姑娘,從有錢人的掌上明珠變成了丫鬟,然後有了壹個所有女孩都羨慕的身份——王子的新娘,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想問,沒有這些近在咫尺又遠在天邊的距離,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又從何而來?所以,距離是美的條件。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美好的距離。這個距離很近也很遠。
問題3:中國傳統節日老套,外國節日有趣。如何反駁任何壹個節日其實都是給人們提供了壹個相聚交流的機會,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中國傳統節日的壹些習俗可能現代人不太習慣,所以現在才提倡新的慶祝節日的方式。壹些節日,如清明節,在中國提醒人們要孝順父母,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節日。這樣的節日很有意義。另外,如果過洋節,除了聖誕節和元旦還能有那麽多假期嗎?希望對妳有幫助!
問題4:為什麽中學生忘記傳統節日卻重視外國節日?中學生正處於成長和學習的階段。原因之壹是互聯網把世界縮小成了“地球村”,各種外來文化進入,形成了“中外節”相互滲透的局面。另外,中學生在思想上難免有叛逆和好奇。還有壹個原因是,在引進西方科技的同時,文化必然會進入,所以不要認為這樣會破壞民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洗禮,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融合力。現在的年輕人對我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沿革、特點和社會意義了解不夠,缺乏認同感。年輕人好奇,趕時髦,愛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各級對節日文化的宣傳教育指導不夠。
面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於慶祝洋節而忽視中國傳統節日的嚴峻現實,以及韓國成功申報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敲響的警鐘,我們不得不第三次提議將清明中秋增加為法定假日。將清明中秋增加為法定假日,是基於四個方面的優勢:壹是有利於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其次,有利於支持中國民俗文化。第三,有利於增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民族凝聚力。最後,申報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有益的。
多少年來,人們壹直感覺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所取代,假日經濟以及由此引發的人們的假日消費狂潮,就成了最壯麗的時代景觀。節日概念中的“政治正確”常常把我們的思維引向救國法庭毫無新意的正義判決。似乎本土節日的沒落就是外來節日的幽靈,於是就有了2005年聖誕節前後出現的“保衛春節”等繁榮警語。人們對如何保護當地民族的文化價值爭論了至少100年,還會在同壹水平上繼續下去,這就掩蓋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事實上,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幾乎所有重要的傳統節日都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作為壹種文化認同儀式,節日在全球化時代被打上了太多的商業烙印。上世紀90年代,包括法國和丹麥在內的歐洲國家深受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化時代消費文化滲透的困擾,試圖通過推廣本土文化價值觀來抵制――如妳所見,收效甚微。
從表面上看,西方節日在當代中國的盛行,確實有“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壹個黃皮膚說中文的中國人,在沒有任何宗教原因的情況下,熱衷於聖誕節,真的很不可思議。然而,正如我們無數次的采訪所顯示的那樣,對於大多數無視本土節日,推崇外國節日的年輕人來說,聖誕節和好萊塢大片、可口可樂、LV、NBA壹樣,只是壹種來自西方的時尚消費品。西方文化符號的具體含義已經被消費主義的欲望攪得面目全非。
我們越來越不明白為什麽要慶祝節日。我們所知道和期待的,可能只是壹個美好的睡眠或假期,只是壹個購物或瘋狂消費的好理由,只是壹個通宵狂歡的借口,甚至只是壹個表明我們時尚態度的符號。不用說,節日是商業促銷的好機會,也是刺激內需的杠桿.....這些都使得我們節日的文化氛圍變得非常稀薄,節日在強化人們文化認同意識方面的儀式功能正在逐漸喪失。
所以,如果說以春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需要保護和捍衛的話,那麽他們的假想敵不是聖誕節這樣的舶來品節日,而是所有那些在全球化時代對傳統價值觀造成致命打擊的東西。
假期愉快,做壹次我們自己。
18意見領袖對節日的看法
回顧傳統,中國人民的地方節日意味著紀念活動,或團聚,或慶祝,或犧牲。春節後的“土節”有元宵節、龍擡頭、清明節、端午節、七夕情人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小年等。陽歷節日壹般都是紀念日,比如植樹節、勞動節、兒童節、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小年等。中國社會調查所進行的壹項調查顯示.....> & gt
問題5:中國人應該慶祝外國節日嗎?元宵節的故事有著悠久的歷史。元宵節從漢代就有了,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節目。當初漢明帝看到佛教徒會在元宵節點燈看舍利子。漢明帝把這壹天作為節日,並模仿僧人在這壹天點燈,逐漸形成了元宵節。
在我看來,不應該排斥國外的節日,我們的傳統節日應該堅持、發揚、保留。隨著我國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現在我國的節日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現在很多國家春節也有假期和慶祝活動,就是最好的證明;但同時,許多外國節日也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很多年輕人盲目“接受”,與我們的傳統節日對立。他們覺得國內的節日沒有意義,但是在國外過聖誕節很有意思,但是他們不懂其中的意義,有壹種他們不應該有的思維方式。確切的說,不要拿外國的東西* * *拿中國的東西。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經過漫長歲月和自然選擇出來的“精華”。為什麽要去* * *它?如果能正確引導和宣傳祖國的節日文化,青少年是能夠理解和接受的;通過學習,我們應該了解我們的祖國和民族,熱愛我們的民族。我們應該發揚自己民族的優良節日傳統。這樣整個節日的意義就會形成壹種和諧的氛圍,精神上的調節就會起到壹種輕松有趣的作用,讓我們去了解各種節日,去繼承和延續。`
強化外國節日文化,弱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原因:壹是當代年輕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沿革、特點和社會意義認識不足,缺乏認同感。年輕人好奇,跟風,愛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各級對節日文化的宣傳教育指導不夠。
去年,英國倫敦的數百盞中國燈籠照亮了索霍區的鬧市區;美國紐約將元旦定為法定假日,率先實行燃放鞭炮;法國巴黎,為春獅慶祝春節;澳大利亞悉尼每年都舉行中國新年慶祝活動;墨爾本市出產世界上最長的龍;巴西效仿中國,貼出“福”字以求好運。
面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於慶祝洋節而忽視中國傳統節日的嚴峻現實,以及韓國成功申報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敲響的警鐘,我們不得不第三次提議將清明中秋增加為法定假日。將清明中秋增加為法定假日,是基於四個方面的優勢:壹是有利於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其次,有利於支持中國民俗文化。第三,有利於增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民族凝聚力。最後,申報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有益的。
中國傳統節日的設置,形成了中國人輕松的生活節奏。春節是中國的第壹個傳統節日,也是新的壹年的開始。15號的元宵節其實是春節的結束。過了這壹天,該上班的人,再過幾個月就該過中秋節了(秋收結束),然後就是年底了,期待著新壹年的春節。可以說,張馳的傳統生活是眾所周知的和繁忙的,這符合農業經濟的特點。西方節日的特點是亂、亂、奇,這是由西方多元文化的影響決定的,不同於中國相對單純的儒家文化。國外節日的湧入,壹定會改變中國人的生活節奏。春節年夜飯還沒吃完,就有情人節消費了。什麽平安夜、聖誕節、狂歡夜和元旦假期緊密相連?這種不合理的假期設置,打亂了國人的生活節奏。而且中國人的心態也變得時尚了,似乎慶祝外國節日就是現代生活和時尚,從而淡化了傳統節日。
我們應該珍惜和繼承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國節,以其微妙而深刻的特點,體現著壹種深刻的民族情結:端午思賢臣,中秋思親情,重陽敬老,清明憶故人...這些幾千年來享有盛譽的美德永遠不會消失。其實我們在慶祝傳統節日的時候,也是在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壹方水土養育壹方文化,壹方文化熏陶壹方。如果我們崇拜“外來”勝過“本土”,那我們就是盲目的。如果我們崇洋媚外,強調“本土”,那就是兼容並包,取長補短,提升自己。因此,在“洋節”和“本土節”之間,要把握好適當的尺度。對於西方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絕不全盤西化,更不能墨守成規,讓我...> & gt
問題6:外國節日對我們的影響。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國外的各種節日,其文化內涵都被抽空了。我們離不開節日,也不忍心看到所有的節日都變成購物節、吃飯節。我們需要在傳統中找到彼此溝通的信心。
我們的大多數傳統節日都與古代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當我們告別了農業社會,走向了工業社會,傳統節日的功能在工業生產時代開始衰退,西學東漸,西方節日迅速在這片土地上傳播開來,甚至領先了!聖誕節、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似乎成了光榮的“中國節”,在商人精明的宣傳和年輕壹代的盲目跟風下火上澆油――傳統節日漸行漸遠,西方節日大行其道。
西方的節日很激烈,但如果硬要說和當年壹樣可怕,可能有點誇張。雖然西方世界的節日文化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就已經開始萌芽,但它真正的成長是在基督教統治之後。自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利瑪竇利用儒家經典在中國傳播《聖經》以來,基督教在中國已經存在了四個多世紀。
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節日並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1949以後,大部分節日作為封建殘余被廢除,只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幸存下來,其中只有春節被列為法定假日。從1949開始,我們的國慶假期只有七天。直到1999年國務院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辦法》,才增加到10天。這壹水平與中國宋朝的69天、日本的15天、韓國的16天、澳門的22天和美國的23天相比,顯然太低了。傳統節日的降級和洋人節日的囂張,構成了這個時代最戲劇性的壹幕。
20多年前出生的人仍然依稀記得在每天翻頁的舊帝國日歷上詳細標記的季節和假日日期。打開目前很多日歷,傳統節日只剩下春節了。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祭祖、端午喪、七夕乞巧、重陽敬老、上思(三月三)、夏季至日、中原、冬季至日、臘八、祭竈等重要節日都從日歷上消失了。同時,農業祭祀、祖先崇拜、神靈崇拜、驅邪消災等特殊儀式消失。那些千百年來輝煌浪漫的儀式,只有古書中的後人才能經歷?
不可否認,現在的傳統節日確實有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果妳把它們當成我的失落,馬上投入到外國節日的懷抱,那無異於向皇宮扔刀子。節日不僅是日常生活的調節,也是維系民族認同的紐帶。有意思,但也很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教師節,美國的教師節,中國臺灣省和香港的教師節都定在孔子的生日,也就是9月28日,但我們刻意避開了這壹天。
為什麽國外節日火爆,傳統節日冷清?學者認為這是文化上的自我輕視和自我殖民。近代史留給人們的不僅是無盡的怨恨和憤怒,還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後和挨打成了人們對近代史的習慣性總結,麻木、自卑甚至仇恨成了大多數人對自己文化的態度。
人類本身只是進化的壹個偶然分支,人類歷史背後的鐵律只是人類中心主義主導的愛好。現代化進程不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的必然歸宿,更不可能是拯救人類的“上帝之城”。相反,現代化進程的侵略可能對人類的“文化生態”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在這種看似註定的情況下,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國外的各種節日,其實都被抽空了,變成了招搖的裝飾品。比如聖誕節來到我們身邊,也是壹個消費日,或者說是壹個時尚標簽,不會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構成太大威脅。相反,真正的危險來自於我們自己。像中秋節這樣壹個溫馨的節日,卻成了月餅商家炫耀技藝的秀場,成了無良政客腐敗炒作的渠道。
費孝通曾提出,中國作為壹個世界大國和文明古國,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胸襟和誌氣:“各有各的美,美之美,美與* * *,天下為壹。”這個理想也可以用來表達我們對待節日的態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認同嚴重缺失的今天,與其打著節日的旗號賺錢消費,不如認真虔誠...>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