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摘要
中醫認為本病多由外濕熱毒氣、內傷飲食寒涼、脾胃臟腑受損所致,屬於“腸梗阻、痢疾”範疇。《蘇文泰尹揚明論》雲:“如果妳吃得不好,妳就會不時地死去...對於腹瀉,很長壹段時間。”,“證治補”指出:“有腸梗阻者,謂濕熱蘊結於腸。就是痢疾也是今天,所以說沒有痢疾就沒有病,痢疾就是濕、熱、食積。”在治療上,應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經越全書》雲:“治痢,以觀虛實,辨寒熱為最重,與此瀉關系最大。四者不明,則易殺人。”所以寒熱虛實是本病的第壹辨證,臨床癥狀要根據腹痛、尿急、腹瀉等進行辨證,並結合舌脈,通常可分為6型。每種類型的辨證要點和治療原則如下。
濕熱型
腹痛、痢下紅白膿血、苔黃膩、脈滑是辨證要點。病機為濕熱邪入胃腸,氣血阻滯,不通。
[1]
疼,所以腹痛,內急而後重;濕熱郁結於大腸,經絡受損,故腹瀉紅、白、膿;苔黃膩,脈滑,為濕熱之象。治療宜清熱利濕,理氣活血。可加減白芍、金銀花各15g,當歸、大黃、黃芩、黃連各9g,檳榔、木香、桂枝、甘草各5g。血熱痰阻加地榆、桃仁、牡丹皮。
寒濕型
此證要點為腹痛,喜溫,腹瀉多白少紅或純白凍結。病機為寒濕之邪侵入胃腸,氣血凝滯,腑氣不利,故腹痛滿,內急後重;是寒邪所致,所以喜歡溫暖;寒濕之邪幹擾大腸,經絡受損時,泄瀉白赤或白凍;舌淡、苔白膩、脈緩是寒濕的標誌。治療原則應為溫寒濕,行氣活血。加減淩薇湯燦:蒼術、厚樸、陳皮、茯苓、當歸各65438±00g,桂枝、炮姜、木香、枳實各3g。如果天氣很冷,增加幹姜的用量。
流行病毒類型
辨證要點為發病突然,腹痛,熱重或劇烈,煩躁不安,舌紅,苔黃幹,脈滑。病機是疫毒之邪,對人傷害最快,所以起病突然,疫毒灼傷腸道,消耗氣血,經絡受損,所以腹瀉鮮紫。疫毒之氣多於濕熱之邪,故急後腹痛更重;毒盛於胃,助熱傷津液,故性強而熱渴;舌質紅赤,苔黃燥,脈滑,是疫毒上火的標誌。治療方法應該是清熱涼血解毒。白頭翁湯:白頭翁、金銀花、白芍各3g,秦皮、地榆各15g,黃連3g,黃柏6g。頭暈抽搐者加犀牛角、羚羊角。這種類型需要配合西醫對癥治療才能緩解燃眉之急。
陰虛型
這種病見於慢性痢疾和體液損傷的患者。辨證要點為痢疾下粘膿帶血,虛坐不責,舌紅少苔。病機為邪結腸間,陰血不足,故痢下膿血稠;營陰不足,故空坐怪;舌紅少苔,脈細數是陰血虛的癥狀。治療宜滋陰清熱,活血止痛。黃連阿膠湯加減及泊丹:黃連、烏梅各6g,黃芩、阿膠、當歸各10g,白芍、地榆炭各15g。如果腹瀉過度,妳應該坐在虛空中責備,並添加赤石脂,魚雨梁和人參。
虛寒型
這種綜合征的要點是瘦或白凍性腹瀉,缺糧,乏力,腰酸肢冷或滑脫。病機為脾虛挾寒,寒濕滯留腸內,故泄瀉稀白有冰凍;脾胃虛弱,所以少食易累,四肢不溫;久而腎,腎陽虛衰,門不固,故腰酸怕冷,忍不住滑;舌淡苔白,脈沈細,都是虛寒之象。治療原則應為溫補脾腎,固澀固本。桃花湯合真人養臟湯:赤石脂15g,玉梁、白芍,附子、幹姜3g,白術10g,訶子6g。如果長期痢疾、脫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
休止痢疾型
大多數患有這種疾病的病人都有痢疾史。發病即停,常年不愈,是辨證的重點。病機為久瀉,正能量不足邪愛,寒熱交雜,胃腸傳導失和,故纏綿難愈,時停時續;濕熱纏綿,病根未除,故為外邪或飲食不當所致。引起腹痛,大便粘稠或紅色,苔不膩。脈象多濕熱,正氣虛弱。治療原則應該是溫中清腸,理氣解郁。李連湯:人參、白術、木香各10克,幹姜、枳實、甘草各5克,黃連6克。此外,針灸也可以用於治療。根據病情常選用曲池、合谷、足三裏、上下巨虛、神闕、下灣、舒天、大腸俞、脾俞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