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什麽修真?是道家嗎?現在真的有人練這個嗎?

什麽修真?是道家嗎?現在真的有人練這個嗎?

中國道教史及其主要流派

中國道教聖地:武當山

道教正式創立於東漢末年,其標誌是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出現。

經過南北朝時期葛洪、寇、陸、陶弘景等人的努力和改革,道教成為與佛教並列的中國正統宗教之壹。

南北朝以後,五代統治者基本上都重視儒釋道,但歷代皇帝對各宗教的喜愛和信仰程度不同,有的更重視佛教,有的更重視道教。與此同時,統治者也加強了對佛教和道教的控制。

唐宋時期,道教受到統治階級的推崇並得到進壹步發展,形成了各種流派。元代以後逐漸形成全真派和正壹派兩大流派。道教在明代的衰落對統治階級的影響遠不如唐宋時期。

清朝皇室推崇藏傳佛教,對道教采取嚴格限制的政策。道教衰落得更厲害,它的活動主要在民間。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道教也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西方思想的沖擊。道教進壹步衰落,成為中國五大宗教中宗教秩序和政治影響力最弱的壹個。很多道士文化素質低,缺乏宗教知識。道教組織松散,各地之間的聯系和團結不夠緊密。但仍有壹批道士潛心修行,著書傳戒,讓道教血脈得以延續。

建國初期,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過程中,道教界配合上地的改革,開展了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運動。

民主改革後,中國道教加強了聯系和團結。在嶽崇岱方丈的倡議和政府的支持下,於1957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第壹屆全國道教界代表會議,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嶽崇岱任第壹任會長。中國道教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

中國四大道教名山

湖北省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神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勝地,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遺產。

綿延八百裏的武當山,以自然風光為特色,以雄為主,具有險、奇、幽、美等多重特征。自元代以來,這裏有72座山峰,36塊巖石,24條溪流,11個洞穴,3個水池,9個泉水,10塊巖石,9口井,10個水池,9個站。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宛如壹根金玉打造的寶柱,屹立在群峰之巔。四面環山,從四面八方向主峰傾斜,形成了“七十二峰對大頂,二十四溪永流”的獨特自然奇觀。被譽為“自古無雙勝景,天下第壹仙山。”

武當山以其宏偉的建築規模而聞名。其古建築建於唐、宋、元、明、清,明代達到頂峰。* * * 33棟,面積1萬平方米;歷經數百年滄桑,至今仍有近5萬平方米。整個建築按照道教“真武修仙”的故事,采用皇家建築風格,統壹設計布局。它的大小和間距恰到好處,因為山上的情況,它是有目的的,而且布置得很巧妙。它或建在險峰之巔,或隱於絕壁、叢林深處,體現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成就展”。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武當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自東漢以來,道士在武當山設寺,潛心修煉。然後逐漸成為中原道教活動的聖地。武當山的道教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從初唐開始,唐朝貞觀年間(627-649),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唐太宗李世民派周俊官員簡瑤到武當山求雨,並在靈隱峰修建了“五龍寺”。從宋代到清代,歷代帝王都推崇武當山為真武神,視其為“國神”。元朝時期,道教耕種數百頃土地,養育數萬人,包括9宮8觀,65,438+000多座寺廟、祭壇、亭臺、橋梁。到了明朝的鼎盛時期。永樂十年(1412),出動民間工匠20余萬人,在12年修建了33座道觀,其中宮殿9座,寺廟9座。全山道觀多達500-600座,有300-400座之多。武當道觀空前宏大,成為明成祖直接控制的武當道場。因此,武當山被稱為“皇家家廟”。武當山道教文物遠近聞名。除了古建築之外,歷代統治者和四面八方的信徒,特別是在明朝的鼎盛時期,用金、銀、銅、鐵、錫、玉、珠、石、泥、絲、木等材料制作了成千上萬的雕像,安放在武當山,使武當山的宮觀壯麗,被譽為“金白玉的世界”。雖然大部分寶藏已經丟失,但全山仍有7000多件登記在冊的文物。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和藝術欣賞價值。武當道教音樂聞名遐邇,是武當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當山自太宗創立“五龍寺”以來,就是皇帝、將軍、眾生祈福消災的重要道場。道教音樂具有獨特的魅力,它融合了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具有莊重、神秘、典雅的獨特風格。

武當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被認為是武當武術的創始人。後世武術家不斷創新、豐富、積累,形成了中國武術的壹大流派,被譽為“北方少林,南方武當”。武當拳又稱內家拳,以修身、防身、保健為目的。它具有重心不重力、剛柔並濟、先發制人、延年益壽、祛病防病、增長智慧等諸多特點和功能。目前武當武術已傳遍世界各地,成為人們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體育活動。

武當山的主要景點有:

玄月門:是“玄月”牌樓的俗稱,是壹座石頭建築,三根四柱,共五層。建於明嘉靖三十壹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米,用石鑿和榫頭制成。正中方的額頭上鐫刻著嘉靖皇帝親筆題寫的“治天下與玄月”四個大字,意味深長,蒼勁有力。

郁秀宮:全稱是“田璇·郁秀宮”。建於明永樂十壹年(公元1413年),已建寺廟2200座,嘉靖三十壹年重修。它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在乾隆10年(公元1745年)大部分被毀,修建了部分現存建築和遺址,並修建了4座重達100噸的亭子。

磨針井:又名春陽宮。位於老營以南12km處,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有磨針井於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修,1984年恢復原樣,有50余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稱真理觀。建於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三次重修。目前基本保持了當年的規模,在武當建築群中算是較大的單元。

南巖:道教稱之為真武道騰飛的“聖地”,是武當山36巖中最美的地方。明朝永樂十壹年(公元1413年)重修,宮殿、道觀、亭臺等房間150間,賜大聖南燕宮,嘉靖三十壹年(公元1552年)擴建為460間。今天,這裏有石頭大廳,南天門,紀念碑亭和梁毅大廳等建築。

瓊臺觀: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裏,垂直距離1.350米。它分為俯視圖、中觀圖和仰視圖。元代稱“瓊臺宮”。明清時期,有24座道觀,數百座寺廟。清鹹豐六年(1856),毀於火。壹些寺廟已經修復。這是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點。它已經成為壹個重要的旅遊集散地。

紫霄宮:建於明朝永樂十壹年(公元1413年),宮、廊、殿、閣860余座,被授予“太原紫霄宮”稱號。紫霄宮背靠戰旗峰;面對著照壁、三臺、五老的山峰,蠟燭、帽子、香爐;右邊是雷神洞;左邊是於吉池和包珠峰。周圍的群山自然形成了壹把寶椅,上面有兩條龍在玩珍珠,被明朝永樂皇帝命名為“紫雲福地”。

金典:它是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當天柱峰之巔,海拔1612米,建於明朝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三間,深5.54米,長4.4米,寬3.15米,均為鍍銅鍍金。是世界上罕見的精品銅建築。

武龍宮:建於淩影山腳下的“武龍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627-649)。明朝永樂十年(1412),修建了215間,包括皇帝殿、山門、畫廊、玉像殿、父母殿、齊殿、祖宗殿、倉庫。到嘉靖時,有850座宮殿。民國十九年(1930),毀於火。還有很多遺跡。

江西龍虎山

從上清乘竹筏順流而下,遊15裏,就到了始祖石天鍛造熔爐的龍虎山。龍虎山,原名曲錦山,因山高100余米,寬數百米的五彩山岸而得名。《龍虎山記》卷二說:上錦石。正面觀之下,仙巖向上流,立於百尺之上,紅紫相間,在溪流上閃閃發光,宛如錦緞。先祖石天從鄱陽湖逆流航行至龍虎山時,被龍虎山形狀的雲錦石所陶醉,決定在此煉丹。雲錦山因先祖石天“舞見龍虎”而改名龍虎山。

龍虎山的名字,據說除了祖先的調教之外,還有另壹個由來,就是“形似龍虎”。如果上岸,在主峰不遠處向前望去,可以看到龍虎山壹山曲折如龍,另壹山臥虎藏龍,形成了龍虎對峙的壯觀景象。有句話叫“山不在高,神仙在名”。龍虎山因其祖先石天在此煉爐、建道觀而聞名中外,使道教傳播到世界各地。

龍虎山腳下,骨開而平。它坐北朝南,而水在山的後面,這是舊址的壹個視圖。第四代石天張生帶著先祖石天的劍印左夫從漢中遷回龍虎山,並在此建廟祭拜石天。南唐時,修建了石天寺;到了宋代,法律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到了明代,觀念有所修正;鐘鼓樓建成了。石天府邸遷至清朝後,正義寺逐漸被冷落,最終成為壹片廢墟。現在正在修理。

從正壹關往上走,可到達水簾洞和煉丹巖,祖先石天曾在這裏鑄造煉丹爐。煉丹巖前,溪水潺潺,石壁陡峭,丹竈遺址猶存,曹璐的足跡猶在。水簾洞瀑布飛如珠簾,是先祖石天配制九天靈藥的材料。據說宋祥福和永樂皇帝派人跟蹤到這裏,找到了丹。雖然今天我們已經找不到長生不老藥了,但看看先人石天鍛梯煉爐煉丹的艱辛,想想他克服艱難煉丹救人的獻身精神,體會他修心求仙的誠意,對我們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

龍虎山對面有壹片石天栗林,據說是老祖宗石天親自種下的。石天板栗味甜,富含澱粉,是理想的水果和滋補品。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李僅存於西蜀青城山,是學道遺風。”張道陵先去龍虎山,再去青城山,可見青城山的栗子是從龍虎山帶過來的。祖先石天活到了123歲,其他早期石天都在100歲左右。據說這與他們長期練習和喜愛板栗有關。

安徽齊雲山

雲起位於黃山腳下,皖贛鐵路從雲起腳下穿過。距黃山市(屯溪)城西33公裏,因“石插蒼穹,與雲融為壹體”,故名雲起。是壹個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山地景區。歷史上被譽為“黃山之南百越佳”。1981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994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仙境

下了索道後,遊客進入景區大門王獻亭。離開亭子後,他們穿過桃花溪到達天堂。此景頗為壯觀,有奇珍巖、忠烈巖、壽子崖三處摩崖石刻。相傳,奇珍巖是雲起最早的道教聖地,也是唐代棲霞真人修行的地方。中烈巖是崇拜關公的地方。壽字言是清朝慈禧太後寫的。這個巨大的“壽”字直徑230厘米。走過壽子崖,會看到壹個寬敞的山洞,遊客可以穿過。它純粹是大自然造就的,被稱為“懸崖下的洞穴”。它叫天門,崖壁上的石刻、碑文眾多,令人眼花繚亂,被稱為“百越碑林”。

先軫東府

懸崖下有許多洞穴,供奉著各種神仙雕像,即八仙洞、童淵洞、羅漢洞、於君洞和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住在山洞裏。它是雲起山景的精華之壹。八仙洞供奉道教的八仙;童淵洞是佛教南海中供奉觀音的。羅漢洞是供奉真武大帝的,但兩邊有十八羅漢。應該說,這些都是道士富有想象力的創造;於君洞穴是獻給龍王的;文昌洞供奉的是稱霸功名的文曲星,實際上是被道教“收編”到道教祭壇中的。從雲起的仙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儒、道、釋結合的強烈氣息。挺有特色的。先軫窯洞的巖壁上有許多摩崖石刻,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巖壁上的“天開沈繡”四個大字,這是先軫窯洞的顯著標誌。

月華街和太素宮

月華街是道士和山民聚居的地方。它也是山上的壹個市場,是朝聖者和遊客停留的地方。月華街古宅8座,徽州民居眾多,與宮殿、院落形成密集的綜合體。最引人註目的是太素宮,它占地65,438+0,600平方米,非常壯觀。清朝乾隆皇帝曾稱雲起為“大話西遊勝境,江南第壹名山”。太素宮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94年原樣重建,1997年雕像向朝聖者和遊客開放。

四川青城山

青城山是四川中部的名山,位於都江堰西南20公裏處。峰巒起伏,美不勝收。全山以靜凈取勝,與劍門之危、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它的著名景點石天地區被青山環繞,就像壹座城市,因此得名青城。自古就有“青城山靜天下”的美譽,意思是青城山是天下名山中最深最靜的壹座。

青城山確實有“隱逸”的特點。因為歷代的拓荒者都想象著,在山路中,每隔10分鐘,遊客就可以遇到壹個小亭子,休息壹下。這些亭有的建在路邊,有的建在石橋上,與周圍的景色很協調,而且越往上,亭與亭之間的距離越短,因為遊客已經很累了,需要多休息。遊覽青城山的樂趣在於沿著背陰的石階欣賞山上的各種美景。當妳來到壹個道觀,妳可以坐下來喝杯茶,欣賞視野中的建築和文物。

青城山是道教名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壹。相傳東漢張道陵(後稱張天師)曾在此修行,道教稱此山為“第五洞”。整座山都是郁郁蔥蔥的樹木,到處都是綠色,鳴泉飛瀑,清冷宜人。山上有8個大洞和72個小洞,道觀遍布其中。從下到上,苻堅宮、石天洞、祠堂和上清宮令人目不暇接。爬到山頂,可以看到千裏之外的成都平原。高昌的山風沁人心脾。其主要景點有:苻堅宮,建於唐代,規模宏大。它是壹幅自然的圖畫,遊客來到這裏就像置身於壹幅畫中,所以這座建築被命名為“自然圖畫”。石天洞,裏面有“石天”張道陵和他的三十代孫的雕像。現存寺廟建於清末,規模宏大,雕刻精美,有許多珍貴文物和古樹。附近有三島石、洗心池、登高梯、壹線天空三個景點。

著名景點有:上清宮、苻堅宮、石天洞和自然畫卷。苻堅宮位於張任山腳下,建於唐朝,曾多次修復。現在只有兩堂三院。苻堅宮建在張任峰下。宮前有壹條清溪,四周古樹蔥郁,環境優美。左邊是明清宮公主的遺址,往西壹公裏,就是到自然圖。它是清朝光緒年間修建的亭子,淡巖壁,綠樹雲霧,遊人在此如畫。

苻堅宮,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張任殿,宋代被朝廷命名為“惠慶苻堅宮”。張任峰因寧峰而得名。據傳說,寧豐是黃帝時代的壹位陶官。他能夠駕馭火焰,追隨煙霧,駕馭風雲。寧豐幫助黃帝學會了“踩高蹺”的本領,打敗了東遊,統壹了中國,被黃帝封為統領五嶽的“五張越”。在宋代,它還在周樹青城山封了九天丈夫的概念,楚賦任命了真正的國王。道教十大洞天中有壹位主治神仙,寧峰就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苻堅宮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近年來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重建。苻堅宮的建築面積為1196平方米。亭子建在它的前面,後面是淡臺的綠色森林,前門上的苻堅宮字樣是1940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寫的。前殿名為“永生殿”,是供奉晉代道士範長生的。正殿是寧豐和杜光庭的塑像。後廳裏有三尊雕像。中間是太上老君,被尊為道教教主。左邊是東華帝,神話中的東魏公,他是全真教的第壹位創始人。右邊是全真道的創始人王重陽。大廳的墻上掛著張三豐寫的詩。檀竹柱上懸掛的394字“青城長聯”描繪了風景,講述了故事。

上清宮正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道教創始人老子。從武文廟前的走廊到禦經樓,從卸貨門到聖燈閣。高泰最高峰彭祖峰旁邊有壹條小路。山上有個亭子叫回音亭,意思是“當妳爬到高處,所有的山都要有所回應”。現在已經改建為接待點,在更高的地方新建了“老君閣”。三層樓高的亭子裏有壹尊巨大的銅像,是道教領袖李老君騎著壹頭青牛。請到亭子裏去看。站在老君閣三樓的觀光走廊上,從走廊上俯瞰,青城山的山峰都是綠色的,拱起地平線,山風橫過,綠波起伏。清心爽口的目的就是舒服愉悅,真的是無法形容。再往遠處看,岷山隱隱,岷江如帶,蜿蜒飄逸。成都平原美如千裏。如果在清宮過夜,還可以欣賞神燈,看日出,看雲海。這是青城山的三大奇觀,各有各的獨特趣味。

參觀寧橋,向左轉大約兩英裏到祠堂。這座寺廟建於晉代,原名東天官。現存寺廟建於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創始人,故又稱真武宮。祠堂對面的山谷叫白雲溪,後面是軒轅峰,蘭林環繞,環境幽靜。唐代杜光庭在高島讀書?quot讀書臺”1982被定為全國重點道觀。寺廟右邊的小路可以到青城山後面。馮玉祥將軍抗戰時曾三次來青城山,1945住在祠堂。接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後,將軍喜出望外。他雕刻了壹個紀念碑,並在寺廟的壹側建了壹個亭子作為紀念。這個碑現在在祠堂裏,作為文物保護。

石天廟是指以古代道觀為代表的壹組宮殿建築。石天寺是長島寺的頂部,也是最後壹座寺廟。此寺位於三混元頂巖腹洞前,清光緒十年重修。張天師就設在洞穴上部,所以人們說這是名副其實的石天洞穴。這尊隋代石刻的張天師,三眼瞪視,神情凝重,左掌伸開。quot相傳陽平治都,封都,是天師用鎮山之寶降魔的雕像。旁邊是他的第三十代孫子,宋代虛靜的塑像,溫文爾雅,是壹個拯救世界的形象。石天廟是石天道教的發源地。過去,江西龍虎山的石天上任後曾在此朝拜。

前方是“三皇殿”,裏面有伏羲、神農和軒轅黃三的石像。壇前是唐代開元皇帝的牌位,使“還道觀山外故地”顯得十分珍貴,作為鎮山之寶代代相傳。其他題字還有張大千先生的《石天像》、《龍門派碧東宗道脈源流碑》,都是值得欣賞的文物。

黃帝廟在正殿“三清殿”後,我們從上清宮下來,從後面往前看,於是和石天殿壹起進入黃帝廟,最後參觀三清殿。黃帝廟供奉軒轅黃帝。大殿重檐回廊,古樸中透著靜雅。橫額上有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石喻題寫的“古黃帝廟”四個金字。廟前的“軒轅黃帝廟碑”上鐫刻著馮玉祥將軍在1943書寫的“軒轅黃帝,人民的偉大祖先,戰功卓著,善待各族”的題詞。"禮樂制度,加上他的文學技巧和武術,將被世世代代銘記。"這個中華民族的祖先,被尊為神,被尊為神。青城山有壹個傳說,黃帝去張任山參觀寧峰練習“飛龍高蹺”的技能,所以早在隋朝,山上就建立了壹個神龕來祭祀祖先。

清宮是石天洞穴景區中最宏偉、最令人贊嘆的道觀建築。大雄寶殿是壹座亭閣式建築,重檐歇山頂。建於1923,近幾年壹直在維修。殿前走廊由九級石階支撐,正面觀由六根大石柱支撐。石柱立在石基上,高1.2米,顯得莊嚴肅穆,非常有氣勢。大廳分五個開間布置,占地***580平方米。前後檐柱、經柱* *有28g大石柱,高4.4米。石柱上端的弓和曲門,都是鏤空雕花,鳥獸花草,色彩淡雅,與建築相得益彰。樓上是“無極堂”,三樓有壹口八角井,用於采光通風,也可以緩解遊客的壓抑感。在口的中間,有壹個康熙禦書“淡臺筆洞”的牌匾。該廟供奉道教的三位至高神:元始天尊,居住在玉清(清代微小的天空中),象征宏遠世紀;生活在清朝的靈寶天尊(於玉田),象征混元世紀;住在太清仙境(在大紅天),寓意世紀初的道德佛。這個道德神就是偉大的老紳士。三神合稱“三清”,故此地稱為“三清殿”。廟前的石柵欄上,雕刻著許多人像,有光著頭,光著背的,有翻滾跳躍的,有嬉鬧的,光頭上沒有傷痕的,有冠不齊的,有的穿著開襠褲的。如果他們是嬰兒,他們是“裸體的”。《道德經》中說“常德不可分,力屬嬰兒”,教導人們保持壹顆純潔善良的心,認為出家人應該回歸童心的境界。石雕中還設計了壹些樂器。海螺遇到山風,會發出悅耳的聲音,稱為“天籟”。這組100個雕塑被稱為天蠍座嬰兒精神地圖,它反映了道教的哲學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