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幾種技巧

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幾種技巧

許多學生害怕寫作文,他們經常為此而擔憂。原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有的苦於沒東西寫,有的不知道怎麽串文章,有的擔心寫的不具體。

我認為,要解決這些長期的問題,必須從積累素材和訓練表達兩方面入手。

古人雲:“不積跬步,不達千裏,不積小流,不成江河。”要寫好作文,語言素材和生活感悟的積累是基礎。只有厚積薄發才能讓頭發變薄。學生積累材料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壹是閱讀和筆記。這裏的閱讀不僅僅指語文課上的閱讀,還包括學習語文課本,包括大量的課外閱讀。語文課僅靠閱讀很難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早在50多年前,葉聖陶先生就指出:“為了讓學生試著理解,試著揣摩,語文課本不宜過重過長;太多太長,不適合詳細討論。但是要形成壹種習慣,就必須經過反復的體驗。單單壹本語文書,不足以談反復體驗。所以,除了中國的文教書籍,妳還必須讀別的書,而且越多越好。”要做大量的課外閱讀,首先要有閱讀條件。學生可以從圖書館借書,自己訂購課外書,或者互相交流。對於壹本好書,要反復讀,邊讀邊自悟自得,記住要點,自己的感受,好的詞句,名人的名句名句等。,並把它們分門別類地選在筆記本裏。然後快速瀏覽這本書的其余部分,得到妳想要的要點或具體信息,然後停下來把它們寫下來。整本書看完後,復習全文,根據要點做個提綱,整體把握。而我學校的讀書筆記在這個時候是最有用的。二、對作文的觀察和思考來源於生活。我們周圍每天都在發生無數的新事物。可惜有的同學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可見,不會寫字的根源是不善於觀察。學生在觀察時要調動壹切感官,充分利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進行仔細觀察。對觀察到的現象多問自己問題,多問為什麽,勇於向別人求教。需要進壹步的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才能獲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把自己覺得很有收獲的寫下來。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語言材料和生活材料,為寫作做好了準備。剩下要做的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也就是反復進行運動訓練。第三,每天記壹次,每周記壹次日記,確實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也會給學生造成更重的課業負擔。把“記”從“記”變成“記”,只需要學生在臨睡前回憶壹天所經歷的事情,挑出有意義的事情,思考可以寫什麽作文。第二天上課,大家說說誰最有“眼光”,生活中會發現誰願意做。如果妳偶然發現妳特別感興趣並且肯定要寫的材料,寫壹篇周記。同時也要註重積累的堅持和毅力。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為了積累寫作素材,寫了上百篇讀書筆記,摘抄了兩萬多張卡片。第四,作文修改自己改,進步更顯著。好作文是改出來的,“改錯先於求美”,作文的方式永遠是“求美第壹”。更有利於學生學會自己批改作文。在寫作中,我們必須盡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他們獨立寫作和創新的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壹旦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樂在其中”。自由是作文的生命。讓學生敞開心扉,擁抱天空,寫出感受,寫出個性。通過寫作,從現實到未來,從未知到已知。

多看優秀文章,積累好詞。

學習他們的思路,文章結構,寫作手法等等。

然後多練習,多寫文章,可以交給老師批改。

讓老師指出妳的錯誤並改正。

也可以上網或者買書看看上面教的寫作技巧。

語文不可能壹蹴而就,需要時間壹點壹滴的積累。

註重作者的綜合修養,從根本上增強寫作主體對客體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在寫作活動中,作者對客觀事物的反應總是動態的、積極的。壹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既是作者寫作意圖和寫作能力的直接反映,也是其思想、感情、經歷、個性特征、文化水平和個人風格的折射。所以人們經常用“作為壹個人寫作”來解釋作者與文章寫作的關系。加強作者自身修養,全面鍛煉自己,是學好寫作的根本條件。

首先要鍛煉思想,培養感情。早在上世紀20年代,魯迅先生就指出:“我認為根本問題在於作者是‘革命家’。如果是,無論寫什麽事件,用什麽材料,都是‘革命文學’。噴泉裏出來的都是水,血管裏出來的都是血。”也就是說,作者的理想、情操和審美眼光對文章的特點和價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崇高的人生理想,積極自覺地參加各種有益於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實踐活動,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鍛煉思想、陶冶情操,更好地增強寫作激情和發現新事物、新問題的能力。

其次要積累生活,拓展知識面。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生活是文章寫作的源泉。文章的內容和表達與作者的生活知識儲備密切相關。人生閱歷淺,知識差,很難寫出好文章。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廣博的知識不僅為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寫作信息,而且激發了作者的寫作欲望,充分調動了作者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文章更加充實、準確、生動、優美。我們要積極參與生活,在對生活的感悟中積累經驗,擴大知識面,不斷更新知識結構,豐富頭腦,為靈感的觸發和文學思維的活躍提供更多的水或燃料。

第三,我們應該訓練我們的思維,提高我們的智力。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但要根據客觀事物做出文章,妳需要具備各種智能。比如,作者在理解和吸收客觀事物時,需要具備觀察、發現和收集的能力;在構思過程中,要有綜合分析能力、篩選加工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表達的時候需要有結構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修飾能力。寫作也需要壹定的技巧,技巧也是能力的體現。整個寫作有賴於各種智力和技巧的綜合運用。在運用各種智力和技能的過程中,思維貫穿始終。寫作是以思維為核心,組織各種能力和技能的綜合智力活動。沒有積極的創造性思維,就很難發揮各種聰明才智,寫作對象也很難轉化為理想的文章形式。因此,培養和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是開發智力、開拓思路、寫好文章的重要環節,也是作者全面修養的重要內容。

多讀多寫多改,“在遊泳中學會遊泳”。

1,博覽,精讀,從範文和例題中體驗和學習各種寫作方法。

寫作和閱讀密不可分。讀寫結合,借鑒範文,對提高寫作能力很有幫助。古人雲,“讀書如寫字,貴如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唱詩也能唱”,“讀書累了好寫”。這些經歷都是有道理的。

閱讀對寫作有很多影響。首先,廣泛閱讀可以開闊思路,活躍思維。陸機說:“在中心區,我會看神秘,我會對墳墓感興趣。”他認為觀察事物可以激發文學思維,研究古籍也可以豐富文學思維。有些人寫文章如行雲流水,筆到哪裏,含義豐富,用詞自然,跟他的閱讀有很大的關系。其次,閱讀還可以吸收和豐富寫作素材。從根本上說,寫作中的素材都取自社會生活,但壹個人的閱歷有限,不可能直接觀察和感受宇宙古今萬物。泛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無法親自接觸和認識的生活和知識,從而豐富我們的寫作素材。再次,閱讀是掌握寫作規律、學習寫作方法的有效途徑。多看看別人的好文章,就知道怎麽寫了。魯迅先生也特別提倡這壹點。他說:“所有被評價過的偉大作家,他的作品都在解釋‘怎麽寫’。”他稱之為“實物教學”。如果妳熟悉名著,妳會經常在寫作中模仿它們。多讀書,多模仿幾次,漸漸的主就會成為自己的樣子,並能提高和創造。第四,閱讀可以豐富我們的詞匯,提高我們運用語言的能力。古今中外名著都是語言大師用規範的語言寫成的。閱讀名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豐富詞匯,理解更多的句型和修辭手法,掌握運用評論的基本規則,提高運用評論的技巧。

2,多寫多練,勇於實踐,不斷探索。

掌握寫作方法和技巧的主要途徑是靠自己的練習。所有成功的作家都是在不強調“做”字的情況下談自己的寫作經驗。阿清王朝的人唐彪對此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說:“學者只喜歡多讀書,不喜歡多作文章;不知道多讀書是靠人的功夫,多做事其實是求自己的功夫,遠沒有好處。不開心,做得多的人,很可能是因為困難和痛苦;我不知道其中的艱辛和痛苦,因為我不熟悉我的筆跡。如果菜荒後作文難,沒必要每天寫壹篇半;逐漸進化到成熟,自然容易。”在另壹段中,他補充道,“俗話說,讀十篇不如讀壹篇。”。經常蓋,就熟了。雖然題目很難,但是做起來很容易。不經常做,就會從路上學。雖然題目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沈紅葉說:文章因不熟而硬澀,因沒做而生疏。“這些話都很中肯。

練習寫作,要有正確的態度,防止和克服壹些不正確的觀念。首先,要有信心。初學者不壹定能寫好,就像小孩子學走路,壹開始總是摔跤,但是壹走就學會了。寫作也是如此。開始寫不好很正常。關鍵是不要失去信心。只要持之以恒,慢慢就上路了。壹些在寫作上很有成就的作家和作家,他們的文化水平本來就不高,壹開始也寫不好。但是,他們不怕失敗,不怕嘲笑。他們能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探索,最終取得成功。

練習寫作,防止自卑或自負。有些人開始精力充沛,但寫完壹段就停下來了,可能是因為失敗,也可能是因為自滿。這些都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大障礙。魯迅先生說:“作為作者,‘自卑’當然不好,‘自負’也不好;容易停滯。我覺得最好的是不沾沾自喜,壹直努力,而不是沾沾自喜,壹直努力。”寫作是壹項相當復雜的腦力勞動,想要壹蹴而就,壹下子寫好壹篇文章是不可能的。“自卑”和“自負”都容易停滯和倒退。只有壹直“努力”和“做”,才能進步。

初學者在寫作時往往會有壹種急躁的情緒,想壹下子寫出壹篇長篇巨著,而不註重基本功的訓練。不知道妳做任何事情都要註意打基礎,練基本功。沒有堅實的基礎,事情就很難做好。只有腳踏實地,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粗到細,才能逐步掌握寫作要領,真正有所成就。

3.聽取意見,深入思考,反復修改。

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客觀事物是復雜的,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需要壹個過程。只有深入思考,反復加工,才能正確恰當地反映客觀現實,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修改是寫作的重要環節,是保證文章質量、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有些人信奉所謂的“寫作不加分”,寫完之後不看不改不請教別人,很難發現問題,更談不上精益求精。有的人怕麻煩就寫完了,至於怎麽寫,他不在乎。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都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障礙和絆腳石。

修改文章的時候也要虛心求教,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因為壹個人的知識和能力總是有限的,只有致力於求教和向別人學習,文章才能成長。古今中外很多偉大的作家,不僅善於向作家學習,也善於向師友和普通讀者求教。相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每壹首詩都讓壹個老婆婆看懂了,問‘妳看懂了嗎?“解決了,就記錄下來;不懂就再改。”。“莫裏哀,壹位偉大的法國作家,經常讀她的作品給女仆吃後悔藥。每次讀完壹本新書,女仆都誇她寫得好。莫裏哀認為自己文化低下,對取悅主人感興趣。有壹次,莫裏哀故意給她讀了壹個失敗的劇本,女仆睜大眼睛說:“這不是先生寫的”,莫裏哀聽後非常震驚。可見,文化程度低的人也能鑒別文章的好壞。這裏的關鍵是要虛心,要有群眾的看法,要放下架子,才能得到有用的幫助。

註重寫作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用理論指導寫作的自覺性,減少盲目性。

如前所述,寫作不僅是文章作者的創造性精神活動,也是壹種社會文化現象。壹篇文章的成敗,不僅取決於作者自身的性格、稟賦或努力程度,還取決於他對這種精神活動客觀規律的理解和把握,以及相應的規範性要求。所謂寫作理論,主要是對這些規律和規範的概括和解釋。

有的同誌輕視寫作概念知識對寫作實踐的指導作用,認為不學思想也能寫文章。原因是有些作家沒有學習寫作概念知識就寫出了好作品。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事實上,所有能寫文章的人,都自覺不自覺地通過不同渠道,積累了較高的理論素養或豐富的寫作規律性知識的經驗。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不能系統的學習寫作的理論知識,但是他在練習寫作的過程中壹定看過很多範文。在這些範文中,有壹些寫作的原則和規律,所以他通過學習之前的寫作實踐,掌握了這些原則和規律。毛澤東同誌在《實踐論》中說:“我們不能立即理解我們感覺到的東西,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更深刻、更廣泛地感覺到它。”有了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具體經驗積累的較高的理論素養,我就可以在實踐中自己揚長避短,而閱讀別人的作品也能更好地辨別精華和糟粕,自然會對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更有幫助。

學習知識和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應該在能力的轉化上多下功夫。即使是對知識和理論掌握程度的考核,也是側重於如何運用知識和思路去分析和解釋問題,而不是簡單的重復和背誦要領或規律。除此之外,知識和理論的作用主要在於解釋寫作活動的矛盾運動及其變化規律,幫助學習者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不可能提供任何壹勞永逸的靈丹妙藥或萬無壹失的照搬照抄。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重視學習科學理論知識和前人成功經驗的同時,還必須把它與發揮我們的獨立創造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古人雲:“文字無定法。看前人的規律自己做,但是要自立...不死則自學,法無止境。”他還說:“所謂的佛法修行者,要量力而行,也要收手...從神那裏改變。如果泥漿決定了這裏應該做什麽,那裏應該做什麽?我不想用法律,但我想遵循法律。我剛死了。“今天,我們也需要有這樣的學習態度和寫作態度。