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幫忙找壹找有關邯鄲地質方面的資料.

請幫忙找壹找有關邯鄲地質方面的資料.

鹹陽在今西安附近

七大古都:

長安:今西安

洛陽

開封:即汴梁

杭州:即臨安

北京:燕薊、金中都、元大都、明初北平、明京師

南京:即金陵、建康

安陽:即殷墟

楚國:

由於歷史的原因,楚國的都邑曾幾經遷徒,其所遷的都邑之多、遷都之頻繁,是其他周初諸侯所難以比擬的。

1、丹陽:熊繹始居於此,在今湖北省秭歸或枝江市。

2、郢都:楚文王(壹說楚武王)自丹陽遷於此,在湖北省荊沙西北。

3、鄀都:楚昭王自郢遷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東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

5、陳都: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於此,在今河南淮陽。

6、巨陽:楚考烈王十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

7、壽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壽縣。

趙國:

國都原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公元前424年趙獻子即位時遷都到

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到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到邯鄲(今河北邯鄲)。

齊國:

國都在臨淄(今山東臨博西臨淄北)。

秦國:

國都原在雍(今陜西鳳翔東),秦靈公遷都涇陽(今陜西涇陽西北),公元前383年秦

獻公遷都櫟陽(今陜西富平東南),到了公元前350年衛鞅第二次變法時,遷到鹹陽(今陜西鹹陽東北毛王溝到柏家咀壹帶)。

燕國:

國都是薊(今北京西南)。

魏國:

國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到戰國初期,攻取了今河南省中部地區後,在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遷都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韓國:

國都原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北),相傳韓武子遷都到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到了韓景侯時又遷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掉鄭國,遷都到鄭(今河南新鄭)。

除此之外:

越國:

國都曾遷瑯琊(今山東膠南西南瑯琊臺),公元前378年(越王翳三十三年)遷

回吳(今江蘇蘇州)。

其余部分小國:

1,宋國:在今河南省東南部和今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之間壹部分土地。國都原在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

戰國初期宋昭公、宋悼公可能遷都彭城。

2,魯國:有今山東省的東南部,國都在曲阜(今山東曲阜)。

3,鄭國: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國都在鄭。

4,衛國:在今河南省、山東省之間北部,國都在濮陽。

5,莒國:有今山東省安邱、諸城、沂水、莒、日照等縣之間,國都在莒(今山東莒縣)。

6,鄒國:有今山東省費、鄒、滕、濟寧、金鄉等縣之間,國都在鄒(金山東莒縣南)。

7,周王朝:戰國時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陽、偃師、鞏、汝陽以及過黃河今溫縣壹帶。國都成周(今河南洛

陽東北)。

8,杞國:在今山東省安邱東北地。

9,蔡國:在今安徽省壽縣北部地。

10,郯國:有今山東郯城西南地。

11,任國:有今山東省濟寧北部地。

12,滕國:約在今安徽省滕縣西南地。

13,薛國:約在今山東滕縣東南地。

14,費國:有今山東省費縣東部地。

15,倪國:鄒別封之國,在今山東省滕縣東,壹說在山東棗莊西北。

16,曾國:戰國初期,占有今湖北省隨縣到安陸壹帶,建都西陽(今河南光山西南)。

17,繒國:在今山東省蒼山西北,公元前567年為莒國所滅,後來又復國,到了公元前450年又被越滅亡。

18,邳國:在丹水與沂水的交接處,應在山東省南部,宋國的東面,郯國的南面

春秋戰國時期的地圖集請參見以下網址:

/10203.html

/bbs/ReadFile?whichfile=493166&typeid=17

/city/history/

邯鄲成語典故

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圍魏救趙、胡服騎射、毛遂自薦

(壹)邯鄲學步

這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代,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到趙國都城邯鄲去,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態很美,就跟著學起來,結果不但沒有學好,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到家鄉。後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這是壹個流傳的很廣的故事。有壹段時間我經常去邯鄲,同事們見到我都開玩笑說,看妳又不會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鄲了呀?看來這已經是壹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了。流傳的廣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忽視這個故事在今天的啟示意義。如今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們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傾向嚴重,忽視了自身的特點,結果學得不倫不類。

在邯鄲市區中心地帶有壹座學步橋,傳說燕國少年就是在這裏學邯鄲人走路的。現存的石橋建於明代,已不再通車,圍繞石橋修建成了壹個市民休閑娛樂廣場,把學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後代,廣場還刻立了許多碑文,講述著邯鄲的歷史,還有壹個不規則雕塑上面刻了與邯鄲有關的成語條目,寓教於樂,很有意思。

(二)負荊請罪

在邯鄲老市區距離火車站不遠的街道裏,有壹處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車巷,這裏就是藺相如回避廉頗的窄巷。如今這裏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築,巷子也名存實亡,古風盡失,但是還在巷口立了壹通石碑,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這是壹個曾經入選中學課本的故事。戰國時,趙國文官藺相如出使秦國禦敵有策,使得價值連城的和氏美玉完璧歸趙,又赴澠池會舌戰秦王,維護國體尊嚴,被封為上卿,位於大將廉頗之上。屢立戰功的老將廉頗心中不服,揚言如見到藺相如就要羞辱他。壹次兩人乘坐馬車相遇與窄巷之中,藺相如顧全大局,讓自己的馬車退出窄巷避讓廉頗,致使廉頗深受感動,於是廉頗便光著上身,身背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從此兩人結為生死之交,趙國將相和睦,國勢大振。這個故事也很快演變成成語,表示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真心實意地接受對方懲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錯誤勇於承認,勇於接受處罰,就能夠獲得他人的原諒,征得別人的尊敬。現在,這是個應用得非常廣泛的成語。

回車巷壹帶是邯鄲的老城區,那裏有很多老房子,有幾處深宅大院,是民國時期邯鄲市政府機構的院落,今天住在那裏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雖然老舊了,民風依然俠義猶存。那壹日我背著相機在老街閑逛,壹位工人模樣的中年人自告奮勇地領著到處轉,在他的帶領下,我看到了邯鄲古城墻遺跡,民國邯鄲政府的稅務局和機械局的大院,還有壹座簡易的土地廟。老街上的人們閑適自在,放學的學生們嬉笑打鬧,沒有呼嘯的汽車,偶爾響起壹聲小販的叫賣聲,深處其中恍如隔世。不過拆遷改造的推土機的轟鳴聲已經隱約地聽到了,不知道這份寧靜還能守護多久。

(三)黃粱美夢

這個故事跟戰國沒什麽關系,但是故事發生在邯鄲。說古時候有個姓盧的書生進京趕考,路過邯鄲投宿店家,窮困潦倒,失意落魄,獨自慨嘆,恰遇呂洞賓也路過此地,見此情形打算開導開導他,就給了他壹個瓷枕頭,盧生枕著枕頭入睡後開始做夢,夢到自己娶了壹個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為妻,又進京考中了進士,繼而到處建功立業,當了宰相,後被妒賢嫉能的奸人陷害險受牢獄之災,後來轉危為安,子孫滿堂,終老而死。夢到了死,盧生就驚醒了,壹看店主做的黃米飯還沒熟呢。

這個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後來湯顯祖和蒲松齡都對這個故事進行過演繹,故事中呂仙後來被演繹成呂洞賓。現在人們利用這個成語比喻不可能實現的虛幻夢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過壹個夢描述人的壹生所可能經歷的榮華富貴和坎坷曲折,表達人生如夢的消極厭世的觀點,故事的結尾說盧生夢醒之後對人生大徹大悟,跟隨呂洞賓雲遊布道去了。

後人在盧生做夢的小店修建了呂仙祠,現存最早遺跡是門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據說石刻“蓬萊仙境”這四個大字是呂洞賓手書,蒼勁灑脫,有壹股子仙風道骨之氣。其他殿堂如鐘離殿、呂祖殿、盧生殿都是近來重修的。

在呂仙祠的東跨院,有壹個以夢為題材的博物館,把古籍、傳說中比較著名的“夢”,如莊子夢蝶、紅樓夢、南柯壹夢等等,用繪畫和說明形式展出,生動有趣,仿佛進入了夢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國畫技法繪制的繪畫很有水準,如果用展出的內容出版壹本連環畫,壹定受歡迎。

(四)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這個故事我認為它算不得成語,充其量只能是個典故。這個典故告誡人們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勇於改革。對處在社會變革當中的我們,還是具有比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趙武靈王是趙國的壹位奮發有為的國君,在與周邊胡人的軍事摩擦中,他發現胡人的短衣長褲、騎馬作戰非常靈活,於是主張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學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得以擊退胡人,消滅中山,成為“戰國七雄”之壹。

邯鄲市西的插箭嶺相傳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訓練士卒的場所,邯鄲市區的叢臺公園中的武靈叢臺則是趙武靈王檢閱軍隊是使用的。如今從臺已經成為邯鄲市的地標建築,許多商品都以叢臺命名,當地人還送過我壹瓶“叢臺”酒呢。

“滏流東漸,紫氣西來”的叢臺,除了檢閱練兵之外,還是王侯休息娛樂的地方,頗負盛名,歷史上屢建屢廢,現在的主體建築是清朝同治年間留下來的。歷史上許多大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臺,是壹處文化古跡。如今,這裏建成了叢臺公園,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娛樂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