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冬至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關於冬至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1、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

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

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壹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冬至節有起源於黃帝和堯帝兩種說法。

《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壹大臣向漢武帝說,“黃帝得寶鼎神筴(ce或jia),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

於是黃帝迎日推筴,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

”這個記載表明黃帝時就把冬至日作為歲首,乘坐“朔旦”,但《史記·黃帝笨雞》中本無此相關記載,孤證難考。

另壹種說法是堯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觀察太陽運行的情況,進而確定冬至的時間。

《尚書堯典虞書》曾載:“(堯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平在朔易。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按:朔,北方也。

)《尚書》成書時間距堯帝時代較近,文獻可信度相對較高,所載史料或更貼近史實。

可見,冬至作為節日,中國上古時代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3、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餃子外,另壹盛行的風俗是吃餛飩。

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

”而冬至吃餛飩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傳說記載。

最早相傳的故事是與春秋五霸時的吳越爭霸及美女西施有關。

相傳吳越爭霸時,吳王打敗越王,不僅獲得金銀財寶,更是獲得心靈手巧的西施,在壹次試吃了西施做的用面皮包裹著餡料的食物。

大為贊嘆,問西施是何物,西施想著這昏君沈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說此物是餛飩,此後餛飩便流入民間,吳王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力,便規定在冬至時吃餛飩以表紀念。

4、相傳,漢代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

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

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

呼作“餛飩”。

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壹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便成習俗。

其實,冬至這天吃餛飩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區。

南宋時,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格。

而在許多古籍中記載,餛飩是中華民族的開天辟地者黃帝。

因此吃餛飩是對黃帝或那些做過開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緬懷與祭祀。

5、相傳有壹個叫***工氏的人,他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壹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但是這個疫鬼最害怕赤豆,於是人們在冬至這壹天煮吃赤豆飯。

用來趨避疫鬼,祛病防災。

在古代,其實人們在冬至日用糯米飯包裹各種各種蔬菜,肉類作為餡料,是既祭祖又贈送親朋好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