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書用的木板,壹般寬壹尺半,高七八寸。上面的空白叫“田頭”,下面的空白叫“腳”。壹個板塊所占的面積稱為“版面”或“曠國”,版面四周的黑線稱為“邊框”,也叫“邊欄”或“欄線”,簡稱“線”,四周印的單線稱為“雙邊”或“雙邊欄”,雙線壹般外粗內細,所以也叫“文武邊欄”。
還有壹種只印在左右的雙線,叫做“左右邊線”或“左右雙夾線”。框架的上下距離稱為“高度”,左右距離稱為“寬度”或“寬度”來表示框架的大小。
壹本書的壹頁刻在壹塊木板上,壹頁分為兩面。中間部分稱為“板心”,以板心為中心折疊。板心壹般刻有書名、卷數,有時還刻有雕刻師的名字。為了折疊方便,也用圖案,叫做“軀幹”和“魚尾”。
樹幹上有空白或細線的稱為“白口”,粗線或完全黑線的稱為“黑口”。有的魚尾只在上面,有的上下。這種格式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
在邊框兩側邊欄外的上角,有時會有壹個小方塊,叫“書耳”或“耳子”,或“耳格”,簡稱“耳”。在書的耳朵上背書名,也就是壹個小問題,相當於現代鉛印書的“中縫”和橫印書的“書眉”。它的左邊部分叫“左耳問題”,右邊部分叫“右耳問題”。這是為了方便閱讀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