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幹燥根,甘葛藤習稱“粉葛”。
野葛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產,壹般均自產自銷,以湖南、河南、廣東、浙江、四川為主。
粉葛多為栽培,主產於廣西、廣東等地,壹般南方產者粉性大,質佳;北方產者粉性小,稍遜。
01 重劑效驗
壹
朱良春教授常以重劑葛根治療頑固性泄瀉、頸椎病和消渴。
朱教授認為:①葛根善升清降濁,對頑固久瀉者,必重用葛根;②葛根解痙通脈,善治項強,和解肌肉痙攣效佳,對頸椎增生者除辨證用藥外,必重用葛根;③葛根能升舉陽氣,生津止渴,為治消渴之要藥。(《朱良春用藥經驗集》)
按語:
《本草綱目》、《本經逢原》等言葛根“生津止渴”,而《本草害利》及《重慶堂隨筆》等卻謂葛根之“生津止渴”,其“生”乃“升”字筆誤。
黃和醫師認為,葛根之“止渴”,恰在既“生津”,且又“升津”也。
蓋葛根甘涼濡潤,清胃益脾,所以生津也;葛根又稟其辛甘之性,鼓舞陽明、太陰之清陽之氣上行,故能升津也。
二
劉紹武教授治療心肌炎時, 在辨證方劑中常重用葛根以解肌祛毒。 (《名中醫治病絕招》)
三
張雲鵬教授習以自制方降壓飲(黑芝麻、黃芩、夏枯草、天麻、葛根)治療原發性高血壓I、II級。(《方藥傳真》)
按語:
葛根既輕揚升散,又能開郁以通降氣血。
《本草新編》曰:“蓋葛根輕浮,少用則浮而外散,多用則沈而內降矣。”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葛根有擴張血管、改善心腦及外周血液循環、降血壓之作用。
四
嶽景林教授認為, 葛根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在治療缺血性卒中、冠心病、心肌炎等疾病時必用療效顯著。 (《方藥傳真》)
五
趙冠英教授認為,凡血管阻力增加,組織缺氧時當用葛根。 頸項強痛時,必用該藥。 (《方藥傳真》)
六
王瑞海主任醫師習用 葛根二藤湯(葛根、雞血藤、鉤藤)加減 治療頸椎病,總有效率97.5%。[山東中醫雜誌,1991,(1):18]
七
劉興旺醫生以清熱除濕、疏經通絡為主旨, 自擬大葛根湯,隨證加減,治療熱痹。
藥用葛根、桂枝、白芍、炙甘草、薏苡仁、忍冬藤、連翹、黃柏、石膏。[山西中醫,1992,8(6):17]
八
顧仲明醫生曾以大劑葛根湯治療局限性硬皮病,藥用葛根、桂枝、麻黃、生姜、白芍、甘草、大棗。
顧醫生認為重用葛根解肌除痹潤膚,配伍桂枝溫運肌膚氣血,麻黃引藥達表, 且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葛根、桂枝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之作用,本方不失為治療局限性硬皮病之效藥。[浙江中醫雜誌,1997,(4):176]
九
黃和醫師常在辨證方中配伍葛根治療頸椎病、頸肩綜合征、頸性眩暈、肌痛癥、糖尿病、幹燥綜合征等。
黃醫師認為葛根甘涼入脾,功擅理肌肉之邪,解肌止痙,緩解肌痛,更能升發陽氣,開竅生津,擴張心腦血管而改善心肌及腦血液循環,通塞定眩。 但劑量小則效不著,宜在適當配伍下重劑應用。
曾有報道, 用葛根,川芎,鉤藤,專治頸性眩暈。
02 評 析
葛根,辛、甘,涼,歸脾、胃經,散之劑也,其氣輕味薄,輕揚宣發,善升善散,善通善降。
散,指散風熱,散表邪,散胃中郁火,解肌退熱,透疹宣斑;
升,指鼓胃氣上行而生津止渴,升陽明、太陰清氣而止瀉,升清陽之氣而榮腦止暈、止頭痛,引諸藥上行;
通,指通經絡,通血脈,通氣血,通腦竅、心竅、鼻竅,通滯行瘀;
降,指清降胃之郁火濁氣,推降大腸穢濁,使上郁之氣血得以宣疏而降行。
葛根解肌發表,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且又能以其甘涼之性,潤柔筋肉經脈,解痙止痛,亦以疏活經絡,通利氣血之功見長。
主治風寒或風熱外感,溫病初起,斑疹不透,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熱嘔熱痢,牙齒疼痛,大頭瘟毒,高熱抽搐,大便不通,脾虛泄瀉,酒疸等。
常用量: 煎服。 解肌退熱宜生用,升陽止瀉宜煨用。
陰虛火旺或下虛上盛者慎用,否則易致火逆上沖,頭暈耳鳴;胃寒者慎用,表虛多汗者忌用。
現代藥理研究: 葛根具有擴張冠脈、改善心肌及腦血液循環、改善外周循環、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調節胃腸運動、解痙、解熱、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抗變態反應、抗氧化、抗癌、改善學習記憶功能等作用。
重劑效驗中所舉9例,分別從臟腑(心、脾、胃腸、腦)、肌表、經絡、血管、骨關節等多方面辨證應用葛根,可見重劑葛根可用治心腦血管病、心肌炎、高血壓、硬皮病、泄瀉、消渴、疼痛等病證。
不良反應: 葛根的毒性很小,不同品種的葛根其毒性各不相同。周雲鵬比較了幾個品種葛根的LD50,雲南葛的毒性最大,峨嵋葛和野葛次之,粉葛毒性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