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漢字相關的歷史名人是倉頡。
倉頡,古籍中稱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相傳為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左史官。據歷史記載:軒轅黃帝興起之後,黃帝的史官倉頡、沮誦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於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
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別,但年久月深,難於辨識。後倉頡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倉頡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稱為文字。
倉頡造字的意義:
告別“結繩記事”的年代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
可見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麽在它以前壹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壹個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