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老子,儒家的書上都說是問禮,道家的書上都說是問道,具體問什麽,當然只有當事人知道。但孔子是崇尚周公禮樂的,不問禮當然不可能;老子是道家的真人,孔子與老子曾經相處過壹段時間,問道也是有可能的。《文子》中這壹段,妳可以說是確有其事,也可以理解為文子編的寓言。無論故事真假,這些話是真的,所以不妨礙我們去學習他。
「正汝形」,就是端正妳的外形,修行人的打坐、站樁等等,都屬於「正汝形」;軍隊裏要求軍容軍姿,也屬於「正汝形」。前幾天,我這邊的讀書社進消防大隊搞活動,我也去聽講了,期間發現所有軍人都端端正正地聽完了壹兩個小時的講座,不由得心生佩服。
「壹汝視」,就是專壹妳的視線,不要東張西望。壹個人心是定的,眼神也是定的;心是慌的,眼神也遊移不定。眼神都定不住,就不要奢談心定了。專壹,很重要,凈慧老和尚講「守壹不移」,講了整整壹本書。
「天和將至」,就是自然的和氣即將到來。《老子》說「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正所謂「與心和,神自全;與境和,事自圓」——這個和,非常重要。馮學成先生常教人「養喜神,養和氣」,就是這個道理。
孔子問道於老子(文子的記載)
「攝汝知」,就是收攝妳的智慧,「正汝度」就是端正妳的態度,《史記·老子列傳》裏記載孔子見老子,老子告誡他「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是皆無益於子之身」,說的就是這個內容。
「神將來舍」,就是神就要住進來了。正所謂「心安樂處即是身安樂處」,神能夠安住下來,才是身心自在。反之,我們看到壹些人身心不安,就會說他「魂不守舍」,神魂不在家,遊移到不知什麽地方去了。
「德將為汝容」,就是德將成為妳的容貌,壹般人是以皮相為容貌,修行人是以德為容貌。比如佛教說,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佛累世修行各種美德綜合示現的報身。《禮記·大學》上說「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也是這個意思。
「道將為汝居」,就是道將成為妳的居室。壹般人,要找個房子,才會安住下來;修行人不同,他們是安住在道中。
「瞳兮,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眼神就像出身牛犢壹樣清澈明亮,不會無端刨根問底。陶淵明說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佛教有「十四無記」,這些都是「無求其故」。
「形若枯木,心若死灰」,這兩句話很有名,《莊子》壹書曾多次引用兩句話,蘇東坡也曾引用過。老子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看重的是生生不息的生機,道家看到的則是生機背後的靜寂。
「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歸真其實際的智慧,但不用偽詐裝點門面,堂堂正正沒有什麽心機可以謀劃。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段話出自《老子道德經》,也作「明白四達,能無為乎」,這句話其實是解釋前面那句的,其含義是真正的智慧通達無礙,能不用不要使用權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