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明確堅定的教育方向
曾子培養學生的目標與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是壹致的。這個目標非常明確和堅定。是為以仁治國安民培養人才。
曾子說:“妳可以托付壹個六尺孤兒,妳可以送壹條百裏之命,妳在大節日的時候也不能把它帶走。紳士和男人?君子也。”(見《論語·泰伯》)
妳可以把年輕的君主托付給他,妳可以把壹個國家的命運托付給他,但妳不會在生死面前動搖。這樣的人是君子嗎?妳是壹位紳士。我這裏說的是治國,是為治國培養人才,是為治國不可動搖的人才。
曾子也說:“學者不能不傳播信息,因為他有很長的路要走。認為仁是自己的責任難道不重要嗎?死後不是很遠嗎?”(見《論語·泰伯》)壹個讀書人不能強而要執著,因為他責任重大,任重道遠。以仁的實現為己任,不是很偉大嗎?戰鬥到死不是很遠嗎?這裏說的是仁,就是培養為仁奮鬥了壹輩子的人才。在這裏我們談論“弘毅”和“死在妳死之前”。這個“仁人”還是有相當高的水準的。
治國和仁人這兩個培養目標是壹致的。治理國家的人才必須是仁人,培養仁人的目標是治理國家和管理人民,實現仁政。這兩個目標把仁放在了第壹位。“君子進步,可以以憂為代價,益於名譽;沒有野心,對自己的地位不放心,不富裕不大方,消極在路上,凍餓隱忍。”(見《大戴···》)能夠參與治理國家,將獲得君主的聲譽,減少人民的悲哀。這實際上意味著實行仁政;如果實行仁政的願望不能實現,就不要參與治國。即使做農活,做普通人,也要在饑寒交迫的時候,貫徹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守自己的善良。
關於德與才的關系,大學士引用了《尚書·秦時》中的話:“臣若無他技,則休心而容。”如果有這樣的大臣,他是忠誠的,雖然沒有什麽特長,但是心胸寬廣,能容人。“也有利於保護我的孩子和人民!”有了這樣的人,我才能保護我的後代和人民,也對國家有利!德才兼備,德為先。
二,明德博學的教育內容
曾子的教育內容思想與他德才兼備的目標是壹致的,他強調德育的全面發展。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素質教育。
在道德教育中,曾子提倡道德美德,即培養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質。《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德之明,人之新,止於至善”。大學的目的是弘揚光明磊落的品德,使人變舊為新,達到最佳狀態,也就是所謂的三綱。這三個方案密切相關,它們的關系是遞進的。弘揚光明磊落的品德,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日新”。只有每天不斷的去舊取新,才能達到提升的境界,本質上就是明德的綱領。曾子的修身是明德教育,孝是明德教育,這在《曾子十條》、《大學》、《孝》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在智育方面,曾子提倡博學。博學意味著廣泛地學習知識。他在《大戴···》壹文中多次提到博學的問題,如“君子學之,而患之”。既然學了,就擔心自己知識面不夠廣;“君子博學而守之”,君子要廣泛學習知識,認真實踐。壹個紳士應該能夠識別和對待不同的人,廣泛學習和區分好與壞,等等。
《孫子兵法》、《李越》、《蜀教》、《曾子》所教授的六經,基本上是教學內容,在壹些記載曾子的古籍中有所反映。比如《禮記》裏有曾子禮的記載,《莊子》?《讓王》有曾子的歌《商頌》居偉的記載,曾子在《孝經》中也說:“移風易俗,不擅音樂;穿上人治,不擅禮法”等等。曾子還用詩和書來教導他的弟子,這可以從《孝經》和《大學》中反復引用《詩經》和《尚書》得到證明。還教授自然知識,如偉大的戴?曾子在天空中是圓的,而孔子沒有。
值得稱贊的是,曾子尊老愛幼,並把這壹思想傳給了他的弟子。他親自參加勞動,曾經在野外發工資,在泰山下犁地,在山東犁我們的衣服。他不僅教育學生有挫折就去務農,堅持自己的仁(見《大戴李記曾子閻誌》),他也贊同以德養人、以德成親的做法。以虞為例,他說:“從前虞見莊稼人五對,就下到壹城十間,好做壹個有德之人。”(見《戴·李記·曾子的演講》)。從前,禹乘車旅行時,看見五個人在耕田,就低頭向石進貢。過了十戶人家,他下車走了,這是對有道德的人的問候。當然,儒家主張積極就業,但在曾子看來,農業勞動也是君子失意或不得誌時的壹種選擇。
第三,靈活務實的教育方法
曾子教授的弟子有五個特點:
壹是準確地教授孔子的教義。例如,有壹次曾子告訴他的弟子祥子什麽是勇敢,他直接引用了孔子的話。他說:“妳喜歡勇敢嗎?我聽過孔子說什麽是最大的勇氣,自我反省,正義不在自己這邊,就算對方是普通人,我也不會恐嚇他們,自我反省,正義在自己這邊,就算對方有千軍萬馬,我也要勇往直前。”(見《孟子·公孫醜》)再如:曾子在回答弟子單菊麗關於“天圓之地”的問題時說:“來來來,我告訴妳,我曾聽孔子說:天之理謂之圓,地之理謂之方,暗而圓而明”。(見《曾子·田原》)以至於他的弟子樂正子淳在收徒的時候就像他壹樣:樂正子淳在走下舞臺的時候傷了腳,傷了之後,他還是好幾個月沒有出門。他的弟子問他:“老師腳傷好了,在室內幾個月了,還在傷心。為什麽?”樂正子春說:這個問題問得好。我聽曾子的孔子說過:“生在天上,長在地上的人是最偉大的。父母完整的生下孩子,孩子死了也要把身體完整的還給父母。這就是孝順。不傷身體才算完整。所以,君子即使邁出半步,也不敢忘孝。如今忘了孝道,所以悲哀。”(見《戴笠李記曾子大孝》)後人寫文章引用名言,可能是受曾子做法的影響,對我們今天開展讀經活動也是壹種啟示。
二是註重教與學。“碩元?反質記載了這樣壹件事:宮跟著上學,三年不曾讀書。曾子說,“當妳是我的學生時,妳將三年不學習。為什麽?”龔對說,“妳怎麽敢不學習?我看到我老公在房間裏,我爸媽也在,喊的聲音從來沒有狗和馬聽到過。我喜歡這個,也學過但是還沒做過。我見過我老公很尊重,很節儉的接待客人,但是不松懈,不疏忽。我喜歡這個,也學過,但是還沒做。我在院子裏看見先生,對仆人很嚴格,但不誹謗和傷害他們。我喜歡這個。我學過,但還沒做過。我喜歡這三點。我已經向妳學習了,但是我還沒有做到。我怎麽敢不學無術地呆在妳家門口?”曾子離開座位道歉說,“我不如妳。妳在學習!”“在《荀子提綱》中有壹段記載:曾子吃了幾條剩下的魚。曾子說:“用米汁泡吧。”他的壹個徒弟說:“米汁泡的魚,吃了容易傷人,還不如腌制。”曾子流著淚說:“是我疏忽了!”他很難過,因為他聽到得太晚了。善於學習學生的長處,在教學中增長見識,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向曾子學習的。
三是對話式教學。提倡師生互動,善於傾聽學生的意見也是曾子的強項之壹。《談弓禮記》記載,曾子曾對子思說:“孔伋!我辦了父親的喪事,七天不喝任何湯。”子思說:“前王制定禮制,使做得太多的人俯首貼耳,接近禮法,使做不到的人努力達到禮法。所以君子喪父不喝湯,只要三天,拄著棍子壹定能站起來。”《孔居微》也記載對子思說:“從前,我跟隨我的老師走遍各諸侯國,老師從未失過做諸侯的禮儀,而我先王的禮儀卻無法實行。現在我知道妳很傲慢。是不是不禮貌?”子思說:“時代變了,世界不同了,每個時代都有自己合適的做法。在我爺爺那個時代,雖然周朝的制度已經被破壞了,但是君主和臣民還在原來的位置上,還保持著上下的關系,像壹個整體。要想先提拔王之道,不按禮儀辦事是不會被接受的。現在天下諸侯都在比拼實用性,都在爭著請英雄做自己的助手。這是壹個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的時代。這個時候,我不提升自己,別人就會貶低我;如果我不尊重自己,別人會鄙視我。舜與禹互禮,商湯與相爭,不是有意違禮,而是時過境遷。”看這段對話,多麽像兩個朋友在交換意見。
第四,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曾子主張“行必先,言必後”(見《大戴李記曾子施立》),即行必在人前,言必在人後。他總是處處以身作則,要求他的弟子先做他們所做的。說起孝順,他最孝順;說到修養,他是“日本三省”。曾子主張“妳不能去,妳對自己的地位感到不安”(見《大戴李記曾子發表了講話”),他們自己的想法不實現,他們就不會生活在很高的位置上。因此,“齊,楚殷,皆非”(見《韓石外卷壹》)。他提倡謹慎和貞潔。所以,當他病重的時候,就把弟子叫到身邊,對他們說:“看我的腳,看我的手!《詩經》裏說:‘我害怕,如履薄冰’。從現在開始,我知道我的身體不會再受到傷害了!門徒。”(見《論語·泰伯》)曾子生前,用壹生的謹慎來教育他的弟子。
第五,抓住壹切機會,及時進行教育。據《曾子建言》記載,曾子的壹個門徒去晉國,對曾子說:“我在晉國沒有認識的人。曾子說,“為什麽要有熟悉的人?去吧。熟悉的人叫他朋友,不熟悉的人去做他的客人。君子堅持仁,成就德,先做,後說,是千裏之外的兄弟。如果妳不懂得加強學習和修養,那就是妳的親人。誰想和妳親近!”在他的弟子離開之前,曾子還必須進行壹些教育,以加強道德修養。《論語·張子》記載時任命楊府為判官,楊府征求的意見。曾子說:“上層的人不走正道,人心早就分離了。如果妳知道罪犯的真實情況,妳應該同情他,不要自滿。”曾子抓住楊府當法官的機會,教育他熱愛人民。曾子在生病時仍然癡迷於教育他的弟子。《論語·泰伯》記載生病時,孟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當這只鳥快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傷的當壹個人快死的時候,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地位較高的人要註意的禮貌有三個方面:認真對待自己的外表,可以避免別人的無禮;修正自己的表達方式,接近誠實守信;註意妳的用詞和語氣,妳可以避免粗魯和不理智。至於祭祀和禮儀,有官員負責。“弟子們受過禮儀教育。
第四,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
曾子非常關心弟子的成長,認真研究學習方法,對弟子的學習提出了嚴格科學的要求。
第壹,好好學習,多提問。他說:“君子愛向太陽學習,及時行動。難者必學之,易者必學之”(見《大戴··記》)。君子要珍惜自己學習的時間,把學到的東西及時運用到實踐中去,避重就輕,不貪安逸。他還說:“學不會,有疑問就問。如果妳想做點什麽,妳會比聖人更好。雖有險路,必循正道。”(見《大戴李記曾子施立》),沒有學習能力,有什麽難題就問。想做壹件事,就模仿聖人。雖然路途艱險,但遵循這種方法也不是不可以。他還給出提問的策略:“問而不決,答而註意,雖不能也不強求”(見《大戴李記曾子施立》)。當妳問問題的時候,妳不理解他們。趁機觀察老師的臉色,再問。老師就是不回答,不逼他們。
第二,要自省,鼓勵自己。他說:“君子攻其惡,自討苦吃,逼其不可為,除其私欲,行其義”,見《曾子·李麗麗紀》。君子要去掉自己不好的方面,找出自己的過去,加強自己的薄弱環節,去掉自己的偏愛,見義就效仿。但又反復強調自省:“唯義臥,每日得職,晚間自省,以殘其身,亦可謂保其業”(見《大戴李記曾子施立》),以義為行為準則,白天經商,晚上自省,終身堅持這種態度,可以說是保護了基業;“君子思仁義,白天廢食,晚上廢寢忘食,每日得職,晚間自省,亦可謂守職”(見《曾子言禮之大穿》)。君子思仁義,白天廢寢忘食於事業,晚上廢寢忘食,以此來鍛煉自己,可以說是保住了自己的基業。
第三,我們應該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他說:“人和如壹舟,車和,可以互相幫助。”妳先幫過,就先推。是故人非人,馬不去,土不高,水不流。”(見《大戴·的講話》)人與人相處,就像駕船和開車壹樣。只有互相幫助,他們才能達到。自己在前面拉,別人在前面推。因為人的成功離不開別人的幫助,馬不跑不掉,土堆不加新土不增,水不加新水不流。所以“君子好,也以他人之好為樂;如果可以,也可以享受別人的能力;雖然我不會,但我也不想幫助別人。”(見《戴笠李記曾子施立》)君子好己,喜歡別人好;我有天賦,也喜歡別人有天賦;即使自己不做某件事,也不要牽連別人。如果要求互助,壹定要註意擇友。”與君子同遊,在不知不覺中獲得長久的利益。“與小人同遊,如履薄冰,每走壹步都是幾何不困!”(見《大戴的病》)這就像長時間與壹位紳士交往。雖然每天都有收獲,但並沒有感覺到;與無德之人為伍,如履薄冰。每壹步都在滑。多久能不掉水裏?怎麽交朋友?“君子以文會友,以友助仁”(見《論語·顏淵》)。君子以文聚友,以學助己,以友養仁。
第四,循序漸進。曾子說:“君子必學其業,而問其理”(見《大戴李記曾子施立》)。君子壹定要循序漸進,按順序提問。他還說:“不求幾件事,就出名了。”《戴笠李記曾子施立》),不急也能做好,不急也能成功。為了實現循序漸進,他規定了壹定的學習和修養程序。在學問上,“君子不僅學之,而且患之;如果妳從中吸取教訓,妳將會深受其害。Xi之誌,苦於其無知;知道了,就做不到;有可能做到,但更重要的是放下。君子之學,只為對方五事。”(《戴著》)君子既然讀書,就擔心自己的學問不夠廣博;如果妳學的知識範圍很廣,妳擔心妳復習不了,就是妳復習了,妳擔心妳理解不了;這些知識我懂,但又擔心實踐中用不上;就是能在實踐中使用,有價值的是能謙虛。君子在書房能做到這五點就夠了。學習分為五步:學、學、知、行、讓。在修身方面,“事在人知,人知而誠,誠而正,正而正,修身與家和,家和與國治,國治與世界和平”。(見《大學》)只有學習了事物的原理,我們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擁有真誠的思想,端正我們的思想,培養我們自己的道德品質,改善我們的家庭,管理我們的國家,使世界和平。修身分為八個環節,即內容、知識、真誠、正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五,要註重實踐。曾子始終把學習與實踐緊密聯系在壹起,如“愛日要及時學習和行動”、“知其然,不可為之”、“博學而守之”(見大戴著)等。他們很聰明,認識到知識來自實踐。他說:“言不在遠,言之主也;走得遠,就走得遠。言有主,行有基,謂之聞。”君子敬其所聽者為智,行其所聽者為廣。(見《大戴的病》)講話不脫離實際,這是根本;行動離不開親身經歷,但行動是根本。如果言傳身教都是根本,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和閱歷。君子敬知識,可以使其德行高超,學識淵博;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才能使事業博大壯麗。他還把修行分為四個階段:“動之前要想,動之前要說,說之後要做,說之後要想。”(見《大戴···》)行事前要三思,論證後再行。行動必須被認為是符合計劃的,必須被認為是符合計劃後經得起考驗的。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曾子的思想也是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對我們今天學習和做事仍然有壹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